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遺產不包含非物質文化遺產、水下文化遺產、世界記憶、文化多樣性,彼此隸屬聯合國不同公約;1972年通過世界遺產公約(世遺皆為有形),1992年成立了世界記憶計畫,2001年通過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公約,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通過「文化多樣性」公約。
2.UNESCO 與ICOMOS、IUCN之關係:登錄世界遺產,須由簽署《世界遺產公約》的締約國提出,提出後文化部分先由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審核,自然部分先由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審核,再將評估報告送一年一度的世界遺產委員會討論,決定是否「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去年原訂於俄國舉行,因烏俄戰爭停辦,今年於沙烏地阿拉伯舉行9/10~9/25)。
3.《文資法》發展歷程:1922年日治時期《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1930年中華民國《古物保存法》(1949年後無主管機關)→1977年林安泰古厝事件(促成保存論述成型)→1982年《文資法》立法(2/3抄日本)→2005年第五次修法(納入保養思維)→2016年第七次修法(一半以上條文重寫),預計今年第八次修法。
4.截至今年4/10,共計國定古蹟109件、縣市定古蹟916件、歷史建築1706件、紀念性建築18件(2016年修法才新增)。
5.國定與縣市定之差異:僅有主關機關不同,其餘皆相同。
6.指定制與登錄制之差異:指定為由上而下,登錄為由下而上;由名稱可辨別,如:縣市「定」古蹟→國「定」古蹟,縣市「定」考古遺址→國「定」考遺址,縣市「定」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國「定」自然地景、自然紀念物等為指定制;聚落建築群→「重要」聚落建築群,史蹟→「重要」史蹟,古物→「重要」古物,及所有無形文資皆為登錄制。
7.有形文資競合與非競合關係:競合關係即不可複合式指定,如: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不可重複。非競合關係即可複合式指定,如: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
8.古蹟與歷史建築之差異:兩者皆是價值優先,價值無優劣,古蹟較具普世性價值,歷史建築則較具地域性價值。
9.《 文資法》第24條:「古蹟應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毀損,而主要構造與建材仍存在者,應基於文化資產價值優先保存之原則,依照原有形貌修復,...」之「原有形貌」為經文資審議會決議之修復及再利用計畫,若修復實現場與該計畫不一致時,同樣回到文資審議會決議。
10.文資再利用方式最多為自營經管(77%),其次為委外經營(20%);再利用方式最多為藝文展示(47%),其次為賣店(11%)、辦公場所(10%)、餐飲(9%)。
2023/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