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馬克的完美計畫》:「山在呼喚我。我一定得走。」──久病少年英雄旅程


《馬克的完美計畫》(The Honest Truth)無論從小說情節,或其精神意涵而言,都是一部「絕處逢生」的故事。馬克,一名年僅十二歲的少年,大半人生都在抵禦病魔,生命對他而言如此脆弱,人們彷彿生來就大步邁向死亡。馬克對此感到憤怒,一如封底文案所寫:「別的孩子去上學,他要去醫院;別的孩子在玩耍,他得忍受病痛和治療的後遺症;別的孩子被鼓勵追求夢想、活出自我,他被要求放下自我、滿足別人對他唯一的期待……」

於是,馬克大膽實現他的計畫:代替病逝的爺爺攀登高聳而覆滿白雪的雷尼爾山。儘管爺爺當年與馬克做約定時,沒有人知道馬克的病會復發,但馬克確實繼承了爺爺的遺志,寧可抱病冒險,甚至懷抱「去送死」的瘋狂與絕望,也不願躺在醫院病床上「等死」。不過,讀者起碼要讀完小說三分之一,才能略微拼湊出事件的始末。有人評論作者丹.哥邁哈特(Dan Gemeinhart)的敘述手法富有層次,我欣然同意。




本書的敘事藝術


對於馬克這項祕密計畫,小說「開門見山」寫道:「山在呼喚我。我一定得走,一定要。而且,我不要有人跟著我。」(頁4)
小說開頭即力道十足地採用第一人稱,而這句話多麼迫切,多麼引人入勝,成功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說話的人是誰?為什麼一定得走?又為什麼不允許其他人跟著?(只帶著一隻忠狗小波)……隨著情節推進(書眉倒數著「剩餘里程」),答案一一被揭露:是的,這本小說聚焦於馬克的觀點,他一面離家出走,隻身搭乘火車遠行……讀者也一面跟著他的自述,理解這名少年原來深為病痛所苦;再隨著馬克邂逅了各式各樣的人,經歷或緊張揪心或讓人鬆口氣的事件,他開始流露更多壓抑已久的「聲音」。


事實上,馬克在這趟旅程中表現得多麼任性而義無反顧,他長期以來在人前就有多麼懂事;他先前越是強裝振作,不欲親友擔心和同情,他出走後首當其衝面對的,必然是內在陰影引發的種種情緒反應:憤怒、徬徨、絕望、不安、動搖、恐懼與覺悟……由此可見,作家描寫遠征高山的久病少年,其形象可謂立體鮮明。


本書主要述及馬克的觀點,也不時穿插往事,並夾雜著另一敘事觀點──馬克的青梅竹馬,潔西的視角(小說以黑體字區別)。讀者得耐心追隨小說字句的引領,收集更多線索,才能理解馬克的所作所為,以及眾人的反應(潔西視角的功能,在於彌補馬克視角的限制)。而無論是馬克或潔西的敘事觀點,故事以楷體字所示的詩句讓我不得不注意。這些詩句其實是兩人溝通的「密語」,不只展現彼此深厚的友情、文學的天賦,它們也適時地對兩名主角當下的心理狀態做出最佳註解,諸如:


(馬克寫給潔西)祕密的訊息。/展開的紙張訴說……/朋友的永別。(頁47)
(馬克作)世界雖黑暗,/但我們創造亮光。/分享,好溫暖。(頁173)
(潔西作)半個我消失。/難以面對的空桌,/好友無影蹤。(頁180)


不過老實說,我最初覺得這些詩句的出現有些突兀,畢竟部分情節上一秒還在危急時刻或愁雲慘霧中,下一秒角色們突然做起詩來,難免讓我感到「出戲」。

直到小說結局真相大白以後,我才明白本書中不同文學形式的應用,從頭到尾都是作者「翻轉敘事觀點」的「小把戲」;這得實際閱讀小說,才能體會其奧妙。


死之旅與生之詩


馬克年紀雖輕,卻因為從小對抗絕症,忍受疼痛徘徊於生死邊緣,他對生命不乏深刻洞見,在本書展露無遺。馬克在小說中做出許多瘋狂之舉,諸如拖著病體隻身遠行、為了下定決心倒空止痛藥罐、硬要在暴風雨雪中上山……從他的「自述」與給潔西的留言中,其尋死的意志可說是昭然若揭。


他在旅程中也說過不少氣話,可是,他越是「視死如歸」,他對「活著」的渴望其實也就越加深沉。馬克遷怒於懷錶,將它狠狠摔壞,問道:「人為什麼會想要帶著這種隨時在提醒你『生命正在消逝』的東西在身上?」(頁8)可他也帶上一部相機伴隨左右。

公車上萍水相逢的女孩問他,為什麼喜歡拍照。馬克聳聳肩回答:「我也不知道。我想我喜歡……我喜歡……那種可以捕捉到什麼、可以儲存下來的感覺。」「就好像,我不曉得,好像可以抓住人生的一個小片段。每天都發生很多事,許多瞬間呼嘯而過,然後消失無蹤。最後,連我們自己也消失了。」(頁109~110)


我自己閱讀小說,尤愛馬克對於生死的辯證。生死交關之際,馬克才知道自己想繼續活下去;他種種「叛逃」生命之舉,其實只是懼怕死亡。

而小波為了援助主人差點犧牲,是本書重大轉捩點;馬克目睹狗兒死裡逃生,求生意志油然而生。小說止於馬克獲救後與親友團聚,作者雖未寫及他是否戰勝了病魔,然而我毫不懷疑,他在精神上已重獲新生。事實上,未經死亡,焉能復生?


久病少年英雄旅程


這部小說另一可觀之處,是角色與情節的象徵意涵。總的來說,「馬克的計畫」儼然是一趟英雄歷劫歸來的歷程。美國神話學家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於《千面英雄》中提出「英雄旅程」的概念(Hero’s journey),雖然《馬克的完美計畫》在細節上並不完全符合英雄旅程的十二個階段,但大致上符合「啟程、啟蒙、回歸」的情節結構。此外,作者安排馬克歷經險阻攀登高山,乃是以「現實」的高山象徵心中的高山,也以「現實」的黑暗、迷路和暴風雨,象徵生命裡的困頓、迷失與風暴: 
 

當我以虛弱的小步伐,踩著雪從山上往下走的時候,我理解了一切。我想到我的病痛、我的憤怒,還有我的恐懼。它們就像黑暗與暴風雪,我在裡面迷路了。然而,總是有恢復平靜的一天,在許多人的幫助下,我走出風暴。(頁284)

而忠犬小波與好友潔西,對馬克的成長又產生了怎樣的意義?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也相當值得探討。只是本文受限於篇幅,便將「發掘」與「詮釋」的樂趣留給諸位朋友。

這本小說雖非完美無缺,卻令人動容。

願病童們得到更多理解與關懷,謹向生命至上由衷敬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鴿白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