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畢業5年,獻給鳳凰花開的你/妳

raw-image



4年前寫了〈給大一新生的一封信〉(下方連結),如今當年的小大一要畢業了,剛好本人初入社會滿5年,就來說說出社會的5年與學生時代的5年有哪些差異,不管在學習上、生活上、甚至心態上,在歷經社會的洗禮(臉)之後,那些當初相信的價值是否還值得相信?以下整理5點當時剛畢業時與現在截然不同的看法以供參考。


Q1:剛畢業是最適合考試(研究所、公職、建築師等)的時候?


通常我們在問有沒有要考研究所時,是用有「要」考嗎?而不是問「想不想」考?研究所在台灣高教大開大門之後,變成大學高中化、碩士大學化,似乎非得念個碩士才算有念過書。當初畢業也是相趁年輕的時候、有體力的時候(其實是不知道要幹嘛),正是考試最好的狀態,但是我們真的有「想」過為什麼要考試嗎?建築系畢業一定要考建築師執照嗎?沒有要開業花時間考照值得嗎?當然有部分人考照不全是為了開業,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但畢竟考試是需要投入大把時間的,而時間就是金錢,若不是有非考不可的動機?我認為,若本科剛畢業,還是先到相關的工作做看看,看相關的職場生態是否適合自己,若真的有興趣在決定考試也不遲。考試隨時都可以考,重要的不是「要」不要考,而是「想」不想考,當有了強烈的考試動機之後,考上不過是水到渠成而已。以我之前都發局的同事為例,研究所剛畢業時就考上了高考,但因為分發到區公所,沒幾天就辭職了,改當空中飛人做外貿,但卻因交際應酬的公司文化而賠了健康,40多歲才又轉考上普考,後來又考上經濟部外貿人員,現在人在日本一邊念書一邊領薪水。考試永遠不嫌晚,想考的時候就是最適合的時候。


Q2:研究所畢業薪水一定比較高、能力一定比較強、一定比較好找工作?


研究生或者說博士,是指某個領域的「學術」專家,至於某個領域剛好是你工作的領域,而讓你研究所一畢業,就能夠實證理論,甚至還沒畢業就被挖角的機率,這機率要不是靠關係(夏蟲不可語冰?)應該比考公職還低。有看麥卡貝《一日系列》的觀眾都知道,不管去哪一行業,都是先從基礎做起(打掃),而這通常跟你在大學所學沒有關係,或者說,工作不是只有專業,而是全方位的,人、事、物都必須要學習。以我為例,人際方面:與同事、主管甚至與廠商的關係學校不會教。事務方面:如何打公文、應用《採購法》、依法行政的精神學校也沒有教,即便考試有考《採購法》,但就像有採購證照也不會辦採購一樣,很多事是像當爸爸後才開始學會當爸爸,是需要做中學的。物質方面:每個工作場所都是一個生態,都需要適應,哪裡有豐富的資源、這邊的作息、工作內容如何,也都是要做了、適應看看才知道合不合適。常說人才是要放對地方才是人才,但前提是知道自己適合怎樣的工作,研究所畢業一定適合研究嗎?很多事是要做過了才知道,就像碩士階段是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走學術的轉捩點。在滿街碩士生甚至流浪博士的今天,除了反映學用的落差外,更是反映不知道為什麼想考研,反正看大家都去考就考考看的心態,甚至可以晚點出社會的僥倖心態。社會沒有這麼恐怖,也沒這麼不公平,相較於學院的理論派,社會的主流是實證主義,有用就是好。因此博士與否不會是清潔員的標準,有沒有清潔員的能力才是。包裝紙的精美與否多少會影響購買的意願,但我們認為我們買的是某某物,而永遠不會認為是買了精美的包裝紙,精美的包裝或許能夠抓住消費者的第一眼,但需不需要、好不好用其實才是消費者所考慮的。


Q3:大學是時間最多的時候,任何需要長時間的東西(閱讀經典、談戀愛、長途旅行等)畢業後就很難去完成?


回想大學的5年及畢業後的這5年,感覺已經很久很遠了,因為那甚至在當兵之前(遠目)。如果現在重回大學,當然會希望自己多花點時間閱讀經典,但那是「如果」,事實我想就算回去也一樣是玩社團、談戀愛、做設計、打點零工,因為這才是大學生應該有得樣子(?人生是階段性的,過了就回不去了,但是不必沉浸在過去,未來還有無限可能。大學時雖然有很多時間都是自由的,但有時間跟會拿時間來做真正需要時間的事情還是有差別的,即便現在看到喜歡的書,沒有辦法一口氣讀完,而必須分段分次的閱讀,但我想應該和大學時看完的時間差不多,因為主要是動機的問題而不是時間與否的問題。時間既是物理概念,也是心理概念,當我們認真工作時便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什麼階段做什麼樣的事,盡情享受那個階段所帶來的一切,每個人開竅的時間都不同,這邊的開竅是指對於未來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對於現在的自己有種每天都越來越進步的感覺。人生的可能不會是在大學這4、5年就決定了,如同當每個人白天都在上課、上班,他之所以為他的原因、與他人的差異在於,他下班後的時間是如何使用的、他想成為怎樣的人。當我們確認了自己的目標,不管是體認到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什麼是可以畢生持續追求的東西,其他的東西就相對的不那麼重要了。畢竟人生苦短(?重點不在時間,而在方向是否正確,找到志趣勇往直前就夠了,只要每一步都採得踏實,終有自己的一片天。


Q4:大學時交的朋友會是最後完全不基於利益產生的交情,出社會後就沒有純友誼、純愛情了嗎?


友情方面,以我為例,答案是否定的,甚至有很多是忘年之交。年齡只有在學校或當兵時的年級制有用,出社會年齡不過是個數字,老闆、前輩可能比你小,但經驗卻比你豐富。常說學校是縮小版的社會,但沒有說的是縮小了多少,我認為至少縮了9成以上,社會能夠遇到各式各樣的人,不同的專業、興趣、做事態度、價值觀等,不過這或許也與公職的性質有關,大家業務各不相同,比較沒有拚業績的壓力,或因為業務性質而需要交際應酬。至於愛情,大學沒有脫魯的各位肥宅們也不要絕望,雖然學生時代的妹比較好騙(?但是只要不放棄,依然抱持著積極的態度,社會上還是有很多管道(聯誼)與資源(交友軟體)能夠認識到異性。若問我在學校談戀愛跟出社會後談戀愛有什麼不同,我覺得根本的不同不是大學或社會之分,而是有沒有談過戀愛之分,有失戀的經驗是下段美好經驗的可能(保證),因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Q5:大學念什麼,畢業就應該要做什麼?


前面說到人生的可能不會在大學這4、5年就決定了,相同的,工作也不會因為學了什麼就「一定」要做什麼,我會建議畢業後先思考如果不做本科(建築)的業務那還可以做什麼?想做什麼?不要擔心薪水夠不夠的問題,因為永遠都不夠,重要的是工作的發展性與自我的成長性。薪水再低都不至於餓死,有多少薪水就過多少的生活,在台灣要餓死沒那麼容易,真的不行到台北龍山寺「漫遊」也行。先不急著找跟本科相關的工作,先試著跟本科保持一段「距離」,不管是思考上的距離、能力上的距離,暫時忘掉也好(當兵),重點不是我哪方面能力比別人強,而是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畢業5年,有同學是建築師、是公務員、在建築事務所工作或還在念書,當然也有不做建築的,這需要一點勇氣。但是我必須說,大學無法「保證」什麼,無法保證你一定喜歡做本科的工作、一定適合做本科的工作、一定想做本科的工作,但大學學習「學習」的能力卻是能夠帶我們走向各方。出社會越久,認識越多人,越認為大學的本科並不代表什麼,如同在職專班的同學,沒有人是哲學背景的,但是大家卻都在出社會後對哲學有興趣,進而一同學習。社會的資源很多,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重點不是大學學了什麼,而是是否還有學習的動機,只要還有學習動機,即便要一邊上班、一邊念書甚至一邊顧小孩,還是有時間能夠享受學習的樂趣。


結論:we can fly


剛畢業時,覺得世界離自己還很遠,不管在專業上或職位上,感覺要成為能夠教導別人的導師或當上主管職還遠在天邊,雖然有點距離,但其實距離或許沒有想像的遠。畢業後的這5年之餘大學6年對我的影響,我想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雖然5年了卻依然還在適應。「不確定性」才是社會的常態,還在找尋屬於自己的位置,即便力量微薄,為社會付出自己的價值,終有積沙成塔的一天。剛畢業有滿滿的衝勁,卻也是最容易受挫的時候,有挫折代表我們曾經走過,而唯有自己走過風景才是最值得回憶的。

2018/6/1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