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著念著,愁著備著,一○八課綱的風真吹到了校門口。校本、多元、彈性與加深加廣,聽說都關連著什麼學習歷程、適性教學、素養導向──教學現場風生水起、風雲漫漫,天旋地轉,卻也轉出幾幅前所未見的新鮮校園景致,值得一記。
教育變革正式啟程的此際此在,乘興順勢,以歷經一年研發,再一年砍掉重練的景美校本「學習力」課程籌備之所見所聞,由小觀大,信筆記下親身參與新局的6個「遇見」。
讓學生疊紙塔、猜成語、玩畫畫真的可行嗎?學生懶懶地動不起來怎麼辦?學生想不出辦法怎麼辦?一回合要花時間多久?玩一次會不會沒感覺?玩兩次會不會厭煩?……
老師們各以過往的教學經驗推測學生的未來表現,怎麼說都沒個準,只是愈討論愈質疑,這麼「玩」,真的有辦法撐起一堂課嗎?
凡事置之死地而後生,想不出來,又開學迫在眉睫,就在僵局困阻的最高點,忽而迸出一個帶著無技可施之後的微微自我放棄的提議──不然,我們就自己來玩玩看嘛!
玩?課都還沒備好就玩?一玩要很久豈不浪費時間?玩,好麻煩……
是的,在「玩興」還沒被「勾引」出來之前,什麼都不怎麼好玩。玩,是被遺落在童年的回不去的笑鬧,好像不關「大人」的事兒──不過,「玩興」是會傳染的!一旦經過一位、二位伙伴此呼彼應,就會像野火燎原般延展開了!
玩吧玩吧!反正一時也想不出來──
一玩,就懂了!
親身體驗過,感覺自然就真切了!不需什麼理解步驟,不需什麼教學理論。教學事兒,既然難以言傳,不如就用意會的吧。感覺真切了,再憑著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去設計微調,帶學生行動就不是難事了!
先前只為「情境化」、「生活化」的教育論述,老師嚴肅思考著如何讓學生「玩中學」,如何讓他們「親身體會」想教的「後設認知」概念?而竟不曾想過,其實,老師們自己為什麼不能先玩兒得開心?
一起玩過,就是玩伴了!
我們這群苦心孤詣、從無到有研發校本課程的跨科共備教師群,終於不只是一起迫不得已跳火坑的受苦受難者,終於像孩子一般開開心心地「玩」在一起了!
從那個下午起,炎熱盛夏的長時間共備,開始莫可言喻地好玩了起來。
跨科共備之初,每科老師好心拿出自家專業,都足以嚇壞其他科老師。
英文老師貢獻了Portray桌遊做為後設認知體驗活動,讓學生在「你說我畫」間體察「計畫─監控─調節」,逗趣誇張的圖卡擄獲眾心,藏在紙袋下方的「全英文」作畫細節解說卻引起恐慌──可不可以翻譯成中文><
國文老師思考「筆記術」,偏要追本溯源至「筆記體」,將心智圖、方格紙與數位筆記的思維歷程記錄,上承《世說新語》與《夢溪筆談》。PPT裡穿越時空的古籍印本,一點也不親民。
為了繪製「概念圖」,我們又花一個下午共讀「空氣汙染」科普文章──國文老師斟酌文意,忍不住想修改段落標點;歷史老師仔細商榷每一句的「說話者」是誰?數學老師精算細數全篇總共談了幾條資訊;地科老師對「是誰說的」倒不在意,而更較真「空汙指數PM」的單位是不是弄錯了?!……
回想團隊最初,每個人都是客客氣氣的,最大的共識無非就是趕緊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分配任務,然後散會了事。豈料在艱困的建構中,隨著日久生情(誤~),逐漸熟絡,愈來愈多人對「校本理念」動了真心,於是不自覺認真了起來。認真,所以對每個課程環節不再輕輕放過。為什麼要放這個?為什麼串連那個?為什麼這個需要看重?為什麼那個不能刪去?……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在教師會議上久違了的「為什麼」光榮重返,愈演愈烈地促成了彼此的誤解與重新理解。
為了教「思辨力」,連對Line群的留言,都有辦法群體著了魔似地後設熱議,哪句是前提?哪句出現邏輯謬誤?哪句是觀點而非事實?……老師們爭辯得入戲認真,愈來愈不滿足於「草草了事就好」。正是那個共備的午后,我們站在各科老師畫出來天差地別的概念圖前,第一次那麼真切發現,原來國、英、數、社、自長年訓練習出來的思維慣性,真的大不相同!
一個不能輕易言退的未知開創旅程,讓跨科教師有了不可迴避的「共事」的理由,所有人必須在衝突裡發現差異、面對衝突。先是詫異、而後抗拒,直到熱熱烈烈地爭過、吵過、互相傷害過,才有辦法緩步走向對彼此的好奇與審美。
是在第一時間因陌生而抗拒之後,數學老師與國文老師聊及,Portray的英文解說,細看好像也不是真的很難;是在深思熟慮教案理路之後,英文老師安撫了化學老師,「筆記體」的脈絡拈出,足以深化意涵,使「筆記術」單元更顯厚度;是在一觸即發的誤解衝突之前,文科老師溫柔重申,看重文意、句讀與觀點、敘事不是吹毛求疵,而有其閱讀理解必要,並誠心嘆服理科老師的學科專業與實事求是。
跨科共備,原非易事。我在此間遇見最美的風景,不是所有人客套優雅,一片和諧,而是眾人在其間逐步發展出自在吵鬧而不相傷的共識與默契,敢吵、能吵,吵得愈臻深刻、益見品質。
九月六日,十點十分,十八位老師陸續啟動十八個班的高一校本學習力課程。教室後方常設著數張小紅椅,隨時歡迎全校教師走過路過,不錯過入班觀課。
因為是全新體驗,臺上的老師沒有「教不好被訕笑」的包袱;因為是全新體驗,教學經年的老師們有機會回到初任之初,見什麼都覺有趣,教什麼都要偷偷邊學的驚險新奇;因為是全新體驗,有理由歡迎每位入班觀課的老師,共商大計的可能性。
更美好的是,當前機制未明,法規未嚴,還沒有發下正式的觀課表格,沒有一定要依規定填寫什麼,是以還有餘裕、有閒情逸致在此以散文之筆,乘興任性,從心所欲,寫下如是「不合格式」的隨筆札記。
教學從私密空間轉為公開,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實驗試錯,不需要端著教師的身段,可以很誠實地跟學生說,我們也不知道,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
從前,面對教育理念,我們坐著說「對啦,那些理想很好啦,可是……」而今,我們已然走在路上,愈來愈常聽見此起彼落的「說不定我們還可以──」走在未知的路上,先前懸浮甚久的校本課程、跨科共備與公開觀課開始有了具體可行,也可討論、可進化的真實樣子。未知,不代表必然成功,未知,不可避免驚驚險險、緊緊張張,卻也因此足以確認,我們正走在不斷變轉,可以行動、可以把握的路上。
或許我們會再相遇,當你鼓起勇氣飛行。──吳青峰〈太空人〉
(本文原發布於Medu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