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中,清華大學生醫學院會舉辦實驗室Open House活動,邀請來自各科系背景的學生一同參與。Open House活動究竟在做什麼、以及如何進行可參考下面的文章連結。
作為實驗室的代表,我會負責介紹實驗室研究的大方向、目前研究的問題和必備技能。除此之外,還需要回答學弟妹可能會問到的一些小問題。比如「實驗室的氛圍如何?」或「教授是什麼樣的人?」
.
這些問題看似微不足道,但對於沒有實驗室經驗的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不是每個學生高中時期都有科展、或去中研院實習的微職場經驗。
除了回答,我同時也要引導學弟妹提出他們應該關心的、或看起來不能問但其實要問的問題。因此,本篇文章想分享,參加Open House活動,哪些事情應該要先想過和問過?
坦白說大學一年級要進入符合自己志趣、滿足自我期待的理想科系不太容易,更不用說19歲就要完全明白未來志向的意義。通常到大二、大三的學生感覺到時間壓力而選實驗室時,應會赫然發現讀了一兩年基礎知識並不會讓人知道未來想要做什麼。
不清楚要選擇哪個實驗室,不妨從「實作帶來動機」開始。換句話說,有時並非不知道自己想幹嘛,而是嘗試的方向不夠多。
最理想的情況是學生很清楚想解決什麼樣的研究問題,也就是目的地。若目的地對學生沒有吸引力,難以僅憑意志力去忍受枯燥、長期的研究過程。在進行研究時沒有明確的目的可能會陷入無關緊要的問題,進而偏離主線。然而,在嘗試的過程中才找到熱情的大有人在。不必覺得沒有熱情是一種弱勢的狀態,而低看自己、逃避實習。
越早覺醒發現自身的不足都是好事。
以我們實驗室為例,「共同會議」是每個實驗室成員都應該參加的聚會,每週一次,每次輪流由兩名實驗室成員主持;「一對一會議」是學生和教授的兩人討論,主要進行進度報告與未來方向。
了解你在實驗室將會有多忙之後,可以計算學分,並在加入之前考慮本學期的負擔。若進行另一個研究計劃對你來說太過壓力山大,就必須考慮於下個學期或暑假期間加入,但是可先寄信給教授詢問缺額。
即使教授明確地說不介意,我建議與實驗室成員核實。某些領域的實驗室可以遠端做實驗,因此出席率不代表研究進度。不過還是可請教固定來實驗室的大學部、碩班學長姐是否認為有差異。此外,與實驗室成員交談可以大略了解未來同事或潛在指導學長姊的個性。
來實驗室的好處是提早習慣未來可能面對的生活步調,而不是抱持著要趕快適應當社畜的消極心理。生活步調是可以從實習階段就體會、反思的事情:我「能否適應這種生活步調」比起問自己「能否適應這種職業」更全面。
良好的工作環境對學術表現至關重要。沒有人會想要應付複雜的人際關係,而喪失對學習、研究的熱情。況且,大家的研究工具(軟體、技術)可能會重疊、相互交接,潛在人際互動上的情緒成本不是單靠研究熱忱就能解決的。
有的實驗室教授比學生更關心氛圍。如果觀察到實驗室成員之間不太熟悉,會安排一些由學生提出的活動,以確保每個人在工作場所都感到自在。雖然這種環境可遇不可求,但值得參考。
做研究不僅僅是為了快速完成任務,畫結果圖交差了事。試著把這件事反過來想——我們必須知道為什麼這樣做,以及從結果圖想下一步該怎麼做。這牽扯到大量閱讀文獻、把研究徹頭徹尾咀嚼並思考是否具有邏輯性、連貫性、合理性、新穎性。自然而然,研究進度就會快起來,而非揠苗助長式地當產圖機器。
有的教授認為結果產量是「對實驗室的貢獻有多少」的依據,把時間拿去產結果的代價就是想的時間縮水。另外一種教授會希望學生能清楚地理解結果告訴我們什麼、結果的細節處透漏著什麼訊息、以及為何這些結果對該領域有幫助。這種類型的教授不將學生視為員工,而是視為獨立的研究者。
歡迎到Medium去看我的英文文章,下期將圍繞這篇文章做討論,〈我失敗的18歲——我們的人生不只是一張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