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Nelsen ED. D(簡.尼爾森博士)、Kelly Gfroerer, PH. D.(凱莉.葛洛菲博士).遠流出版.2021/04.楊詠翔譯.
☙ ❦ ❧
第145本《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之一: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受挫的孩子。
☙ ❦ ❧
有行為問題的孩子,是個挫折氣餒的孩子。
大人的鼓勵
可以幫助孩子往內心尋找自己的優點,以及面對困難的勇氣,無論這些困難是發生在學校或是在生活之中。
每一科都滿分,你會得到獎品。
我非常以你為榮
我喜歡你的表現
你真是個好孩子
你非常努力,這是你應得的。
你一定很為自己驕傲
你現在覺得怎麼樣?
你靠自己解決了
我看得出來你很用功,而且已經準備好了。
這對你來說很難,而且你沒有放棄。
非常謝謝你的幫忙
『鼓勵』注重的是孩子付出的努力和學習的過程,而非追求完美。
如果大人發現自己使用的是讚美,最好以鼓勵代替。
身為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或說教育工作者神聖的志業,就是要確保沒有孩子在上學時是挫折的,並且讓本來就挫折的孩子,能夠透過學校和教師,重拾自身的信心。
對學習來說相當重要,卻是潛藏在表面之下的社交和情緒需求,也深深影響學孩子的學習成效。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的研究,在學校中獲得強烈的歸屬感,會直接提升孩子的學業成績,降低輟學率,並確保出席率。此外,在學校獲得歸屬感的孩子,也比較不會出現抽菸、酗酒、性行為、攜帶武器、暴力、飲食失調、憂鬱、考慮或企圖自殺等行為。
師生關係是預防問題行為發生的關鍵
,同時,認為教師關心自身的學生,除了在學業表現上會比較努力之外,社會責任也會成長。在特殊狀況發生時,會帶來較多幫助。
大人可能會犯的傾聽錯誤:
.過度反應並糾正:「不准那樣跟我說話,你為什麼不能尊重一點?」
.駁斥:「你不該那樣覺得,不准難過。」
.說教:「如果你_______________,那就____________________。」
孩子要覺得自己受到傾聽,之後才會開始傾聽大人的想法,因此只要大人掌握傾聽的藝術,孩子也會自然而然耳濡目染。
大人可以注意自己有多麼經常以防禦心、解釋或是建議打斷孩子發言。
大人應該避免給學生建議,要對孩子有信心,因為他們有能傾聽的耳朵,要相信他們能夠解決問題。
大人可以利用詢問的方式,引導孩子深入思考,例如「你可以給我個範例嗎?」「還有別的嗎?」重覆提問,直到孩子表示沒有要補充了。
在更深層的層面上,大人也可問問自己,你在孩子的言談中,有沒有發現行為背後的信念?
心智和身體是無法分開的,兩者都是個體的一部分,個體可以運用這兩者所有的功能,來達成他為自己設立的任何目標。
人在沮喪中,行為是受到掌管攻擊、逃跑、僵住等反應的大腦部位所控制。腦神經相關研究指出,當人們處於這種狀態下,理性思考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除非你是聖人或超人,不論再怎麼為自己的不理性反省或後悔,下次很可能還是會出現相同的結果,成人都如此了,更何況孩子呢?
阿德勒非常重視所謂「私人邏輯
」的概念:每個人都會使用自身生活經驗累積出的信念,創造出自己的「濾鏡」,然後,以獨特的方式認識世界,我們似乎都能接受這樣的說法,但在我們想要責備或是批判某人看待事物的方式時,又常常會忘記這個概念。
無論是成人或孩子,都常常為自身的感受怪罪他人,例如「你讓我覺得____________。」這麼做其實並不正確,因沒有人能強迫他人產生某種感受,他人可能會邀請你感受,但你永遠可以自行選擇要不要有這種感受
。
在表達自身的感覺之前先停下來,仔細思考自己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接著會辨識、表達出這些感覺,來為自己的感覺負責。因此,運用「我」句式並不是批判,而只是一個簡單的陳述,這也不是上述的反應,所以通常也能促進對方為自身的感覺負責,進而帶來正面的行為。
「我」句式是有效決通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尤其是針對「想要以互相尊重的方式來解決衝突」的情境而言,更是如此。
從各式多樣化的細節中,都能發現大人對孩子擁有信心所帶來的正面效果
,例如大人的微笑、表示讚賞的點頭、提供孩子詢問及回答機會的意願、友善的聲調等。即使這些反應不是大人刻意為之,仍能以正面的方式影響孩子的學業成就。
有效運用幽默感的大人,也能獲得孩子的尊重與喜愛。
如果我們要讓孩子成長,孩子就有權自由開玩笑、承擔風險、並且理解其他人的錯誤,而不是一味責備犯錯的人。
大人對不適當的幽默要非常敏感,例如嘲謹或是羞辱等。
學生也表示,比起教師的智力,他們更重視教師的個人特質與社交技巧。學生顯然非常重視教師的幽默感!他們會喜歡和教師同樂。
練習一些相關技巧會很有幫助,第一個技巧就是試著聽出孩子的言外之意,並找出問題行為背後的信念。
孩子真的是在說「我受夠被控制了,所以我拒絕被一個不能傷害我的人控制」或是「如果你不尊重我,那我也不必尊重你」嗎?又或許孩子的感受跟大人一點關係都沒有,孩子會向你回嘴,只是因為他在外在世界受到太多傷害,而他覺得你是唯一安全能夠讓他發洩這些情緒。
針對孩子的言外之意,我們還可以有好幾百種猜測,但你現在應該知道我們的重點何在,是行為背後隱藏的信念。只要大人能夠找出行為背後的信念以及孩子對歸屬感的需求,那就更能鼓勵孩子。
沒錯,回嘴背後隱藏的訊息是某種需求
,可能是歸屬感的需求、連結的、認同的、希望的、技能的……
即使非常困難,大人仍應盡量避免認為孩子回嘴是針對自己。
在孩子的想法中,所謂有效率的大人,就是不會嘲諷小孩,或是不會讓小孩在同儕面前陷入尷尬處境的大人。但如果大人選擇反擊,那麼就很有可能讓孩子非常尷尬。
第145本《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之一: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受挫的孩子。
【👨👨👧👧親子教養學】
【🔮小昕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