習慣疊加術:利用日常動作養成小習慣

習慣疊加術:利用日常動作養成小習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我們已經選擇每天要養成的小習慣之後,接下來就是開始每天執行。而影響我們是否可以持續每天執行的關鍵,除了小習慣的行為是否容易執行之外,《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的作者BJ Fogg還提醒我們需要注意「提示」。提示是我們生活中的隱形驅動力,我們每天經歷數百個提示,例如看到紅燈我們會踩剎車,看到綠燈我們則會踩油門,我們已經被這些提示訓練到不用思考,只要一看到就下意識會去職行動作。這就是提示所產生的效用,讓我們不用思考就去執行小習慣。

Fogg教授表示,日常生活中有三種提示:人物提示、情境提示和行動提示。

人物提示:主要是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提示自己去做出行動,例如膀胱感到壓力時,我們就會去上廁所。如果我們的行為無關存活(如吃飯後使用牙線),人物提示不是個好辦法,因為我們只能靠記憶來喚起我們做這樣的動作,但我們的記憶通常很不可靠。

情境提示:這種提示是透過我們所處環境中的事物來提醒我們行動,如:便利貼、app通知、手機鈴聲、同事提醒你開會。但情境提示較大的問題是,當我們設定太多情境提示時,可能有反效果:我們變得遲鈍、進而沒注意到提示,甚至於對提示視而不見。

行動提示:行動提示是透過我們已經在做的行為,用這一個行為來提醒我們去做我們想要培養的新習慣,簡而言之,行動提示是把你的行為和小習慣法綁定的一種方式。舉例來說,Fogg教授就有一個有趣的行動提示:每次當他沖馬桶後,就做兩下伏地挺身,這就是將伏地挺身這一個習慣,與沖馬桶這一個動作綁在一起。

Fogg教授認為行動提示要比人物提示和情境提示有用得多,他將行動提示取名為「錨點」,以描述生活中已經穩定堅固的事情(如沖馬桶、吃晚餐…)。我們如果有想要建立的習慣,可以在目前的日常慣例中找到對的錨點來當作提示。就像是Fogg教授要養成做伏地挺身的習慣,他選擇的作法是沖馬桶後要做兩次伏地挺身,沒過多久這個習慣就養成了,上完廁所之後做伏地挺身會變成他每天會做好幾次的習慣,很快就練出臂力。

因此,在小習慣設計流程中,我們先找出至少一個想要建立的新習慣,並把這個行為縮小、讓我們更容易去執行,接下來則是加上提示(錨點)。例如:

- 沖完馬桶之後,我會做兩下伏地挺身。

- 吃飽晚餐後,我會彈琴15分鐘。

Fogg教授建議我們在設定錨點時,應該考量以下三件事:

一、符合所在地點:首先,要考量新習慣發生的地點,要與錨點一致。例如我們想培養的新習慣是擦廚房桌子,則我們要找出在廚房的既有行動來當錨點,避免錨點行為發生在一處、而新習慣發生於另一處的情況。

二、符合頻率:接下來要看我們的小習慣的執行頻率,如果是一天一次,就把它排在一天一次的錨點後面。

三、符合主題/目的:最適合的錨點會和新習慣擁有相同主題或目的,例如要增加每天閱讀的時間,可以想像在咖啡廳中閱讀的情境,設定為每天早上喝咖啡時,順便打開書閱讀10分鐘。

Fogg教授提醒我們,在設計新習慣時,別擔心一定得想出完美的配方。如果配方不好用,就改變它。但如果改變後還得不到效果,Fogg教授建議我們要更仔細地觀察錨點,找出精準的時刻,也就是找出我們在行為中所做的最後一個動作,最後動作要很明確不含糊,這樣才能成唯一個好的錨點。

我們可以利用可靠的日常慣例當成錨點,接著把適當的小習慣皆在這些錨點之後,讓這些錨點成為養成新習慣的最佳提示。

圖片來源: Chat GPT創作

圖片來源: Chat GPT創作





avatar-img
Roger學長的沙龍
22會員
438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通常我們無法成功養成一個習慣,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想要做「大」的改變,當改變不大的時候,就乾脆放棄。這也是我們常常失敗的主要原因,我個人過往也有不少類似的經驗,例如在年初時想說要開始來每天寫日記,也去買了自己喜歡的日記本跟筆,然後就開始寫。前面幾天動機很高,也會將每天的想法、工作的心得都如實的寫下,
當我們使用「行為群集設計改變的行為」工具,發揮創意找出對應「志向」或「結果」的各式各樣行為後,下一個階段則是要找到行為匹配。BJ Fogg教授表示:這是行為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無論我們想要做到什麼樣的改變,為自己匹配出「對」的行為都是長久改變的關鍵。在行為設計領域裡,把最佳匹配稱為「黃金行為」,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
通常我們無法成功養成一個習慣,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我們想要做「大」的改變,當改變不大的時候,就乾脆放棄。這也是我們常常失敗的主要原因,我個人過往也有不少類似的經驗,例如在年初時想說要開始來每天寫日記,也去買了自己喜歡的日記本跟筆,然後就開始寫。前面幾天動機很高,也會將每天的想法、工作的心得都如實的寫下,
當我們使用「行為群集設計改變的行為」工具,發揮創意找出對應「志向」或「結果」的各式各樣行為後,下一個階段則是要找到行為匹配。BJ Fogg教授表示:這是行為設計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無論我們想要做到什麼樣的改變,為自己匹配出「對」的行為都是長久改變的關鍵。在行為設計領域裡,把最佳匹配稱為「黃金行為」,
本文介紹了行為改變的起點是什麼、如何釐清志向以及探索行為選項等步驟。跟作者BJ Fogg一起學習如何設計你的小習慣吧!
近年來網路課程盛行,但大多數學生中途退出。根據史丹佛大學教授BJ Fogg指出,行為改變的3個要素是動機、能力與提示。動機往往善變,只依賴動機是不足夠的。因此,要成功改變行為,需要解決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提供提示。這樣才能讓網路課程不再中途退出。
新的年度開始,很多人在設立目標時,都會想要養成一些新的習慣,或是戒除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史丹佛大學行為設計實驗室的BJ Fogg教授提出一個觀點:如果沒有提示,再多的動機和能力也沒有用。因為人通常受提示才會行動,沒有提示、就沒有行為。
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上野千鶴子,本身是日本女性研究的先驅者也是權威,主持號稱日本最嚴格的「東大上野講座」,教導研究生如何撰寫研究論文。其所著《如何做好研究研論文》一書中歸納出論文的18個步驟,其中所談的的上野流KJ法用在質性研究上,可以快速的將訪談或田野資料進行歸納整理,非常值得想要採用質性方法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