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Nelsen ED. D(簡.尼爾森博士)、Kelly Gfroerer, PH. D.(凱莉.葛洛菲博士).遠流出版.2021/04.楊詠翔譯.
我把這本書啃完了,一字不漏,花了幾天,像自行參加了一場很有份量的"書面"研習!
在教學業界有一個說法,「『老師』,也是用他老師教他的方法,在繼續教他的學生。」正因如此,有時候教學動作就是反射"傳承"而已,不一定有經過認真思考這麼做到底好不好……
而這本書,竟可以點出許多許多,"老師"可能不曾想到過的層面!我覺得這本書書封是鵝黃白配色,但裡面卻是"金色"的,因為滿滿"金句"啊!
「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看似有三個正能量用詞,但講白了,就是回到"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就是愛、獲得關注、擁有歸屬感、能被認同、有自主自由、有安全感,這是所有人共有的嚮往,只是「薩提爾」相關叢書多從"大人"世界切入,而這本書從"教學"的角度切入。
❧ 一起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問題,可以很溫和地。
❧ 說明可做的和不可做的並執行,堅定地做到即可,不用專制獨裁。
❧ 從讓孩子獲得愛、關注、歸屬感、被認同、有自由、有安全感,這是符合人類心理發展的正向教養。
既然是從人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所以本書適合所有需要指導孩子的大人看,包括老師,包括家長,所以以下分享的金句,有部分我將擅自將「老師」換成「大人」,將「學生」換成「孩子」,希望能讓這本書有更大層面的應用機會!(包含在家庭裡~)
☙ ❦ ❧
而這個結論常會導致不當行為,因為這個信念後續推衍可能是「如果我獲得關注,就能得到歸屬感」、「要是我做主的話……」、「如果我放棄的話……」等。但上述這些想法與行為,無法讓孩子得到他們需要的歸屬感與貢獻。
阿德勒把這類想法稱為「錯誤信念」,而改變外在行為的唯一方法,就是幫助個體改變行為背後的信念
。
但通常這類的錯誤行為,會先承接到的,不是信念修正,而是「懲罰」。
一、 怨恨(Resentment):太不公平了,我不能相信大人。
二、 反抗(Rebellion):我就是要唱反調,證明我不用聽大人的話。
三、 報復(Revenge):大人現在佔上風沒錯,但我一定會扳回一成。
四、 退縮(Retreat):①狡猾:「我下認絕對不會被抓到。」②自尊低落:「我是個壞小孩。」
正向教養的獨特與重要之處,在於「了解每個行為背後都有對應的信念」。孩子的行為背後,都存在某種理由,阿德勒將這種理由稱為「私人邏輯」(private logic).
孩子的行為對大人來說可能不甚合理,但對他們自己來說,卻相當合理。
因此,大人應該把注意力被在「解析孩子背後的信念」之上,而不是花心力去懲罰孩子;這樣做也意味著,大人應該運用學技巧,鼓勵孩子發展新的信念與新的行為。
有哪些技巧可使用?有的,可以試著用對話,來將孩子的「目的揭露」。
首先,衝突發生時,大人可以從衝突中離開,冷靜一段時間後,再和孩子私下談話,這時友善的氛圍非常重要。
在猜測孩子行為的原因前,先徵求他們的許可,並且讓孩子明白,他們可以對你的猜測發長意見(這對他們來說,也會是個新奇的挑戰)。
大人可以試著從詢問下列的問題開始,一次一題,如果問完問題後,得到肯定的回覆,或是認可的回饋(例如孩子回答不是,臉上卻露出一抺笑容,在這種情況下,「不是」表示他是本能的否認,微笑則表示他在潛意識層面上,對自身有了更深的理解),此時就可以繼續計畫用積極並賦權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問題沒有得到清晰的答案,就繼續問下一題。
1-1 過度尋求關注:「你這麼做,是不是為了要我注意到你呢?」
2-1 爭奪權力:「你是不是想讓我知道,我管不了你?」
3-1 報復:「你是不是覺得很難過,並且想要報復?」
4-1 自暴自棄:「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一定做不到,所以想要孤立自己?」
上述問題,用意是探究孩子內心之目的,如果針對上述問題,大人得到了肯定的回覆或認可的回饋,那麼大人接著可以試試用下列這些回饋,與孩子溝通:
1-2 過度尋求關注:
大家都渴望關注,要獲得關注也有許多方法,有些可以帶來正面的鼓勵,有些則帶來沮喪與失望。你願意跟我一起,試試一種能讓你用正面方法獲得關注的方法嗎?比如在上學時和同學打招呼,這不僅對你有幫助,同時也能鼓勵其他人。
2-2 爭奪權力:
權力可能帶來正面影響,卻也可能造成傷害。要是你採用一種對自己(跟全班)都有幫助的方式,運用你的權力,那我會非常感謝你。
你要不要試試看在明天的班會上,帶領大家討論?或是當某個科目的小老師,幫助那些成績比較落後的同學?
3-2 報復:
「我看得出來你覺得很難過,我很遺憾,我能幫你什麼嗎?」如果孩子的錯誤目的是報復,通常只要他的難過感受得到了認同,就能使行為改變。如果認同無效,可以試試「你想不想明天再一起討論,看看我們能不能找出解決方法?」
4-2 自暴自棄:
我不會放棄你的,因為我非常在乎你,只要能幫助你成功,我願意付出任何代價,現在先讓我教你一些簡單的方法,這些方法能讓你準備好。
例如,孩子的圓畫得很糟,可以告訴他「我先幫你畫好一半,你再畫上另一半。」這個方法幾乎可以處理大部分的學習問題。
目的揭露這個方法非常有用,當大人表現真誠的關心,孩子就會感覺和大人有深度的連結,這個方法還能讓大人深入理解學生,孩子也會針對自身深層的需求和動機,獲得寶貴的了解。
大人在目的揭露的過程中所表現的友善行為,反映了大人在乎孩子的程度,因為有效的目的揭露,常伴隨大人真誠的關心,孩子也會體會到全新的連結感,所以在過程中,就能滿足孩子對於歸屬感與貢獻的需求。
當歸屬感和貢獻增加時,問題行為就會減弱。
【👨👨👧👧親子教養學】
【🔮小昕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