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7|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108新局的6個遇見(下)

raw-image


景女校本課程九月全面啟動,「學習力」大考驗,對於18名初次上陣的教師群而言,每回上課,未嘗不是教人心跳加速的大冒險!啟程之初,有幸遭逢幾回純粹、甚美的「遇見」,信筆為記。

遇見4──就是那個光!了悟的眼神

24幅圖秘藏著24句成語,請解謎。

全班小高一圍成6個圈認真研究,隨即傳出窸窸碎碎的聲音,伴著「喔!」、「對耶!」的驚呼。乍看不過就是猜成語,細究之卻藏著會意圖解、中英轉譯、拆字重組、國學常識等等不同玄機。輪流答題,答不出開放搶答,題目有的易猜,有的難解,幾道超級難題被答出時,四面八方不約而同恍然大悟「喔──」。

學生聰明,知道這堂課的重點不是「教成語」而是「教後設」,引導之下,後設觀照自己歷程中的所思所感,我請他們捕捉、記得方才「從不會到會的感覺」,那是「了悟」的剎那,未來可用以校準確認自己的學習,「目前」到底懂或不懂?由是轉入《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認知自己的認知,方為真知,而那是需要高度自我覺察與自我誠實的。從學生一臉認真的表情與閃亮亮的眼神看來,此際關於「後設認知」與「知之為知之」的繫連互解,大抵比先前都多了一些意思。

下課,一個小姑娘默默跑來,小聲問,老師,這一題的答案是不是「莫名其妙」?──沒錯,答對了!

小姑娘滿足地笑著跑開了。不是作業、無關成績、不為什麼。

.再來,我們玩了一個看圖猜成語的小遊戲,雖然還是不太確定答案的對或錯,不過,有時嘴巴就是會大叫:「對啦!就是這個!」或聽到別組或老師說出正解時,也會叫:「我知道!我有聽過!」等的驚訝語氣呢!──芷菱
.一開始毫無頭緒,不知從何下手,只聽到組員不斷有答案,讓我十分佩服,後來不知不覺中,我也想出兩三個,那種答對豁然開朗的快感,讓人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直到時間到,我們這組仍有幾題尚未答出,聽到別組的答案,心裡不禁發出「啊!原來是這樣 我怎麼沒想到」的聲音。──詠涵

從「不會」到「會」的歷程


遇見5──有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筆記與定義!

「後設認知」是什麼?老師不說。

老師在第二堂課一口氣讀了七家學者說法,請學生靜聽,汲取箇中關鍵字,然後,自己說。

.後設認知是對自己認知的過程,理解自己的知與不知,以及有能自我解決事務的能力。──品璇說.後設認知是了解自己知不知道,以自己的想法監督、管理、支配知識,以及個人反省和自我調適。──穎姍說.後設認知是一個人對自我的了解 知道自己喜歡不喜歡 知道不知道什麼的能力 進而對自己評估、思考、反省 。──怡君說

不說、不抄黑板,因為不願讓關於「後設認知」的探索太輕易在學生心中畫下句點。過去,我們太常以「標準答案」有效率地終結值得進一步深究的話題。

在此之前,我們也對「筆記」重新校準定義。

若只是機械化把黑板上的東西抄下來,沒有對話、沒有反思的內容,不能算是「自己的筆記」,那只是「抄寫」了老師的思路。景女小高一開始學會在方格紙上畫下一橫一豎的線條,記得在抄黑板的學習現場,不忘保留空間給「理性的自己」提取關鍵字,以及讓「感性的自己」對全課堂進行統合式的反芻與整理。然後,你的筆記才真正成為你的筆記,一堂課,得以擁有N種個性化的理解風致。

.我從來沒有想過在這樣死板板的筆記上,不但可以在左側加上心情小語,還能在結尾留下那堂課自己的感想,刷新了我對一般筆記的認知呢!──甄薇

遇見6──你懂的,在雲端看見教學的投影

時間,是校本課程的超級大魔王!

校本課程每週五一堂50分鐘,而遊戲體會、交流討論、發表分享、講解深化、靜思體察,都需要一段完整的時間浸入,如何更巧妙取捨剪裁才有辦法周全兼得?在分秒必珍的現實局面裡,雲端,或許是可待開發拓墾之地。

Google classroom使用師生的學校帳號可以簡易開設,搭配著每堂課鋪設「練功任務」,課堂上學生紙本書寫,回家整理過後拍照上傳,但凡課堂來不及補充的素材,來不及交流或回應的話題,下課之後還有機會「雲端再敘」。從【練功01】點滴積累,讓老師與學生都看見自己在這堂課耕耘的痕跡。

雲端開墾起頭難,比方UMU等即時課程互動程式導入,「理論上」有助於讓學生發言更流暢迅速。但「事實上」,在使用之初──你知道的,各種數位使用尚不熟階段的不能登入、無法顯示、不知怎麼上傳等等煩躁混亂,都是強大時間魔王之強勢騎從,足以逼退原本不是「土生土長」於數位生態的教師,使人不敢輕攖其鋒。當然,相對地,這番威逼,也有可能在某些時刻激起你我「哼,非試試不可」的挑戰決心。例如,你在雲端看見學生此起彼落留下他們對於課堂的思索感受;你在雲端發現,自己的教學心血那麼虛幻而又真實地投影在學生的青春書寫裡。那是一種玄妙的遙相呼應的心靈相通,讓你可以放心地對學生說,「是的,你懂了」。

.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當下的學會,更要學會反思。紙本札記使我們如同把每堂課的回憶都寫了下來,以後再看,就會仿佛回憶了那堂課。UMU為我們帶來了多一些的師生互動,也使我們能更把科技融入學習中。──宜樺
.在一開始老師請我們想想何謂後設認知時,我完全沒有頭緒,這是個完全沒有聽過的東西,但在老師念出其他人所定義的後設認知時,我有抓到了其中的幾個重點,首先,要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再去思考自己為何而做,再來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的位置,還有要能隨機應變,採取適合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面對它。──芮岑

從實體課堂到虛擬雲端的學習歷程

因為未知,可期更多「遇見」

校本課程的未知與空白,提供裝載課堂新元素的餘裕,使得老師學生能夠暫時擱置對於「上課」的刻板印象,不至於因為「沒有講授沒有抄筆記」而無謂恐慌,不需要繞進「都在玩」、「沒學到」的苛刻質疑。學生可以更自然地玩遊戲、更自在地導引進入反思,而不會不耐煩地抱怨,「老師到底什麼時候才要開始講重點上課?」。

接下來的關卡,在於當課程轉趨深化,如何將學習動能啟動機制由外在遊戲轉向更內在的單純學習本身?如何透過課前、課後的虛實教學布局,使得在短暫的50分鐘課堂上,教學進程可以恰恰走到學生「憤悱欲言」的美好時刻?想方設法,想必可以找到更聰明的辦法!

108新局的諸多未知,如果不用來「害怕」,也許會更合適玩耍,更有機會在師生之間發掘、遇見各種原初本然而久違了的「不亦樂乎」的單純教與學的意趣。


(本文原發布於Medui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