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馬遼太郎
譯者:李金松
出版社:大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1/08/01
ISBN:9789861796451
eISBN:9789861796840
字數:142,001
印象中 MIT 台灣誌裡偶爾會點到這本書,所以在書店發現《台灣紀行》重新出版時,我跟胖胖都很感興趣;只是讀完之後我有點懷疑自己是不是記錯了,因為裡面會被 MIT 台灣誌提及的內容感覺很少,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們都對這本書的書名記憶很深刻。
《台灣紀行》是街道漫步系列的其中一本——司馬遼太郎會在旅遊各地時將自己的見聞與當地歷史作結合,並以散文記錄之;此一作品便是 1993 年時他為了該系列而造訪台灣、於1995 年出版的成果。
司馬遼太郎出生於 1923 年,橫跨過日本殖民台灣的時期以及二戰期間;作為那個年代的日本人,我覺得他這兩次的台灣之旅很心境複雜、且懷有鄉愁——無論是他還是同行的日人旅伴,沿途常常都是在這塊土地上尋找著跟自己與日本有關的回憶脈絡。
二戰以後,曾經被自己國家殖民的這塊島嶼成為了另一個國家,轉眼變成了說著另一種語言的群體;至此,日本人就只能在自己的國土上遙望這塊土地的發展(她同時也是某些日人的家鄉),就算心裡頭是關心的、甚至抱有歉疚感,也沒有資格插手。
因為這樣的關係,我想作者或許比起 1993 年當時的許多台灣人都還要更了解台灣的處境吧——當人們還在初嘗解嚴後的滋味、還在摸索歷史的空白部分,司馬遼太郎已經明確地指出台灣總是受到外來政權所統治:從最初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到後來的鄭成功,以及近代的日本與中華民國。
他無可避免地會將最後兩者進行比較。身為日本人,司馬遼太郎看待自己國家的殖民時期無疑是比較正面的,而他所呈現出的情感也會讓我願意去相信那樣的一面。反倒是戰後來台,陳儀的作為連日本人都髮指。
還有原來小時候課本上讀到的常態性戒嚴,其所橫跨的時間長度在國際間是很反常的狀況啊(扶眉)
雖然我出生的年代距離解嚴過後沒有很久,不過我一直以為那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一段歷史,小時候讀到的時候並沒有辦法理解其意義(唯一的意義就是考試會考)。而我爸媽或許也是因為從小就出生在戒嚴的時代,已經將其視為習慣;直到我出生並慢慢懂事之時,他們也仍懵懵懂懂地在慢慢學習何謂自由吧——
另一方面,過去我總是不懂為什麼社會上老是將人區分成「本省人」和「外省人」——也許我的同溫層太厚了,導致生活圈裡一直看不到另外一個族群,自然也無法理解這樣區分的意義。雖然現在隨著「台灣人」的崛起,本省人和外省人的差異已經漸漸式微了,但是讀了《台灣紀行》,才真正了解到當時的人們為什麼會那麼熱衷於區分彼此。
說起來國民政府遷台時,帶來的人口僅僅是當時台灣人口的十分之一——其實是一個很可觀的數目,但是從原島住民還是有十分之九的數量來看,畢竟還是佔較少數——卻掌握了往後數十年的政權,也打造出現在所謂的「鐵票」,其影響力與思想管控真的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
話說回來,司馬遼太郎造訪台灣時,距離 1985 年解嚴僅僅經過八年不到,據說包含上述的種種言論在剛解嚴後的前幾年還是會帶來風險;所以能夠明白地指出台灣的處境,就成為這本書跨時代的重要原因。
某些在現代人眼中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那個年代的台灣社會裡依然是不清不楚地。司馬遼太郎忠實地將這些不清不楚給記錄下來。如今重新出版,才讓人明白 2023 年此刻的台灣究竟是經過了多少奇蹟。在《台灣紀行》中,司馬遼太郎的記錄也包含著這一連串奇蹟的開頭——也就是李登輝前總統成為總統的過程。他們在作者的台灣行裡有過兩次會面與一次訪談,司馬遼太郎非常貼近地將他的為人給記錄下來。
坦白說我對李前總統不是很熟。記得小時候選舉時,常常有人罵:「既然要民主自由/既然要獨立/既然要承認一中或九二共識,為什麼不……(自由填空)」但要是沒有當時的循序漸進,很可能走錯一步就會走到 bad end 吧。台灣能夠擁有今天是經過了重重的思慮與對策考量——想到這裡,忍不住又會為李前總統的殞落惋惜。
而無論是李前總統還是司馬遼太郎,那一個世代的人都漸漸從這個世界上登出了。如果不知道過去的黑暗,在一片刺眼的光明裡反而越容易迷失——因為台灣總是依然面臨著這樣的處境,我想《台灣紀行》直到現在依然能夠發揮出鑑古推今的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