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有機建築談新的建築典範-體系性建築(上)

Kuan Ju Lee-avatar-img
發佈於哲學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前言


  本文一方面,藉由本學期(112上),中央哲學研究所陸敬忠老師開設的課程-「西方哲學專題Ⅱ:體系性方法學」,思考何謂體系性哲學;另一方面,藉由介紹德國有機建築集大成者-旅德華裔建築師李承寬(1914-2003)之兩本著作;成大建築系孫全文老師的《李承寬與德國有機建築》(2008)、南藝大建築研究所汪文琦老師的《自身的建築行動》(第三篇:李承寬的宇宙飛行器)(2012)及一篇論文;廈門大學嘉庚學院杜波老師的〈從器官到風景-“德國有機建築(新建築)”的住宅設計辨析〉(2022),探討、釐清何謂體系性哲學下的建築?並提出有機建築的下一步-「體系性建築」的哲學。


一、體系性哲學


(一)新科學典範-量子力學


  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分別頒給了法國物理學家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 1947-)、美國理論和實驗物理學家約翰・弗朗西斯・克勞澤(John Francis Clauser, 1942-)及奧地利量子論物理學家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 1945-),其實驗證明了量子力學違反貝爾不等式(Bell's theorem),正式宣告量子力學成為取代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相對論的新科學典範。


  如:已被證實的希格斯場(Higgs Field),「像質子、中子一類複合粒子的質量,只有約1%是歸因於將質量賦予夸克的希格斯機制,剩餘約99%是夸克的動能與強交互作用的零質量膠子的能量。」即複合粒子99%是模糊能量狀態、非粒子狀態,以一種場域、潛能、不可測量、無質量、無時空的狀態存在。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當幾個基礎粒子在彼此交互作用後,由於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糾纏。」即整體系統具有不可分性;兩個相距甚遠的粒子,當對其中一個粒子做測量,另外一個粒子似乎知道測量動作的發生與結果,反映粒子間具有整體的不可分性。然而,量子力學提供了哪些新的思維可作為哲學借鏡?


(二)典範關係-觀念論與實在論


  量子力學證明了存有部分總和,不等於存有本身;即看不見並非不存在,而是以精神(場域、潛能、不可測量、無質量、無時空)的狀態存在。另量子力學「Zufall」的概念-看到就出現;即表示觀察(zu)會產生現象(fall),不同人、不同理論觀察,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推翻了眼見為憑的假設。正是透過人(精神)與粒子互動、觀察後,產生力、產生時間,才可測量,才出現物理、物質的世界,故精神先於物質,先有精神才有物質;此即哲學中觀念論(Idealism)與實在論(Realism)的區別。


  觀念論認為實在被精神形塑,實在僅為現象,觀念是實在、所見世界的架構,如:可見的腦波僅是精神活動的現象,而非精神本身;實在論則認為世界是實在的、是所見的世界,精神也是實在的,即腦波等於精神。然而,觀念論與實在論並非對立,作為典範理論而言,觀念論除了解釋了觀念的存在,亦含括了實在的可能:即觀念論並無否定實在。相反的,觀念論不僅得以解釋實在的世界,亦可解釋觀念的世界,故更具典範性。而量子力學作為一種觀念論,先有觀察(關係、互動)才產生結果;即觀察並非結果,而是原因,所見的東西≠知道的東西。


  德國當代哲學家許內德巴赫(Herbert Schnädelbach, 1936-)提出西方哲學的三個典範;從古希臘哲學的本體論哲學(形上學),轉移至笛卡兒的意識哲學,再轉移至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然而,是否有一哲學典範,一方面,可含括各系統哲學;另一方面,又可保有動態、開放的互動關係?「體系性方法學」課程即試圖提出新的哲學典範-體系性典範或關係典範,並探討該典範背後的基設-體系性哲學(systemic、systems thinking)。


(三)比較系統性哲學典範與體系性哲學典範


  首先將哲學典範區分為「系統性哲學」典範與「體系性哲學」典範。系統性哲學典範又稱為分析典範(analysis),其基設(paradigm)為:1. 預設事物背後有第一原理,並試圖找到第一原理。2. 透過化約論(reductionism)可將事物化約、解析至最小單位的原子,並組合為系統。3. 為機械論的線性因果(linear causality)關係;透過分析因果,讓事物可被預測、被確定、被決定。4. 單向封閉、去脈絡的關係。5. 靜態的結構。其方法為:1. 去脈絡;刻意忽略差異性,尋找同一性、普遍性。2. 線性因果;觀察事物在固定的對應、固定的時序、去除雜因性下關係。3. 可分析及還原基本元素;可從性質推出本質。其具體應用為:生物進化論;預設可接近真理,及新優於舊。


  體系性哲學(systemic、systems thinking)一詞,最早來源於生物學與心理學,其哲學思維來源為詮釋學、存在主義、倫理學及語言學。其基設則為:1. 整體論(Holism);整體才有意義。2. 具原創性;事物具有各自獨立的功能(差異),又可透過關係、互動、辯證,成為整體,如:氫與氧結合形成水,水產生不同於氫和氧的性質。3. 為有機的非線性因果關係。4. 開放的、動態過程的關係,如:與環境產生關係。5. 動態的結構。其方法為:1. 大脈絡(依賴性),如:網絡系統。2. 非線性因果,如:蝴蝶效應的回饋回圈,佛學的因緣。3. 由動態整體系統看關係;可自行組織、自我關涉。其具體應用為:生態演化論;生態非新取代舊,而是穩定的共生、循環關係。

2023/11/4

avatar-img
49會員
578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本書於2012年出版(法文),作者為法國哲學家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1930—2019),「拇指姑娘」並非指安徒生的童話,而是塞荷對於動動手指上網就能通達古今所有知識的新人類的代稱(不稱「拇指少年」的原因為新人類的性別翻轉、女權意識抬頭)。   塞荷開宗明義就點
三、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理想的開放社會,是建立在思想言論自由之上的,即保有各種紛歧多樣的意見公平競爭的空間。然而,實際的社會現況,常是空有思想言論自由;即嘴上說著尊重他人的意見,卻常以人廢言,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不同意見的原意。而更多的是僅待在同溫層選擇喜歡聽的意見,而拒絕任
  《論自由》(On Liberty)的作者為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該書於1859年出版,雖距今已164年,卻依然具有啟發性,尤其是民主自由的台灣逐漸不自由的今天,如:關電視台、政府權力越來越大(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構)、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本書
二、文化資產的存在模式   在「不幸的存在」下茫然、精神匱乏的現代人,文資是否同樣具有某種神聖性的功能?文資是否可作為一種信仰?是否有屬於文資的存在模式?   筆者欲談論的文資非狹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的法定文資,而是廣義的,任何具體存在,經歷過一段生活史,並具有反映某文化面向
(三)神聖的自然   人由自然生成,自然由宇宙生成,宇宙由神生成,故人亦由神生成。對宗教徒而言,世界總是呈現超自然意義、顯示神聖的模態。然而,神的神聖性如何通過宇宙(世界)的結構展示出來?甚至被人所理解、模仿?伊利亞德分別以「天」、「水」、「地」說明自然背後的宇宙象徵結構。   
前言   《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於1957年出版(法文版),作者為宗教史學家、哲學家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伊利亞德認為神聖與世俗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兩種基
  本書於2012年出版(法文),作者為法國哲學家米榭・塞荷(Michel Serres, 1930—2019),「拇指姑娘」並非指安徒生的童話,而是塞荷對於動動手指上網就能通達古今所有知識的新人類的代稱(不稱「拇指少年」的原因為新人類的性別翻轉、女權意識抬頭)。   塞荷開宗明義就點
三、論作為幸福因素之一的個性自由   理想的開放社會,是建立在思想言論自由之上的,即保有各種紛歧多樣的意見公平競爭的空間。然而,實際的社會現況,常是空有思想言論自由;即嘴上說著尊重他人的意見,卻常以人廢言,甚至斷章取義扭曲不同意見的原意。而更多的是僅待在同溫層選擇喜歡聽的意見,而拒絕任
  《論自由》(On Liberty)的作者為約翰彌爾(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該書於1859年出版,雖距今已164年,卻依然具有啟發性,尤其是民主自由的台灣逐漸不自由的今天,如:關電視台、政府權力越來越大(農田水利會改制為公務機構)、資訊不夠公開透明,本書
二、文化資產的存在模式   在「不幸的存在」下茫然、精神匱乏的現代人,文資是否同樣具有某種神聖性的功能?文資是否可作為一種信仰?是否有屬於文資的存在模式?   筆者欲談論的文資非狹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的法定文資,而是廣義的,任何具體存在,經歷過一段生活史,並具有反映某文化面向
(三)神聖的自然   人由自然生成,自然由宇宙生成,宇宙由神生成,故人亦由神生成。對宗教徒而言,世界總是呈現超自然意義、顯示神聖的模態。然而,神的神聖性如何通過宇宙(世界)的結構展示出來?甚至被人所理解、模仿?伊利亞德分別以「天」、「水」、「地」說明自然背後的宇宙象徵結構。   
前言   《神聖與世俗》(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於1957年出版(法文版),作者為宗教史學家、哲學家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 1907—1986)。伊利亞德認為神聖與世俗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兩種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屏空間設計」的負責人同時也是設計總監的廖俊哲先生,與合夥人胡瑞哲設計師不滿足於只是幫別人完成作品,決定拿回人生自主權,在專業的基礎上實現自己對美學的追求和理想。
Thumbnail
複雜 / 簡單 / 幾何 / 構圖 / 點綴 椅子該具備甚麼功能或者概念?做得舒服?還是要有感覺?設計是為了設計?還是為了留下火光. Complexity / Simplicity / Geometry / Composition / Embellishment What is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建伸智慧綠建築以創新、誠信、服務為宗旨,致力提供最好的專業服務,使每棟建築都能展現智慧綠色革命(圖/建伸智慧綠建築提供)】 【李婉如/ 報導】全球碳排放量,約40%由建築產業所貢獻,在世界高度環保意識倡導下,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面對趨勢的演變,
Thumbnail
作者: 樓慶西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1993/12月初版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屏空間設計」的負責人同時也是設計總監的廖俊哲先生,與合夥人胡瑞哲設計師不滿足於只是幫別人完成作品,決定拿回人生自主權,在專業的基礎上實現自己對美學的追求和理想。
Thumbnail
複雜 / 簡單 / 幾何 / 構圖 / 點綴 椅子該具備甚麼功能或者概念?做得舒服?還是要有感覺?設計是為了設計?還是為了留下火光. Complexity / Simplicity / Geometry / Composition / Embellishment What is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作者:林衡哲編著/陳永興/郭松棻/吳潛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3-05-29
370/370!西方社會學理論下 2024.0210.1908 2024.0225.1244 全文分為2部分,1記錄、2心得 1記錄 聽說這是一套書,共有3本,中卷我沒借到。 本書介紹的有柯爾曼、哈貝瑪斯、紀登斯、烏爾里希.貝克、布赫迪厄、諾伯特.埃利亞斯、福柯、布希
Thumbnail
「如果不能有邏輯地以清楚的文章組織說明一個觀念,包括設計觀念,即代表著不能清楚地構思自己的設計作品;也因為國外的建築碩士同樣如此要求」。5年前如此回答,至今也仍如此相信著。
Thumbnail
【建伸智慧綠建築以創新、誠信、服務為宗旨,致力提供最好的專業服務,使每棟建築都能展現智慧綠色革命(圖/建伸智慧綠建築提供)】 【李婉如/ 報導】全球碳排放量,約40%由建築產業所貢獻,在世界高度環保意識倡導下,全球已有130多個國家提出「2050淨零排放」的宣示與行動,面對趨勢的演變,
Thumbnail
作者: 樓慶西 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1993/12月初版
Thumbnail
人文思維:哲學基本問題期中報告;關於我對知識論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