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3|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影評|假如生活是一種減法 ––《我的完美日常》

raw-image


當社會一窩蜂地追尋效率、成就與進步時;主角平山反其道而行,選擇留在原地,放任時代穿過自己。他獨自沉醉於傻瓜相機、文庫本、音樂卡帶的魅力,並因為清潔工作,成日與屎尿為伍,卻又不見一絲窘促、哀怨或可憐。在這個太過喧囂、繁華的年代裡,平山展現了完全不同於大眾想像或主流憧憬的遲暮人生,但就算作為不合時宜的存在,他依然不卑不亢,從容踏出優雅的慢活步伐。

承前所述,人們常說的三十而立、安享天倫之樂,在平山的身上,並不成立。然而,這不代表他是遭到社會鄙棄的下流老人(又老又窮又孤單)。相反地,平山不僅擁有穩定的收入、硬朗的身體;我們亦能從音樂、攝影、閱讀、植栽等興趣,推論在平山的成長過程裡,曾經有過一段不愁吃穿的時光,才有辦法累積出那些深具品味(門檻)的日常消遣。而從電影所給出的其他線索,包含妹妹的富裕,以及妹妹針對平山有關於住所、清潔工作的質疑,再加上幽微帶過的父子心結,皆能發現平山的生活會如此簡樸,其實來自於他的自主選擇,實非受迫於經濟、境遇或時代的「不得不」如此。

畢竟,能夠囚禁人心的事物,除了顯而易見的貧窮、疾病以及災難之外,往往還有那些伴隨血緣而來的豐沃與教條。血脈時而像是祝福,時而又像是詛咒,經常會在給予時,同步剝奪個人的主體性。或許,相較於物質層面的窘迫,精神層面的荒涼,更加令平山害怕,才會選擇遠走高飛,想盡辦法逃離所謂「人人稱羨,卻要以自我掏空為代價」的家族傳承,甚至拗執地走向了完全相反的生活路徑,藉以實踐自身的生命哲學。

換句話說,與其說平山被時代拋棄、跟不上科技變遷,倒不如說駐守在屬於他的世界與時區中。他不願被外部事物定義,也不苟同萬物皆可標價的風氣,並且以身示範生命的價值在於選擇跟體驗,而非活得多絢爛、多偉大;只要願意細細品味每一天,那就不會有所謂浪費。至少,昨天跟今天,又多了一天的差距,不管是讀完了一本書、車子拋錨在路上、穿越了一場大雨、歷經了一場影子遊戲,皆會豐厚生命的紋路,抑或是反過來更加凝鍊我們之於生活的看法跟信仰。也因此,無論生活是加法或者減法,重點始終都在於:想要活出怎麼樣的人生,所以選擇了相對應的步調與姿態。


當然,做出選擇,不只關乎下定決心的那一瞬間,要讓選擇落實,或者說,要以自己的選擇捍衛某種價值,意味著我們要一再做出相同的選擇。一天又一天,付出相同的勞動與代價,堅持不懈,直到闔眼之後,選擇才會迎來句點。是故,電影之所以要反覆刻劃「雷同」的生活軌跡,正因為平山的選擇必須要以「日常作為尺度」去丈量,才能體現其中所蘊含的「重量」;同時藉此論述:選擇沒有優劣之分,端看人如何為自己負責。

只可惜,選擇沒有好壞之分,終究不等於沒有傷心。平山對於自身的選擇,或許未曾有過懊悔,卻依舊會因為自己的選擇而受傷,包括孤獨、職業歧視,皆為平山的人生留下一道道疤。那些疼痛,即使不至於致命,還是足以令人感慨。而身為觀眾的我們,無從得知平山是如何去消化、適應生活裡的各種疙瘩,只知道他總是在仰望天空,好似煩惱不過是一朵浮雲;彷彿我們願意放手,疼痛就會過去。

誠然,平山表現得再豁達,依舊跟你我相同,僅僅是一個凡人,非但會有自己的堅持,亦會有慾望跟脾氣。不管是因為同事忽然離職而又累又煩,抑或是因為目睹深有好感的異性跟他人親近,所以震驚失落。在這些磕碰面前,平山身為人類,同樣也會展露較為人性化的那一面,甚至需要借酒澆愁,以便撫平那些意想不到的日常皺褶。


綜上討論,不難發現本作在描寫平山的故事時,試圖打破邊緣等於悲劇的假定,拒絕讓角色總是憤怒或無望,反向打磨出一種悠然,表面看似不抵抗,實際上比任何人堅強。再來,電影亦不會過度神化角色,塑造平靜氛圍的過程,不忘要勾勒每個人都有難以說出口的矛盾與痛苦;於是,雖然情節上沒有太多起伏與說明,平山與其他配角依然有血有肉,跟我們一樣會哭會笑,每每希望自己能夠看開一切,得到的卻只有看破、看清,進而讓在場的你我都不自覺共情、投射。甚者,電影證明了人類不需要完全明白他人的處境, 依然可以因為共同的柔軟與釋然,進一步產生深刻的情感連結。

到頭來,本作雖然富含詩意,卻依然足夠寫實。而這一份寫實,無疑奠基於:電影清楚理解傷痛是一種非常私密的心理活動,必須留白。過多解釋,只會褻瀆其中的痛苦,更不能一刀兩斷,妄自評斷好壞或對錯,否則就會流於煽情、流於消費。換言之,豐滿的情緒表現,可是不夠清楚的描寫,提供了一種感性上的深邃,促使作品餘韻十足。

奇特的是,電影的寫實,除了彰顯於敘事手法上,更包含那一場場「無法跳躍」的灰白夢境。從古至今,心理學家不斷爭辯夢境的意義,卻始終未能取得共識。若以生物科學的角度,光怪陸離的夢境,不過是睡眠期間大腦修整資訊所導致的隨機放電現象;但對佛洛伊德或榮格來講,夢境作為通往潛意識的路徑,足以視為理解人類心理活動與行為的關鍵。部分心理學家更認為夢境是一種內在智慧的象徵,屢屢會在人們最為迷惘時,指引一條「突破僵局」的康莊大道。

然而,無論對於「夢境」抱有何種詮釋,學者之間的最大共識即為做夢是普遍且日常的一種現象。而這也讓人不禁好奇,為什麼人們希望夢境具有特殊意義?其中的答案或許就跟是否信仰上帝一樣,祂存不存在是一回事,人類需要上帝則是另一回事;問題重心一直都在內在需求,而非外在現實。我是誰?我想成為誰?我可以成為誰?沒有答案,我們卻又需要一個答案去定錨自己,縱使會讓我們傷痕累累,甚或忘記自己可以拒絕;但是追尋答案這件事,依舊讓人前仆後繼。

回到平山身上,可以發現他的夢境時常是關於昨日種種的重播,而不是以現實去嫁接出各種奇幻旅程。也就是說,平山的夢境比較像是喃喃自語,藉由重述寶貴的經驗去提醒自己:不要忘了留在原地的原因。畢竟他早已抵達了生命的所歸之處,即使傷心難免,卻還是能隨著時間慢慢找回寧靜。若再前進,反而是一種自我叛離、本末倒置。最終,電影巧妙闡明:幸福不完全取決於功成名就,更重要的是心之所向。只不過人生百態,所謂人生意義自然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所以不能一味尋找,亦得捲起袖子去創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我的完美日常
5
/5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怒怒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