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迴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不會持續。

這四個階段也構成一項Clear所說的「習慣迴路」:提示引發渴望,渴望導致回應,回應之後獲得獎勵,而獎勵又提升了渴望,從此展開一個新的迴路。一旦迴路形成,這個行動就會持續,進而成為一項新的習慣,不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

圖片來源:原子習慣

圖片來源:原子習慣

因此,當我們要開始養成一項習慣,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四個問題:

1. 我要如何讓提示顯而易見?

2. 我要怎麼讓習慣更有吸引力?

3. 我要如何讓習慣更容易被執行?

4. 我要如何讓獎勵令人感到滿足?

我自己回想我養成每天超慢跑的例子,一開始我決定開始練習超慢跑時,我聽從徐棟英教練的建議,在晚餐後展開超慢跑,因此當我用完晚餐的水果與甜點後,就要開始超慢跑。這一個時段,原本我的習慣是要出門走一走,我就使用超慢跑的習慣取代出門散步的習慣,這樣的好處是不論外面天氣如何,我都可以透過運動幫助消化。我選擇在客廳的電視前面超慢跑,如此一來我就可以一邊超慢跑、一邊看著喜歡的YouTube影片。我將慢跑鞋就放在電視前面,所以我的提示是:吃完晚餐後的水果、餅乾之後,到電視前穿上慢跑鞋。我吃完晚餐,通常需要散步來消化胃裡面的食物,因此過往如果無法出門散步時,我會覺得不大舒服,超慢跑解決我因為天氣因素無法出門散步解決食物消化的問題,我產生渴望。再加上徐棟英教練有許多學生因為超慢跑改善了身體健康問題,這也增加我對於超慢跑的渴望。超慢跑非常簡單,只要原地以每分鐘180步的頻率跑,一開始要跟著節拍器跑,後來掌握頻率就不用了,既使像我過去非常討厭跑步的人,也可以輕易的做到。而超慢跑的過程中,我可以看著自己喜歡的YouTube影片,再加上跑步完全身汗水,我可以馬上去洗澡。看喜歡的影片加上洗完澡那種愉快的感覺,是超慢跑這項活動帶給我最大的獎勵。因此,在很快的時間,我就養成超慢跑的習慣。

我覺得,習慣的養成中: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都很重要,但是否如Clear所講的順序關係,還需要驗證,但提示、渴望(動機)、回應(執行的難易程度)與獎勵確實是養成習慣過程中不可獲缺的。


avatar-img
19會員
43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James Clear將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成果,例如減重、出書、獲得冠軍等,通常我們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原有的習慣與系統:例如養成清理書桌雜物的習慣讓工作順暢,我們所建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
暢銷書《原子習慣》中有提及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英國自行車隊從1908年後就沒有拿到過奧運獎牌,在各大自行車比賽中也沒有獲獎,就是一個很爛的隊伍,爛到自行車製造商不願意將自己的自行車給英國隊使用,擔心大家會因為英國隊的表現不佳而認為自行車品質不良。2003年,正如同大多數運動電影
每個人多少都有不好的習慣,有些嚴重到會影響他人,如講話時喜歡指責別人;有些則會影響健康,如半夜吃泡麵等,我們要如何停止這些壞習慣呢?《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史丹佛大學BJ Fogg教授提出了行為改變公式:B=MAP(行為=動機+行為+提示),並以此公式說明當我們想要停止不想要的習慣,我們可以透
你有沒有思考過,習慣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根據《原子習慣》一書的作者James Clear的說法,習慣是「多次重複後的自動化行為」。當習慣還沒有養成時,我們的大腦需要花費很多精力做決策。想像你剛搬到一個陌生城市要出門上班,一開始面對的就是如何從住家到辦公室,你也許會花費幾天的時間,嘗試不同的交通工具與
《原子習慣》一書中,作者James Clear將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改變「結果」,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成果,例如減重、出書、獲得冠軍等,通常我們設定的目標多半與這個層次的改變有關。第二層是改變「過程」,這一層次的重點是改變我們原有的習慣與系統:例如養成清理書桌雜物的習慣讓工作順暢,我們所建
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被教育做事情前要先設立目標,有了目標之後再開始行動。習慣的養成也是一樣,但是《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提醒我們,成果與我們設立的目標沒有太大關係,卻與我們遵循的系統息息相關,系統與目標有何不同? Clear表示,目標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成果,而系統是讓我們達到那些成果的
為何好習慣那麼難以養成?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結果滯後」,也就是我們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缺乏即時的反應。例如,我們設下一個目標減重3公斤,並告訴自己要養成每天晨跑30分鐘的習慣。於是我們在第二天早上興沖沖的穿上慢跑鞋,順利完成30分鐘的跑步,然後是第三天、第四天⋯。一週後,站上體重計,卻發現體重沒有變化,
暢銷書《原子習慣》中有提及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英國自行車隊從1908年後就沒有拿到過奧運獎牌,在各大自行車比賽中也沒有獲獎,就是一個很爛的隊伍,爛到自行車製造商不願意將自己的自行車給英國隊使用,擔心大家會因為英國隊的表現不佳而認為自行車品質不良。2003年,正如同大多數運動電影
每個人多少都有不好的習慣,有些嚴重到會影響他人,如講話時喜歡指責別人;有些則會影響健康,如半夜吃泡麵等,我們要如何停止這些壞習慣呢?《設計你的小習慣》一書中,作者史丹佛大學BJ Fogg教授提出了行為改變公式:B=MAP(行為=動機+行為+提示),並以此公式說明當我們想要停止不想要的習慣,我們可以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有想過為何總是難以堅持、養成運動習慣嗎?也許你一直以來都用錯了方法。『原子習慣』一書中提到,透過正向機制回饋,能有效幫習慣養成。本文透過自身經驗分享,透過三個的方法建立機制,創造有源源不絕的動力、鼓勵自己堅持,使運動不再如此煎熬。
你是否曾經想要改變,但總是因為習慣難以養成而半途而廢?詹姆斯·克里爾(James Clear)所著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或許是你改變生活的最佳指引!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建立微小但持續的習慣,我們可以實現人生中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些微習慣的力量,將在你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變革。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焦慮與負向情緒往往成為一種習慣循環,本文介紹一本《鬆綁焦慮習慣》的書,作者提及了習慣迴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覺察、更新獎勵價值以及好奇心、慈愛來打破習慣循環。文章內容包含了由觸發點、行為和獎勵組成的習慣迴圈,並強調了專注當下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而且可能對想要改善情緒狀態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原子習慣》 步驟二、渴望 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原子習慣》一書中介紹了一種「迴紋針策略」,就是當你完成一個習慣的行為練習之後,就把一根迴紋針從左邊的罐子移至右邊的罐子,透過視覺上的變動來讓人的大腦感到有成就感。其實,不一定使用迴紋針,有些人會用彈珠,有些人則會利用紙筆,將想要養成的習慣畫出一個個小格子,完成一次就打一個勾。當然,目前網路時代,手
Thumbnail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
Thumbnail
你有想過為何總是難以堅持、養成運動習慣嗎?也許你一直以來都用錯了方法。『原子習慣』一書中提到,透過正向機制回饋,能有效幫習慣養成。本文透過自身經驗分享,透過三個的方法建立機制,創造有源源不絕的動力、鼓勵自己堅持,使運動不再如此煎熬。
你是否曾經想要改變,但總是因為習慣難以養成而半途而廢?詹姆斯·克里爾(James Clear)所著的《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或許是你改變生活的最佳指引!這本書告訴我們,通過建立微小但持續的習慣,我們可以實現人生中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這些微習慣的力量,將在你的人生中產生巨大的變革。
你的財產、知識、體態與環境,都是你的財務習慣、學習習慣、飲食運動習慣與整理習慣帶來的「滯後指標」。 給你的習慣一個存在世上的時間與空間,只要重複的次數夠多,它就會慢慢成長與茁壯。行為是人與環境的函數,自律與成功者擅長的是建構生活,不須展現克制力&減少觸發惡習機制。
Thumbnail
焦慮與負向情緒往往成為一種習慣循環,本文介紹一本《鬆綁焦慮習慣》的書,作者提及了習慣迴圈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用覺察、更新獎勵價值以及好奇心、慈愛來打破習慣循環。文章內容包含了由觸發點、行為和獎勵組成的習慣迴圈,並強調了專注當下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書,而且可能對想要改善情緒狀態的人有所幫助。
Thumbnail
《原子習慣》 步驟二、渴望 讓習慣變得有吸引力
Thumbnail
作者:詹姆斯.克利爾 版權為作者所有,內容僅個人心得與摘要 這本書會告訴你怎麼利用四個步驟建立更好的習慣?
上篇介紹《鬆綁你的焦慮習慣》的部分段落,本篇則將分享後續的重點。
Thumbnail
✨閱讀後你將學會: 認識習慣形成的底層原理:瞭解習慣是如何透過「提示-行為-獎勵」的模式形成。 具體的習慣形成策略:提供具體步驟來介紹讀者養成新習慣,從設置清晰的提示、規範行為模式,到創造實質的獎勵。 實際案例的應用:發現習慣養成的步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功應用。
Thumbnail
《原子習慣》一書中介紹了一種「迴紋針策略」,就是當你完成一個習慣的行為練習之後,就把一根迴紋針從左邊的罐子移至右邊的罐子,透過視覺上的變動來讓人的大腦感到有成就感。其實,不一定使用迴紋針,有些人會用彈珠,有些人則會利用紙筆,將想要養成的習慣畫出一個個小格子,完成一次就打一個勾。當然,目前網路時代,手
Thumbnail
《原子習慣》的作者James Clear,將習慣分成四個階段:提示、渴望、回應與獎勵,這四個階段在習慣的養成過程中,缺一不可。缺乏提示,行動不會開始;缺乏渴望,則不會產生足夠的動機來執行行動;當行動太難,或我們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執行這項行動時,則行動也不會發生,就沒有了回應;而行動如果沒有獲得獎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