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生態系統 09 輔助類的職業是最難做的,為何還有人要去做?

【生態系統 09 輔助類的職業是最難做的,為何還有人要去做?】

 

什麼是輔助類? 像是護理、心理諮商、振災救護、殘障與長照醫療等,這類職業。

 

我把人類分三等,分別為 -1、0、+1,而評分標準為生活狀況,二分法為生理狀況、心理狀況。

 

-1 的人種,三種狀況其中一種會低於平均狀況,像生理狀況可能是殘肢或重病,年紀大的人可能有心血管疾病與骨質疏鬆、高體脂肪無法正常行走之人。

 

心理狀況有憂鬱、躁鬱症狀、強迫症等心理狀況,通常狀況範圍會導致無法與 0 等級人種一起生活的程度,都進入 -1 狀態。

 

0 的人種,多數人於此範圍,生理狀況像是過度肥胖、常生病、習得無助、沒行動力等等,都還是在 0 的範圍,這些都屬於平均之人。

 

+1 的人種,也是少數人,未來也會更少,家庭狀況良好,好到從小就培養出自信與冒險精神,通常文化資本會高於一般人,吃的食物也較有營養,少垃圾食物,身體健康程度高於平均人種。

 

而輔助類的職業,面對的客戶都是 -1 人種,偏偏 -1 人種長期的生活環境,所形塑出來的認知已經跟其他人種不同。

 

這難度會比教會老人使用手機付款還要難很多。

 

加上輔助職業只能顧及個案的下游行為,什麼意思?

 

以心理諮商為例,有些被長期家暴,或是家庭不和諧的人種,他們長期被父母行為所影響,結果要心理諮商人員去處理從小就影響到大的案件,如同要清潔人員在不處理上游垃圾的情況下去處理下游的汙水。

 

乾五科玲?

 

另一個比喻,有些父母會認為把小孩送去幼稚園,裡面的老師就可以把你孩子給教好,所以教育這塊父母都不用負責。

 

輔助類的從業人員,多數心地都是好的,不然外面這麼多職業,幹嘛來這種地方淌渾水。

 

而我的想法是這樣,多數 -1 人種的小孩,多數來自於不美好的家庭,那麼要讓 -1 人種數量降低的方式,就是減少生小孩。

 

也就是能夠量化自己的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沒有到一定程度,你不生小孩會比生小孩還有社會貢獻。

 

只不過這不夠合理,因為長久下來的工業文化使我們認為生小孩等同多一個人力,多一個人力才可以賺錢養家,這種不適任新時代的觀念仍存於多數人類的大腦裡。

 

但事實上,悲劇只會製造下一個悲劇,你的薄弱資源即便使小孩長到 18 歲,但大腦裡的知識與文化只會幫助你製造下一個悲劇。

 

▊我認為能讓自己社交圈成長的長遠策略

 

原則很簡單,往上面的階層採一小步即可。

 

舉我的例子,在我大學的時候學 NLP 與 PUA,那時的我認為發現了新的知識,分享給我同學知道,希望跟我有一樣困擾的同學可以藉此打開新的世界。

 

因為我們平時就會聊天,想說給他知道,他至少開始有方法可以去執行。

 

不過他回我:「我覺得這個執行上面有點難度。」

 

我後來才明白「習得無助感」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通常我會認為只要有方法至少還有嘗試的空間,但有的人因為環境與家庭狀況的關係,沒有辦法去冒風險去做嘗試,只能做低風險低報酬的事情。

 

從那時就使我產生一個想法。

 

我在製造業或許可以順利的做到月薪 5 萬,勉強不餓死的收入,還可以營造出讓多數人覺得過很爽的樣子。

 

可是我身上資源是能夠使我去冒險,往其他有高報酬領域去探索,我如果不去,我是浪費這個天生的資源,在原來的地區過生活。

 

這就好比當初在非洲的遠古人類,有冒險基因的人會向外探索,而沒冒險基因的人則是在自己的領地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個其所職。

 

而向外探索的遊牧民族,找到新的資源後會比原本的人類來的更強大,找到新的工具與食材,帶回原本的部落。

 

這時代該發明的新東西已經差不多了,那為何還要將自己往上爬一階?

 

因為這麼做,我可以同時做到兩種好處。

 

一是認識到比我強的人。

 

二是讓使其他人認識我。

 

我想要往上爬一階,一定要主動找出供我學習的典範,因為你生活圈若沒比你厲害的人,你就是最厲害的,那肯定不會進步。

 

呈上面的行為,我自己也會是別人的典範,當我自我認同是典範的時候,除了能夠警惕自己,還能夠傳遞知識給其他人。

 

所以知識傳遞才是我認為重要的任務,成長是支撐知識傳遞的必要手段。

 

因為有所成長,才能夠有新的知識,透過成長後獲得的收入、名聲、地位,成為別人的典範,做出知識傳遞,至所有 -1、0、+1 的人種往前推進一小步。

 

當多數人的小小社交圈都能夠有這種共榮的文化,輔助人員也能夠獲得幫助,這是比金錢幫助之外,還更有影響力的方法,雖然它需要時間去建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