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我們對戰爭的理解,是「我的生活不能改變,用水用電完全正常,上班上學一切照常,道路鐵路不會中斷,出國旅遊不受影響,若做不到就代表戰爭輸了」。換筆者是中國領導階層,不打才奇怪。回過頭,各位可以好好想想,戰略總體架構上,哪些人會提倡一種完全不做變動,沒有任何犧牲,只有利益沒有損害,不需負責只要責怪的論點?這些人十之八九都有問題。不見得是自願,就跟美國一樣,更多時候是被假裝和平癡呆症的滲透者影響。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眾所皆知,國軍的組成由威權時代而來,就筆者這個外省深藍出身的來看,從軍也不是首選目標,那台灣人就更不用說,多數不把軍旅生涯放進規劃裡。所以幾十年前會去的人有哪些?
第一種,家庭背景,中高階軍官因為在軍中有勢力,自家小孩從軍後,較有辦法協助。第二種,家裡沒錢,從軍至少是個穩定的收入。第三種,成績太差,考不上大學也沒有警校,只好去軍校。
我們會看到許多老將軍的程度有夠差,直接講就是這樣,由於事務能力太爛,依靠師徒制訓練上去,所以不想更動手中的計畫。但因為軍方的總人數夠多,量體夠大下總會有強者,讓我們感覺軍隊裡就是少數菁英,對抗著龐大顢頇體系。
這狀況在少子化、精實案等等後開始改變,理由就是錄取學生素質變高,加上經濟起飛期後,產業界的薪資也沒那麼漂亮,讓以前程度可以讀專科的,開始把軍校列作考慮。而真正素質大幅提升,不過是這些年的事情,正確的起始點是採用學測成績作為標準後。
所以基層軍官素質逐年提高,越來越多人抱怨陸官訓練內容,現在也開始看到國防大學傳出一些教學品質極差的課程。你如果是抱持想法從軍,發現課程都是在講他當年拔草的趣事,以及美國人來台的糗事,專業軍事技能都沒有講,一定會生氣。
以後或許會逐漸改變,但算算這批新生代菁英當將軍,也要20年以後。(編按:歷年的時任「最年輕少將」大約是45歲左右晉升,上校若滿50歲未晉升就要退役)
所以這跟筆者整篇提的關聯在哪?
國防部不是沒有想要改革的人,但組織是一個系統,依法成立依法行政,你不可能要求一個參謀軍官,自己爽就去擬定一些超強的嶄新計畫。通常的情況是,一個單位有10個人,7個都是過去我們批判的傳統軍官,俗稱混上去的那種,這些人的辦事能力不佳,可以當作一次只能做一件事,稍微大一點的計畫,得要2個人以上一起合作。
真正有能力搞定整個大計畫,兼顧撰寫、聯絡、驗證、核實……大概就1個人。那其他2個呢?很抱歉,喝酒吃飯交際上去的,當業務很好,寫報告不行,屬於丟責任給學弟的那種。
所以用人力計算,10人單位實際狀況大致上是「7+1×2-2×2=5」,只有5個人力產出!
我們可以想像,為何軍方抗拒改變,因為實際寫報告的人痛苦萬分,稍微複雜點報告的都要他做,學長不敢催,同學催不動,學弟有能的也不多,只能1個人找2個學弟寫5個計劃,不然根本交不出去。然後升官敘獎,另外那1個只會吃飯喝酒的交際高手都是第一個,因為長官天天看到他,看到這個業務天天說自己單位沒問題。
這樣讀者應該能夠明白在實際業務上的狀況,軍方不想改變的真正原因,到底出在哪。
解決之道兩個,一個是開放民間人士進入國防部寫計畫,有些一般性的、後勤性的、低機敏性的,根本就不用軍事專業也能寫。甚至現在台灣有不少管理實務,對軍事有概念的人才,招募進去並不是難事,做好機密控管即可。
另一個方法,政治進入干預,也就是政務委員、立法委員,找一些真正懂的軍官,有管理實務的軍迷,作為特助、助理協助進入緊盯,一個個單位去查,確認哪些人是真的苦幹實幹,誰是真有才能,哪些人只可以做業務喝酒。透過外部稽核的方式,讓真正幹練的軍官可以儘快升遷到主管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