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醉的回憶,生活的奮鬥:克瑙斯高《我的奮鬥》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找尋當下的情感。」

2020年,出完六冊,近五千頁的《我的奮鬥》後,在一次的專訪中,作者這麼說。

卡爾·奧韋·克瑙斯高的《我的奮鬥》,似乎就僅僅展現著書寫這件事,是如此簡單,也如此困難。開篇的第一句:「對心臟而言,生命的含義再簡單不過了:它將盡可能長地持續跳動下去,然後停下。」依此,我們當作是整個書寫的隱喻。簡單在於,你只需要不停的寫,高密度的寫。難也難在,這猶如要求你不去計算成果,不去思考寫作的目的,也不管閱讀者會怎樣的批評或讚揚,只是不顧一切地寫下去。那就好像,現在要求你,專注在生命的此刻,最高限度地放大感官去捕捉當下所有的想法、感受與畫面,你,能夠支持多久?

某方面來說,書寫的本質是如此,在藝術觀念上,他並沒有超越之處(並且也沒有立下藝術觀念與形式創新的野心)。然而,看著這種操演,如此過度袒露(但這早就不是文學特別讚揚的美學),沒有特殊的事件與情節安排,顯微鏡般的日常細節描寫,在閱讀之中,還是感到相當驚人。

這確實是瘋狂的,從心臟開始,然後談論到死亡,隨著他的眼睛,看著「死亡總是得到生命退卻之後,才開始入侵與佔領這片新領地」的時刻。這裡產生一個悖論:這樣的書寫實踐,關鍵在於像心臟一樣「盡可能長地持續跳動下去」。於是,書寫就是一種奮鬥,像是心臟的搏動,一次接著一次,快或慢,輕鬆或痛苦,就是持續的拼搏。

在這第一冊裡,兩個重要的切題段落,其中之一是敘事者的少年時,所組的不甚高明的樂團,在一個商業場合中不合時宜的表演。這時敘事者在這音樂的形式中,看見自己所追求的矇矇懂懂的自由,忘情在心中喊著「生活就是奮鬥」;另一個是較為不經意的場景,過著令敘事者有點皺眉的祖母,操著不標準的口音反覆在不同對話中,沒來由地說:「生活就是混(奮)鬥。」

這個借用希特勒的同名書名的《我的奮鬥》,並不是指我們活著是要跟什麼東西戰鬥,而是如此簡單:生活本身就是場奮鬥。而生活這個詞,可以代換成書寫。

難就難在,如何書寫生活本身?既然問題不在寫實、再現,因為這樣只是表面。




也許在閱讀之中,會對於一個場景印象深刻。敘事者少年的時候,某一場的啤酒派對。光是買酒與偷帶酒段落,就佔了數十頁。這樣的寫作法,不免讓人想到普魯斯特。六冊的《我的奮鬥》,自然會被比喻為普魯斯特,而克瑙斯高也明白表示他是《追憶似水年華》的讀者。不過他們相似之處,不在於普魯斯特的長句,或是普魯斯特某種哲思、對於時光與記憶的苦思,而是在於克瑙斯高沈浸在經驗,在回憶中探索,使得一切有新的意義,每一刻都猶如象徵。

進一步說,這些象徵時刻的凝視,顯微鏡般的細節描寫,其實是「反傳記」的。書寫,縱使雜亂無章,也使得人生再也不是一個草草紀錄的編年史。是以,普魯斯特也好,克瑙斯高也罷,這種回憶的書寫關鍵,未必只在於記起的內容,而是展現的形式,是否能夠讓書寫者掙脫庸俗的編年史式的、履歷式的、身份地位式的認識模式。

所以,問題就在於如何進入這種掙脫一般形式的敘事,如何讓事件述說的次序與連結,是依循自己更為私密與自由的書寫慾望?

會描寫這段啤酒的故事並非偶然。仔細閱讀,酒精其實無所不在。第一冊所處理的父親之死,父親的晚年,就是酒精中毒者的狀態。父親是如何死的?他最後的時光如何?這些謎團,作為永恆的未知,吸引的敘事者去書寫。

一方面是厭惡、是害怕、是逃離,但另一方面,父親又矛盾的,是這位一心想成為作家,並且不妥協的要寫出某個「屬於自己想寫的作品」的克瑙斯高,必須要面對的。

巴塔耶曾說,普魯斯特的回憶技巧,有賴於一種「迷醉」狀態,某種清醒的醉,或是某種酩酊的清醒中,我們能連結不同時空的情感。

在父親死後,敘事者與哥哥、祖母的喝酒場景:


「他笑著遞給了她一杯酒。然後我們圍著桌子坐下,三個人一起喝酒。快十點了。(...)祖母很愛喝酒,這毫無疑問了(...)。我看見了,就是這樣:生命回到了她的身上,一步步一寸寸地將她充盈。這太可怕了,實在是太可怕了。但我自己注意到了酒精發揮的效應,思想變得柔軟,意識變得清醒開放,她坐在這裡飲酒談笑,在她發現自己的兒子死在客廳裡的兩天之後,好像不再那麼陰鬱,這沒什麼可怕的,她顯然需要這個(...)。我們,我們也絕對需要這個(...)。我們喝的是一種有魔法的酒。」


這也是祖母說出「生活就是混(奮)鬥」的場景。迷醉的狀態,本身就是寫作帶來的魔法。

閱讀《我的奮鬥》,以文字在迷醉的狀態裡,構築出過去與現在的蛛網小徑,描繪死亡與生存的微妙螺旋。而生命的奮鬥,其實僅僅是盡可能地持續下去,在時間之間,亦是在生死之間






    本空間收藏朱嘉漢過去累積的短文與評論。 全文開放。若有意願,可小額贊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
    「太陽是顆冷冽的星球。」 艾希克·維雅以此短句揭開這本敘事(récit),在這基調上,我們面對著作者冰冷的語調與見證歷史的難以喘息。看著即將發生的二十世紀(或說有史以來)人類最黑暗的屠殺前,無一倖免。而這黑暗,卻是在光天化日下發生。照耀一切的冷光,冷血正在發生,人類的愚蠢與懦弱無所遁形。 反省納
    艾力克·菲耶的目光猶如人造衛星,或是擁有一雙能看見空氣中各種錯綜的、波長各異的、訊息雜亂的信號網之眼。 不以故事開頭,而以敘事直面讀者,同時拉開讀者與敘事者的距離,彷彿敘事者一點也不急。相同的,彷彿也期望讀者報以相同的耐性,在故事一一攤開之前,能隨著敘事的編排,在距離的變化之間,一次看見不同視角所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1. 距離小說家邱妙津的離世超過二十七年。換句話說,離世的時光跨度,恰好超過了她在這世間的時光。 對於一個後見的讀者來說,認識邱妙津及其作品,我想我並非特例,是透過作者之死,亦即作者已經不在人世的事實。何況,最初聽到的,且最早翻讀的代表作品,是《蒙馬特遺書》。還來不及展開認識的幅度,
    「我曾為了學習而閱讀,我曾為了認識而閱讀,我曾為了累積觀念與事實而閱讀,然後,某天,我重新認識到,文學的意象有屬於它們的生命。我了解到,偉大的書值得雙重閱讀,必須輪流地,帶著一種清晰的精神與一種富有感受性的想像力去讀這些書。」 --巴舍拉《詩與物質元素(La Poésie et les
    「太陽是顆冷冽的星球。」 艾希克·維雅以此短句揭開這本敘事(récit),在這基調上,我們面對著作者冰冷的語調與見證歷史的難以喘息。看著即將發生的二十世紀(或說有史以來)人類最黑暗的屠殺前,無一倖免。而這黑暗,卻是在光天化日下發生。照耀一切的冷光,冷血正在發生,人類的愚蠢與懦弱無所遁形。 反省納
    艾力克·菲耶的目光猶如人造衛星,或是擁有一雙能看見空氣中各種錯綜的、波長各異的、訊息雜亂的信號網之眼。 不以故事開頭,而以敘事直面讀者,同時拉開讀者與敘事者的距離,彷彿敘事者一點也不急。相同的,彷彿也期望讀者報以相同的耐性,在故事一一攤開之前,能隨著敘事的編排,在距離的變化之間,一次看見不同視角所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閱讀《末日儲藏室》,首先你會注意到的,是充滿異國情調的名字。 賈各、派特森、陳熹、塞維亞特、艾芊、蕾拉、玲、辛西亞、亞歷山大·赫拉托夫、吉馬。 如果稍微有點警覺,或者曾經讀過、思考過東方主義或後殖民等文化理論,你可能會對當中的異國情調感產生懷疑。不過,暫且假裝我們沒讀過這些(借用伯格
    1. 距離小說家邱妙津的離世超過二十七年。換句話說,離世的時光跨度,恰好超過了她在這世間的時光。 對於一個後見的讀者來說,認識邱妙津及其作品,我想我並非特例,是透過作者之死,亦即作者已經不在人世的事實。何況,最初聽到的,且最早翻讀的代表作品,是《蒙馬特遺書》。還來不及展開認識的幅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勵志書,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他的生平與在不斷突破自己極限的過程,以及當下的想法感悟。 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日記,該是寫實的吧,是書寫者真實的「自我面對」? 但在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時,「針貶」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我們幾乎從不靜下心來,不帶任何習慣反應地去觀察自己?」似乎隱隱敲動慣性與下意識,或許我們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己? 又或者該說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漸漸被世俗程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時,令我想起盧建章Kurt在其著作中所言: 「把重的東西舉的輕盈...這世界需要你的樣子,不是像大家一樣舉的滿頭大汗。」 《生命之美》確實帶給了我這樣的輕盈感,生命的重量變輕了。
    Thumbnail
    這是一本難讀的書,更精確的說,這是一本難以快速閱讀、需要細細咀嚼品味的書。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和對人生的看法,以感性方式描繪了情感小語。作者邀請讀者分享他們的故事,並講述了正在創作第二本書的背後故事。文章充滿了對人生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對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的閱讀心得,簡單描述了書中主題及內容,並分享了一些引人深思的佳句,與您一同分享讀完後的悸動。
    Thumbnail
    不斷挑戰與克服的旅程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一場不斷挑戰與克服的旅程。當我們面對困難時,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覺得無法逾越這個看似高不可攀的障礙。然而,正是在這些困難之中,我們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諦,找到自己內在的力量,學會接受挑戰並超越自己。 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階梯 生活中的困境彷彿是一座座看似巍
    Thumbnail
    一場挑戰和驚喜的冒險 生活,是一場充滿各種挑戰和驚喜的冒險。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被瑣碎的事物和快節奏的節奏所淹沒,忘卻了生活的真諦。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以愛心和感恩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天,或許會發現生活的美好和意義。 愛心是無私的情感 愛心,是一種無私的情感,是生命中最純粹、最美好的力量
    Thumbnail
    因為簡單 所以放進了心裡 思念如同呼吸 因為擅長 所以列入了夢想 愛如同心跳 因為完成 所以列入了生命 生活就此誕生   我將可以完成的事物 列入了代辦事件 我將我想念的人事 放進了心裡 我將每一天 記錄在了日記裡   一點一滴 打入了每個思想 我練習著如何愛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勵志書,作者在書中分享了他的生平與在不斷突破自己極限的過程,以及當下的想法感悟。 非常值得一讀
    Thumbnail
    日記,該是寫實的吧,是書寫者真實的「自我面對」? 但在閱讀《生命之美:克里希那穆提最後的心靈日記》時,「針貶」的字裡行間......「為什麼我們幾乎從不靜下心來,不帶任何習慣反應地去觀察自己?」似乎隱隱敲動慣性與下意識,或許我們都不是自己以為的那個自己? 又或者該說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會漸漸被世俗程
    Thumbnail
    閱讀這本書時,令我想起盧建章Kurt在其著作中所言: 「把重的東西舉的輕盈...這世界需要你的樣子,不是像大家一樣舉的滿頭大汗。」 《生命之美》確實帶給了我這樣的輕盈感,生命的重量變輕了。
    Thumbnail
    這是一本難讀的書,更精確的說,這是一本難以快速閱讀、需要細細咀嚼品味的書。
    Thumbnail
    這本書描述了作者的心路歷程和對人生的看法,以感性方式描繪了情感小語。作者邀請讀者分享他們的故事,並講述了正在創作第二本書的背後故事。文章充滿了對人生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對於《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的閱讀心得,簡單描述了書中主題及內容,並分享了一些引人深思的佳句,與您一同分享讀完後的悸動。
    Thumbnail
    不斷挑戰與克服的旅程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是一場不斷挑戰與克服的旅程。當我們面對困難時,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覺得無法逾越這個看似高不可攀的障礙。然而,正是在這些困難之中,我們才能找到人生的真諦,找到自己內在的力量,學會接受挑戰並超越自己。 每一步都是通向成功的階梯 生活中的困境彷彿是一座座看似巍
    Thumbnail
    一場挑戰和驚喜的冒險 生活,是一場充滿各種挑戰和驚喜的冒險。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我們往往被瑣碎的事物和快節奏的節奏所淹沒,忘卻了生活的真諦。然而,如果我們能夠以愛心和感恩的態度來面對每一天,或許會發現生活的美好和意義。 愛心是無私的情感 愛心,是一種無私的情感,是生命中最純粹、最美好的力量
    Thumbnail
    因為簡單 所以放進了心裡 思念如同呼吸 因為擅長 所以列入了夢想 愛如同心跳 因為完成 所以列入了生命 生活就此誕生   我將可以完成的事物 列入了代辦事件 我將我想念的人事 放進了心裡 我將每一天 記錄在了日記裡   一點一滴 打入了每個思想 我練習著如何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