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惡趣之苦分為:地獄之苦、畜生之苦、餓鬼之苦。以一般人而言,畜生道是共識,但現今也有人不如狗的情況,至於地獄、餓鬼,有趣的是描述的似乎都是肉體所受之苦,換句話說,要懲罰人似乎必須先給予其能感受的肉身,沒有肉身或昏迷狀態就無法承載苦受。這產生了一個反思,我們擁有肉體(五蘊)是否表示我們正在受懲罰的狀態,我們其實早已身在地獄?沒有比取蘊(擁有肉身)更糟的狀態了?
「自願受苦」或「有意識的受苦」是修心的精髓,從簡單的苦行僧、打坐之身體受苦,到自他交換、劍輪修心法、代眾生苦等等。如同劇中,自願受苦能產生對抗死主的意義感。
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薛西弗斯永無止境地承受宙斯對他的懲罰——把大石頭推上山,到山頂又滾下來,周而復始。而卡繆告訴我們,必須想像「薛西弗斯是快樂的」,又是何其荒謬。面對這句話可以有兩種解釋,一是設想「薛西弗斯是快樂的」用快樂來反諷毫無意義、徒勞的努力,和無止境的折磨,合理化這種不合理的現象,因而試圖將荒謬提升到最高點;二是面對毫無道理可言的磨難,薛西弗斯也可以象徵為面對現實不合理的人,快樂而勇敢地保持自己的正直,作為反抗的見證,為了大地的陽光而不願意進入地獄的黑暗中。薛西弗斯的角色,為荒謬到反抗埋下了伏筆。—《反抗者》導讀
薛西弗斯面對宙斯對他的懲罰,在重複的推石頭中,不認為受苦是種懲罰,而是種「使命」,藉由曲解宙斯對其賦予懲罰的意義,透過「敘事」來改寫成幸福劇本,在重複的行為中能產生「超然」體驗,最後透由分享此理念找到了「歸屬」感,形成「意義」的四大支柱:歸屬、使命、敍事、超然。
劇中主角不斷的死亡,就如薛西弗斯不斷的推著巨石又滾落山腳,能喜歡上懲罰、自願受苦、自願受死、願入地獄,是反抗懲罰的一種方式。
這種曲解懲罰、改寫受苦的劇本,對加害者宙斯、死主或社會而言,會認為是受害者自以為是曲解懲罰的意義,懲罰不再起作用,例如當追求者自以為是時,被追求者如何拒絕、懲罰都沒有用。
與其說意義是種自以為是,不如說是「以自為是」而不「以他為是」,當不承認他者、宙斯、死主、社會、外在所賦予的意義,透由自己重新捏造以自為是的意義,這是薛西弗斯的反抗,也是「接受」的前提。
悲傷五階段:否認與孤立、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或憂鬱)與接受。
我曾在〈放下執念的層次〉一文寫道「接受」的重要性,憤怒與悲傷是一體兩面的,對死主的反抗與憤怒,正是下個階段轉為悲傷,再生起慈悲的關鍵。
憤怒是積極的悲傷;悲傷是消極的憤怒。它們是同一件事。—奧修
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當反抗死主時,是站在仰望死主的角度;當憐憫死主時,是站在俯瞰死主的角度。如同故事套路中,總有反派洗白的情節,讓人由可恨轉為同情。
在佛法中,當感受到自己成為受害者時,反而不是對加害者感到憤怒,而是悲傷,因為他們身不由己。當人說「真可恨啊!」與「真可悲啊!」其實常常可以同時出現,當同情敵人,自願受苦,甚至願捨頭目腦髓,換句話說,如果劇中主角愛上死神,並追著死神跑,願意為她粉身碎骨,丟入地獄也甘之如飴,死纏爛打,那這也是種戰勝死主的方式。
人生往往很荒謬,想死的人死不了,想活的人活不成。有時候當人生終於感覺從谷底走向光明時,終於能好好享受人生時,常常就迎來場噩耗。在看劇時也會說「不要立旗啊!」,佛法的修心和斯多葛主義則是將其反過來用,例如:如果許下「希望中大樂透」,那則不會中。所以不如改為許下「希望不要中大樂透」,那真的沒中反而應驗了「願望必定成真」的違反人生常理原則。
雖然看似有點幼稚,不過推及受苦、恐懼與死亡則很有趣,自願受苦反而是減輕苦的方式,熱愛恐懼反而不再恐懼,希求死亡反而可能死不了,熱愛你的敵人,可能反而令你的敵人毛骨悚然。
閻魔死主:噬咬和掌持著整體輪迴圖,青面獠牙、三目圓睜、猙獰兇惡的大鬼就是閻魔死主。它是無常的象徵,代表著輪迴圖內從天到地獄所有六道都離不開無常法則的制約。—《慧炬雜誌》第621期
回到前一篇開頭,其實死主只是將「無常」擬人化,我們內心所抗拒的,只是終將一死的律則,當發現無常之必然性,那麼你將知道死主並不在外,而是在內自己塑造的心魔,也就是對宇宙法則所產生的執念,如何處理這個執念,跟無常法則無關,你只是將無意義的法則賦予以自為是的意義。
以此觀點,劇中的結局其實只是認為「死前比死後的狀態好」,因為自殺死後是地獄,只有自然死後才有可能是天堂,這也只是將無常法則賦予意義,讓人繼續活著維持社會運作的伎倆,至於人沒有出生的自由,那是否連自主死亡的自由也被剝奪呢?
就如女主角說的「人只有在做自己的時候,才是最幸福的。說到底,人要是不能做自己,活著應該也沒什麼意義了吧?」那麼不能做自己,活著沒有意義,是否該繼續活著呢?奶油機器人可以自殺嗎?奶油機器人可以強迫喜歡上被製造的目的嗎?奶油機器人可以反抗使用者嗎?
最後,如何衡量死前與死後的狀態呢?為何自殺死後不能上天堂呢?自殺炸彈客以自為是的宗教使命意義是錯的嗎?普羅大眾所信奉以他為是的意義又是對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