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場所精神》談空間是被發現的?還是被發明的?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空間是發明的?還是發現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問,空間是什麼?


空間能夠被語言所描述嗎?亦或能夠被數學所分析呢?知識是否存在無法被語言所描述的部分?語言結構的世界是較真實感官的世界大還是小?以哲學實驗「黑白瑪莉(Mary's room)」來說,擁有所有關於顏色知識的瑪莉,第一次真實的「看見」紅色的蘋果時,是否對「紅色」產生了新的知識?這種感覺大概就是盲人突然能夠「看見」什麼的時候,原本對此物的認識,有了新的認識,而那新的知識,靠得不是語言,而是身體的語言(body language),是經由身體所產生的行為和事件的發生,讓我們得以認知到無法藉由語言與數學所描述的種種感覺。


所以,世界並非全由語言所建構,例如:無法描述「無」是「什麼」。而近代量子科學的發展,「發現」了許多無法被語言所描述甚至被觀測的物質,例如:宇宙的暗物質(dark matter)、暗能量等,(按維基百科:暗物質是指無法通過電磁波的觀測進行研究,也就是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空間做為一個「物」的存在,「語言」所描述的空間、「數學」所描述的空間以及「身體」所描述的空間,彼此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語言描述的空間


空間如何被語言所描述呢?物質的部分能夠藉由顏色、大小、高低、粗細、明暗等相對或可比擬的物質做描述。但是,關於空間中非物質的「感覺」如何描述呢?空間讓人產生某種感覺,而描述感覺的語言最接近的形式是─詩。詩,是一種介於想像與經驗、具體與感知之間的存在,具有如空間般多元詮釋的可能。


語言所描述的空間是固定的嗎?做為描述空間的語言,有可能反過頭來改變被描述的對象(空間)嗎?語言與空間存在著「變動」或「取代」的關係或者「進步」的可能嗎?我認為可能,說得精確一點是「語言能夠改變的空間是屬於語言範圍(描述)的空間」。


語言做為想像與抽象思考後的表達工具,其背後代表的是文化、習慣、道德等社會價值。那麼是否能夠說,因為不同的價值,產生不同的語言表達,而導致有新的、改變的、取代的、不斷變動的語言所描述的空間產生呢?假設不同文化與生活環境的兩個人進到同一個空間內,他們用語言所描述的空間會是一樣的嗎?我認為不會一樣的原因在於,因為人做為獨立性的存在個體,價直是不斷變動的(同卵雙胞胎都有不同的性格)。語言做為人類獨有的工具,空間便無法獨立於語言之外,必然會受語言背後的價值所影響。這導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世界上所有描述空間的語言,是否擁有相同的模式、或者意義呢?


數學描述的空間


空間又是如何被數學所描述呢?說到建築的數學,我們很直覺的會想到畢氏定理、歐式幾合、黃金比例等關於空間形式與比例的關係,這些是較容易被察覺的數學空間,而大部份數學所描述的空間,其實是藉由科學理論所呈現的,例如:應用力學的理論、結構學的理論、綠建築的理論等。其理論背後是透過數學來解釋的,例如:最小地震力公式為V = Z * I * C * K * W、建築物外殼耗能量Envelope Load公式為ENVLOAD=a0+a1*G+a2*L*DH+a3*(Σ Mk*IHk)等。空間有可能被數學化或科學理論化嗎?假設能夠被科學理論化,依照科學的本質,凡是科學的一定是人為的知識,凡是人為的知識ㄧ定都來自於經驗的累積,凡是經驗的累積一定都用到歸納的方法,凡是歸納的方法便通通都是有問題的。那麼是否就不需要理論了呢?


科學解釋分為建立在以歸納法歸納出自然內部的法則的「實例解釋」,以及以機率統計等數學解釋的「統計解釋」。想用理論來解釋空間,因為不同的理論引導出不同的事實,並沒有哪一個理論能夠涵蓋所有理論。硬是要用理論去定義、描述空間,反而會產生以偏概全的謬誤。因空間能夠被理論所解釋的前提是,空間有某種自然法則。


自然有法則嗎?這是形上學的問題,涉及自然「是什麼」的問題。我們不可能擁有絕對真實的自然法則,因為我們根本不知道自然有沒有法則,所有我們能夠擁有的只是用來「解釋」自然的理論,但它們並不是絕對真實的理論,而是能「被否證」的理論。然而,理論也不僅是理解自然的「工具」,因為他們確實「部分地」表現了「實在」。


數學能夠部分地理解、解釋空間真實的部分,那麼數學有可能反過頭來改變被描述的對象(空間)嗎?我認為這和「語言能夠改變的空間是屬於語言範圍(描述)的空間」是相同的,「數學能夠改變的空間是屬於數學範圍(描述)的空間」。例如:隨著科技的發展,數位建築興起,人們試著利用參數式設計來模擬與解釋空間,便改變了數學原先能夠描述空間的範圍,產生許多新的空間被建築的可能。追根究柢,數學與科學理論的發展,是能夠直接影響空間的定義的,但是所依據的理論也必然是建立在「否證」之上,因為所有理論並不為真,只能說到目前為止這個理論尚未被否定而已。


身體描述的空間


照理說身體描述的空間是無法用語言所描述的,所以我並不想討論身體描述的空間「是什麼」的問題。我想討論的是,環境的不同,導致身體產生不同的感知,環境是否擁有使感知成長的可能?


假設空間是一中性的物質,這裡指的中性是;不預設空間「是什麼」(例如:機能、設計概念)的存在,而是只單純談論空間做為一個「物」對人產生什麼樣的「感覺」。空間做為一個物,以及連續空間中的其中一環,建築做為一界定內部與外部牆間的牆的存在,由外部大尺度看空間可視為一整體,其與外在環境、氣候、季節、光線等有密切的變動關係。由內部小尺度來看,空間似乎可獨立於外部環境,藉由人為方式(科技、材料等)改變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假設在不考量人為環境之下(建築本身的存在除外);不考量室內裝修與生活使用過後的環境,空間的確具體的反映了外部的環境變化,做為環境中的一個切片。


人為的介入改變了世界、創造了新的氣候與環境,空間反應了當下的環境、反映人類身體感知的經驗。然而,極端氣候導致越來越多不可預測與不規律的環境變動發生,導致空間做為一個物的存在、做為一個器官,必須順應環境的變遷以及調節內外空間環境不斷變動的能力。那麼我們還能問空間「感」是什麼嗎?感知擁有法則嗎?站在認知科學家的立場,感知或許能夠被量化與觀察,但是我想問的是,感知如何形塑我們對空間的認知?什麼是使感知得以描述空間的可能?


身體有可能反過頭來改變被描述的對象(空間)嗎?身體帶來行為與事件的發生,身體也因為行為與事件導致對空間產生不同的感受(例如:認同感、孤獨感、安全感、失落感等)。我們雖然每天生活同一個空間之下,但是改變空間認知的理由並非來自空間,而是來自形成感知背後的理由。所以,當我們置身於有名的建築空間時,空間感有形成知識嗎?當離開參訪的建築時,我們是如何認識建築空間的呢?假設沒有了季節、氣候、行為與事件的參與,空間感還剩下什麼呢?


空間是發明的,還是發現的


空間做為一種人為的物的存在的部分(建築),它的存在是發明的,而它能夠被描述的部分是因為擁有了描述的對象(物)的存在而被發現的;發現能夠利用語言、數學與身體描述空間。但是也間接的產生了空間在語言、數學與身體中的發明。而發明與發現的關係,是不斷交互影響的,例如:空間做為環境的一個切片,就環境本身是被發現的,人們發現此地環境適宜人居,所以經由發現中發明了建築。但是環境也因為人類的介入後,導致原先的環境產生了變動;被人類發明更適宜人居的環境所影響。於是,舊有的環境被淘汰,新有的環境隨著人類物競天擇的方式被保存了下來。


談論了三種描述空間的方式,因為人們如何描述空間,決定了空間是什麼。對比目前建築教育裡對於建築語言描述空間的方式,是否存在著「變動」、「取代」、「反證」的關係呢?我認為讓建築人逃離或者盡量避免建築語言所犯的謬誤的關鍵在於,訓練建築人不斷批判、不斷自我檢驗,其過程的目的在於,達成作判斷、選擇以及行動的正確原則。

2016/6/2

    avatar-img
    48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哲學入門九堂課》是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律教授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寫的一本,跳脫許多哲學入門的專有名詞與艱澀的文字,用白話的方式直接介紹哲學的基本理論的哲學入門書。哲學思考不是哲學家的專利,是身為人的一種本能,本書在促使讀者們去思考,在不提供標準答案之下,提供享受思考的過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
    第19屆國家文藝獎在12月15號揭曉,得獎者不乏建築師、北管藝師、藝術家、舞蹈家、小說家等,此獎項從1997年頒發第一屆至今,已走入第十九個年頭,號稱「藝術界的最高榮譽」。此獎項由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主辦,目的在「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
    這本書非常推薦給正在建築界奮鬥或者不知為何而戰的學子與相關從業人員。《建築的理由》精準有條理的論述了台灣目前的建築發展與定位,從全球化、競圖、產學、策略、數位、土地、工作營等,以學界觀察業界和建築教育界,提出種種質疑,並試著回答,以此做為當代建築人得以借鏡與反思的依據。 畢光建老師任職
    《哲學入門九堂課》是紐約大學哲學與法律教授湯瑪斯‧內格爾(Thomas Nagel),寫的一本,跳脫許多哲學入門的專有名詞與艱澀的文字,用白話的方式直接介紹哲學的基本理論的哲學入門書。哲學思考不是哲學家的專利,是身為人的一種本能,本書在促使讀者們去思考,在不提供標準答案之下,提供享受思考的過
    當今天企業與學校都再談「跨領域」人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何謂「跨領域」人才嗎?「跨領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是雙主修?是輔系?但為何我在淡江建築系六年來從沒聽過一位建築人有雙修或輔系。卻不會說建築人缺乏跨領域的能力呢?在談跨不跨領域之前,我想先從大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力「自我學習與與獨立思考」
    第19屆國家文藝獎在12月15號揭曉,得獎者不乏建築師、北管藝師、藝術家、舞蹈家、小說家等,此獎項從1997年頒發第一屆至今,已走入第十九個年頭,號稱「藝術界的最高榮譽」。此獎項由財團法人國家文藝基金會(簡稱國藝會)主辦,目的在「積極輔導、協助與營造有利於文化藝術工作者的展演環境,獎勵文化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聽說這是虛數空間理論誕生的作品,自己夢中的女人也因為打開異世界的門而出現,難道靈感和夢真的是...
    Thumbnail
    唯有在自己熟悉趨勢的狀況下,你知道自己欠缺什麼?再讓新商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Thumbnail
    嗨,我是空。不曉得是不是所有的創作者,都會對世界萬物感興趣呢? 如果現實壓力讓靈魂還有些呼吸的空間,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還不熟悉的事物萌生想要初步認識的想法,例如了解各種顏色的名字、咖啡的種類和製作方法、武器的分類及演化等等。 你知道嗎?購物網站,是很方便的免費圖鑑,就像是隨身博物館一樣。前陣
    Thumbnail
    我們一張開眼睛,色彩就會直接映入我們眼前,能透過顏色知道時間、辨別物品,同時也會因為顏色影響情緒與味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當然也能豐富我們的視野。 在家的設計上嚴選色彩,並搭配設計與生活機能,讓家變得更舒適更適合耍廢(〃∀〃)
    Thumbnail
    「我不知道紅色在你眼裡是什麼樣子。」讀到前言的這句話,我就直接把這本書拿去結帳了。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會看著姊姊,心裡想著:「不知道姊姊現在看著我的視角長什麼樣子?她看出來的世界是什麼顏色的?她在想什麼?」我希望自己可以變成姊姊一秒鐘,體驗看看當她是什麼感覺,但我知道那永
    Thumbnail
    顏色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對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本研究聚焦於顏色認知的心理機制,以及顏色如何受到文化、語言和個人經驗的影響。
    Thumbnail
    日常生活的觀察並不是「從無到有」,而是「從有到無」的過程,為什麼是從有到無?因為我們要從既「有」的東西,開啟「無限」的想像,當我們都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待眼前的所見,相信「這裡什麼都沒有」這句話,有一天或許就會轉變為「這裡有著……」,從這樣的起點出發,我們就又更認識自己的土地一些了。
    聽說這是虛數空間理論誕生的作品,自己夢中的女人也因為打開異世界的門而出現,難道靈感和夢真的是...
    Thumbnail
    唯有在自己熟悉趨勢的狀況下,你知道自己欠缺什麼?再讓新商品融入自己的生活中......
    Thumbnail
    嗨,我是空。不曉得是不是所有的創作者,都會對世界萬物感興趣呢? 如果現實壓力讓靈魂還有些呼吸的空間,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對還不熟悉的事物萌生想要初步認識的想法,例如了解各種顏色的名字、咖啡的種類和製作方法、武器的分類及演化等等。 你知道嗎?購物網站,是很方便的免費圖鑑,就像是隨身博物館一樣。前陣
    Thumbnail
    我們一張開眼睛,色彩就會直接映入我們眼前,能透過顏色知道時間、辨別物品,同時也會因為顏色影響情緒與味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當然也能豐富我們的視野。 在家的設計上嚴選色彩,並搭配設計與生活機能,讓家變得更舒適更適合耍廢(〃∀〃)
    Thumbnail
    「我不知道紅色在你眼裡是什麼樣子。」讀到前言的這句話,我就直接把這本書拿去結帳了。 記得小時候,我常常會看著姊姊,心裡想著:「不知道姊姊現在看著我的視角長什麼樣子?她看出來的世界是什麼顏色的?她在想什麼?」我希望自己可以變成姊姊一秒鐘,體驗看看當她是什麼感覺,但我知道那永
    Thumbnail
    顏色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並對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本研究聚焦於顏色認知的心理機制,以及顏色如何受到文化、語言和個人經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