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4|閱讀時間 ‧ 約 22 分鐘

功能整合介紹二~功能整合的原理

之前談論功能整合(FI)的進行有提到一個問題:「老師們是如何用雙手達成與學生的神經系統連結?(如果是阿凡達應該就是用髮辮)」,通常費登奎斯老師會以「韋伯-費希納定理」來說明,節錄維基百科如下:

韋伯定理:在同類刺激之下,其差異閾限的大小是隨著標準刺激強弱而成一定比例關係的,K=ΔI/I K為常數。

費希納定理:在絕對閾限之上,主觀的感覺強度與刺激強度的改變,兩者間呈對數的關係,亦即,刺激強度如果按幾何級數增加,而引起的感覺強度卻只按算術級數增加。

………嗯,讓我們把上面那兩個定理丟開吧。

且讓老蔡試著用說話的聲音來做比喻。想像一個聲音嘹亮、聲若洪鐘的人對著你說話,你幾乎毫不費力就能夠接收到他傳來的所有內容;然後他的音量漸漸轉小、轉小、再轉小,音量彷彿是從粗大的廊柱慢慢捻成絲線般細緻;於是你為了能聽到他說話的內容,開始全神貫注、豎起耳朵,那份專注甚至讓你主動把不相干的背景聲音給過濾掉…。

再想像現在有一個人的手放在你的肩膀,你知道他的手有某些動作,可是因為動作非常的輕柔緩和,使用的力度讓你恍若有覺又似乎無感,於是引起你(的神經系統)的好奇;你(的神經系統)開始專注的感覺那個若有似無…。

綜而言之,practitioner就是利用神經系統的某些特性,來達成與其交流溝通的意圖;而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學習的意願」。所以下一篇老蔡想跟大家聊聊什麼樣的對象(學生)適合功能整合課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