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24|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政府低碳減稅對抗「綠色通膨」

  政府為配合2050年「淨零排放」政策持續推動,針對水泥業者提出鼓勵減碳稅務優惠措施,財政部依據《貨物稅條例》規定,函報行政院核定自2024年1月1日起,降低符合減碳認定基準之「水硬性混合水泥」及「墁砌水泥」貨物稅應徵稅額。政府將由每公噸徵收「440元」將依添加物比率減至「260元」至「220元」,約「40%」到「50%」的優惠稅率,對比先前「碳權交易所」針對排碳量大的水泥業者課徵碳費,無疑成為對抗「綠色通膨」(Greenflation)具體策略。

  世界各國已將減碳訂為共同目標,政府開始鼓勵企業進行,回應聯合國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臺灣目前正在主導「2050淨零排放」政策,初步以「水泥」、「石化」、「鋼鐵」及「半導體」等企業碳排大戶收取碳費。政府研擬課徵碳稅的法規之前,先以「減碳」換取「減稅」作為配套,不僅有效帶動其他國內知名企業響應,某種程度也是為了「永續發展」(ESG)超前佈署,面對全球減碳趨勢帶來生存壓力,政府當局「減碳減稅」無疑給民間企業注入一劑強心針。

  利安達平和聯合會計師事務所(https://www.facebook.com/REANDA.Taiwan)吳明儀會計師表示,政府此舉無疑有效降低企業間的「碳焦慮」,目前包含「台泥」、「亞泥」等水泥業龍頭都推出「低碳建材」,但在研發過程可能將會付出高額成本,為了避免未來轉嫁在消費者身上,先從企業主面向來做減碳減稅規劃,無疑成為抑制「綠色通膨」的具體方針。

  所謂「綠色通膨」即指全球推動綠色經濟,實施節能減碳的政策過程之中,因為減碳方式與產品製造模式不同,導致企業「外部成本轉嫁內部」,最終讓消費者來買單,原物料價格提高也就成了主要面向。原物料業者面對「綠色通膨」無不設法減少碳排,為了減少碳費開支,無形當中付出成本,也加劇了「綠色通膨」的影響層面。

壹.減碳成本飆升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去年落幕,約莫上百與會國家宣示「轉型」,為了達成2050年的淨零碳排目標,想要推動脫離「化石燃料」等減碳策略,卻也同時提高供應鏈的製造成本。專家預測減碳成本飆升造就「綠色通膨」,從製造商的原物料與消費者的價格端,將會如同「綠犀牛」般衝擊供需兩端,企業減碳如果無法在「開源節流」上取得平衡,轉嫁給消費者又不被買單,某種程度對企業來說,減碳成本飆升就會成為生存危機。

  台新金控首席經濟學家李鎮宇:「企業必須搶購綠電,需求提高也會連帶飆升費用,當製造業的基礎成本上揚,相關費用自然水漲船高,那該轉嫁到哪些層面? 企業需要考量的毛利表現以及經營方針,就會產生壓力。」「綠電廠商」能配合全球減碳,提供企業相關優惠方案,制定一套「期效合約」,恐怕需要政府介入,抑制減碳成本飆升的結構問題。

貳.綠色原料壟斷

  全球有關綠色減碳原料壟斷情形可說反映在價格上,對於企業市場即便有了心理準備,若以國內營建產業來看,碳費與房價呈現「相輔相成」,在建築業的綠能轉型,將加劇營建成本上漲,而屬於高碳排的建築業更是首當其衝。我們若以一棟透天別墅來看,不含人工技術成本在內,光是「碳費」、「碳盤查」以及「綠色原料」建材,成本可能至少增加200萬元,政府現在以鼓勵代替懲罰,可以逐步引導營建業者落實減碳。

  政府單位預計今年規範公共工程的碳排標準,迫使高碳排產業全力減碳符合法規,尤其「鋼鐵」、「水泥」、「營建」的供應鏈範圍廣泛,必定透過團體方式進行減碳,換言之,低碳建築與低碳工程勢必成為市場主流,主要仍是政府透過行政立法要求企業符合減碳標準。

參.綠色通膨法規

  美國法規早有「反通膨法」設立,如果對於綠色發展的永續而言提高成本,它在法規上會提供挹注,未來政府在徵收碳費之後,這筆費用可以做為民間補貼之用,我經濟部則認為合宜價格可以有效帶動產業轉型,別將減碳與成本漲幅之間認定為「正向關係」。

  我國金融產業現在也在致力推動「綠色金融」,主要是想藉由交易的手段工具達到效果,例如無紙存摺等作法已行之有年,也養成了客戶「電子支付」的消費習慣,如今,政府能在轉型過程提供稅務優惠,除了可以協助民間企業攜手度過「綠色通膨」,還能產生最終經濟上的效益才是最大目標。

  政府減碳減稅無疑成為對抗「綠色通膨」的官方力量,也能消弭排碳量大的相關業者遭「碳權交易所」來課徵重稅,民間企業尚未跟上全球減碳趨勢之前,政府率先拋磚引玉來做稅務規劃,不僅抑制「綠色通膨」的擴散可能,還能降低影響層面避免供需兩方就此失衡。

  首先,面對減碳成本飆升,對於企業造成生存危機,政府介入抑制結構問題。再者,綠色原料壟斷,除了引導營建業者落實減碳,政府還能透過行政立法加以規範。最後,綠色通膨法規,政府除了定調減碳與成本漲幅之間並非正向關係,還能仿效美國搭配經濟政策發揮「最高效益」。

  有鑑於此,吳明儀會計師認為,政府率先減碳減稅確實幫助企業跟上全球趨勢,但仍須企業本身能將減碳納入公司營運政策之一,否則某種程度只是節流形式;如果可以置入產品生產型態之中,不僅能夠促成產業轉型,也能同時達到開源。最終不但有效對抗「綠色通膨」現況,還能開啟公司的「藍海策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蔡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