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從《海邊的曼徹斯特》談當悲傷成為事實,活在希望中就是義務

    raw-image



    當雙方都受到傷害,彼此能夠相互理解嗎?同樣分開的兩個人,感受的悲傷是不是不同的呢?而面對悲傷,不選擇逃避,是否便是走出悲傷最好的方法呢?


    Lee(Casey Affleck 飾)與Randi (Michelle Williams 飾)曾經擁有溫馨美好的家庭,幸福美滿的回憶,直到一場無心的大火,燒掉了小孩們的笑聲以及夫妻間的愛。Lee在事件之後,搬離了曼徹斯特,到車程一個半小時的波士頓當小小水電工,並過者住在地下室,僅有一扇窗,只看得見路人腳步的獨居生活。某天接到哥哥意外死亡的消息,留下一位未成年的姪子Patrick,而又重返曼徹斯特生活。


    在意外成為Patrick的監護人後,Lee始終沒有留在曼徹斯特的打算,並非為了逃避過去的痛苦;在這個擁有美好與痛苦回憶的曼徹斯特,前妻再婚後依然居住的曼徹斯特。面對傷口才是脫離痛苦的最佳手段嗎?會不會那其實反而更時時提醒我們痛苦的存在呢?姪子在打開冰箱時,看見冷凍的肉塊,想到了父親還躺在冰櫃裡尚未安葬。這才彷彿真正意識到父親早已逝去的事實,悲傷就此宣洩了出來。悲傷是必須獨自走過的,沒有任何人能夠分擔或取代;而唯有走過悲傷,與悲傷和平共存,並化悲憤為力量,才有擁抱更幸福人生的可能。


    Lee有次在路上巧遇前妻Randi,Randi說:「我對你說了很多傷人的話」「但我的心碎了,我知道你的心也碎了」Lee馬上說:「不,你不了解,我的心死了。」


    什麼是心死的感覺呢?哀莫大於心死,心死便是哀傷的極致。我想本片能夠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就是因為Casey Affleck演出了Lee心死的狀態;那種對任何事情沒有了任何動力、一切只往後看,因為前方看不見希望的狀態。在事發之後,到警局坦承過失的Lee,期望透過司法獲得救贖的機會,但警方卻很有同情心的無罪釋放了Lee,導致Lee一出問訊室便奪槍想自殺。雖然司法上獲判無罪,但是Lee的良心卻會一輩子都感到自責,這反而是更大、更需要靠自我的勇氣走過與克服的。失敗者,總是需要理由,因為有理由,才有讓我們繼續奮鬥的動力。


    Randi再次遇見Lee時只想親口道歉,以為Lee還是那位她曾經最了解的人,但事實上再也不是了,Randi了解的是分開前的Lee。如今,站在Randi面前的,是獨自走過悲傷的Lee;而那個悲傷是任何人都無法理解與感受的。雖然雙方都走過了悲傷,但並不表示悲傷就此消失。Lee遇見Randi會想要獲得原諒嗎?對於一位心死的人,原諒或許反而讓他更加自責。我想遇見Randi的Lee還是很開心的,由其得知她再婚的消息,看著Randi再次獲得幸福,就是Lee最大的慰藉吧。


    為了贖罪,Lee過著孤獨抑鬱的生活,似乎認為自己不應該再擁有幸福,直到他遇見喪父的Patrick。兩個痛苦的人,卻對生命有不同的看法,在Patrick身上,Lee看見了希望、看見了活下來的人的責任─依舊好好的生活。當一個人關閉自己、斷絕所有與外界的關係,那麼他與死亡並無二致。我想對於共同經歷悲傷的彼此,需要的不是對方的原諒,而自己對自我的原諒。雖然原諒的過程很痛苦,或許一輩子都必須帶著這樣的原罪走下去,但這不正是生命意義的所在嗎?曼徹斯特不會消失、失去的孩子就失去了、與前妻彼此的愛也逝去了。如果未來有一個更大的失敗在等著我,那麼我現在應該做好什麼準備呢?失敗是常態,成功是偶然。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失敗史,但是卻不因此而沒有意義的原因在於,雖然當下失敗,但是我們卻能夠活在未來的希望中,這正是人類異於其他生物的可貴,我們能夠決定我們的希望,而希望才是決定我人生意義的所在。活在希望之中,活在成功的可能之中,讓我們擁有走過悲傷與追求幸福的可能。


    題外話:Casey Affleck如何演出心死狀態的感覺呢?演員厲害的地方便在於能夠揣摩不曾有過的感覺,但那是為什麼呢?導演喊OK時難道真的感受到那心死的感覺嗎?文字表達心死的感覺與演員表達心死的感覺是一樣的嗎?沒殺過人也可以寫偵探小說,雖然身為觀眾,永遠沒辦法感同身受Lee的悲傷,但是他的悲傷卻誘發了我心裡頭底層的悲傷,這就是他拿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原因吧。

    〈楊乃文Naiwen Yang -【野蠻】電影版MV [ 海邊的曼徹斯特] 中文宣傳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vfpacRwIso

    2017/4/9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