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9|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我覺得自己一直在配合,他們卻認為我一直在要求?》



 

Alisa翻動著書桌上一疊疊的郵件和雜誌,試圖尋找已經過期的房屋稅單。她記得不久前好像有收到,應該就在書桌上,只是後來被其他的郵件給蓋住了。

這時唸小三的女兒走過來,天真的望著Alisa說:「媽咪,奶奶叫我要把書桌整理乾淨,不要像你的那麼亂!」

空氣刹那間凝結!Alisa望著自己的女兒,再望向堆滿了雜物的書桌,一時不知該如何回應。

 

「功課寫完了嗎?要不要先去洗澎澎呢?」Alisa微笑的摸摸女兒的頭,轉移了話題,但心中對婆婆的不滿,已悄悄的升起。 

 


「妳知道我婆婆有多機車嗎?她竟然跟我女兒說我的書桌很亂,還叫女兒以後別像我這樣!」Alisa忍不住向姐妹淘吐露心中的不滿。

「你不是說婆婆人很好,會幫忙帶小孩還會做菜,而且凡事都很好商量,怎麼會突然這樣?我看一定是你的書桌真的太亂了啦?」好友戲謔的回應。

「你這算什麼好朋友,你不是應該站在我這邊嗎?怎麼反而幫那個怪婆婆說話?」

「就是好朋友才會跟你說實話啊!你要好好珍惜啊?像我這麼正直的人不多了!」

「好啦!我承認,我的書桌的確是有點亂,但是她也不應該跟我女兒說啊!我的形象都沒了!」

「是妳自己給她說嘴的機會啊!」哇!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Alisa的書桌雜亂已是常態,就算婆婆不說,女兒也早就看見了。 

 

後來Alisa花了不少時間,把過期的雜誌送去資源回收,紙本帳單都改成電子帳單,再慢慢的把所有的稅單辦理了自動轉帳,除了響應環保之外,郵件也變得很少,因此書桌比較能維持乾淨整齊。但是婆婆的行為,始終讓Alisa無法釋懷,即使過了一段時間,Alisa心中仍有疙瘩。雖然表面上跟婆婆相處融洽,但其實這個疙瘩已經形成一堵隱形的牆,讓她再也無法跟婆婆交心。  

人們與生俱來都有愛美、愛乾淨的天性,因此Alisa的婆婆希望媳婦有個乾淨整齊的書桌,一點都不過分,只是為了達到目的,婆婆用錯了方法,因而拉開了彼此的距離。


如果婆婆改以和緩的語氣說:「我看見你的信很多,你又這麼忙,常常都沒有時間處理,需不需我先幫你過濾掉廣告信,這樣你可以少一點麻煩,輕鬆一點?」那麼婆婆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是「我已經看到堆積如山的信件了,你需不需要我的幫忙呢?」這個方式不但沒有指責,而且是主動伸出援手。那麼Alisa感受到的是婆婆想要給予協助的溫暖,反而會因為心生感激,而主動去把書桌整理好。 

 

因此如果我們周圍的人,以不太健康的方式生活著,比較有效的改善方法是「提供協助」,而不是「下達指令」要對方改變。但如果對方還沒有準備好往更健康的方向前進,我們也必須尊重每個人是「獨立的個體」,不干預他的決定,先照顧好自己,讓自己活得健康,活出光采。當對方看見我們活得很有精神時,心裡面會產生「我也好想活得像這樣」的盼望,那時候就比較有可能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調整自己,而這會是較為輕鬆而有效的教育方式。

 


至於Alisa和婆婆的心結,可以從下面這個角度去破解。

 


當我們開始懂事的時候,就會被父母或師長要求行為舉止都要在一個「規範」裡。這些「規範」把我們塑造成一個「模子」,一個長輩們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有的人會盡力配合,有的人則期待趕快長大,可以跳出這個框框,自在的做自己。

但是在我們成長的歷程中,我們也會堆積自己的生命經驗,累積出人或事應該「怎麼樣才對」的信念。這些根深柢固的信念,在自己成為父母、上司或是長輩時,就會「不自覺」的把這些框框,套在我們周圍的人(尤其是親人)身上,期待他們變成我們心目中的樣子。 

例如Alisa會規定孩子們應該看哪一類的電視節目,應該去上什麼才藝班,應該吃什麼食物。當孩子們偏食或不想上課時, Alisa也會跟先生抱怨,並且要先生出面去跟孩子傳達,就像婆婆透過孫女跟Alisa傳話一樣。 

因此,當Alisa明白,自己其實跟婆婆一樣,對周圍的人也有著「應該怎樣才對」的期待,心中對婆婆的不諒解,漸漸的就淡化了。

 


人們總是看見「別人對自己」的要求,卻看不見「自己對別人」的要求。現在開始不妨睜開眼睛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著同樣的問題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所有的人生故事,都有養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