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練習】活在自己的價值裡

【覺察練習】活在自己的價值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何從自己的命運中逃脫?認清自己所處的時空背景。了解自己有什麼強項及弱點。

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出生的環境,卻可以選擇要過什麼樣的人生。

當成就不如預期習慣性的責怪自己不夠努力,甚至怪罪無法出生在一個優厚的環境。

究竟是自己不夠努力,還是一直用「社會價值」、「別人的成就」來鞭打自己呢?

因為沒有認清「自我價值」,而盲目的追求,比較心態讓我們覺得凡事都不如他人。

如果我們能看見自己的不完美,檢視自己是否仍有進步的空間,然後努力去做出改變。

比起無止盡的追逐,誠實面對自己,然後一天比一天進步一些,也許會讓自己更快樂。

你已經盡力成為理想中的自己,並且會持續加油!



avatar-img
府辛聊瘉室
149會員
290內容數
一個人走在療癒的路上,與我的靈魂相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府辛聊瘉室 的其他內容
孤單寂寞時,遇見一個心靈契合又能溫暖己心的人,會讓人快速的掉進情感的漩渦。生命像是開了場玩笑,快樂來得多快,痛苦就有多強烈。像是給人的一場考驗般。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唯有學會才能適時的放手。狹不及防的關係,總帶著幾分衝動,沒有深入的了解,便投入的感情往往如曇花一現。 理性的對待及處理感情課題似乎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
在一場歡樂的聚會結束後,內心突然感到一陣的空虛感。在人群中,內心卻是孤獨的。 很熟悉的感覺,曾經在兩個人的關係裡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那個內心的空缺,讓自己總認為是沒有人了解及陪伴的關係。 總是在與人的碰撞中,觸動內心的那個黑洞。在沒有意識的狀態時,會將它歸因於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其實從來與現況無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習慣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把心力投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上。看似簡單的生活方式,對許多人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因為這樣的習慣讓自己在投入關係時,經常無意識的把所有的時間及精力投注在對方身上。經常讓彼此在關係裡喘不過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你的生活一樣那麼的簡單。 總覺得對方永遠達不到自己的期待,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
孤單寂寞時,遇見一個心靈契合又能溫暖己心的人,會讓人快速的掉進情感的漩渦。生命像是開了場玩笑,快樂來得多快,痛苦就有多強烈。像是給人的一場考驗般。 有時候不得不承認,唯有學會才能適時的放手。狹不及防的關係,總帶著幾分衝動,沒有深入的了解,便投入的感情往往如曇花一現。 理性的對待及處理感情課題似乎
習慣於聽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但往往只願接受自己認同的部份。渴望從他人口中得知自己的好壞,卻又無法接受事實。其實我們都很清楚,在不同的人面前我們呈現出的自己也會有所不同。 從別人口中得知的自己,很大部份只是你願意讓那個人看見的你,不見得是真實的你。 不同的人擁有不同的「人格特質」,但也不是一
在一場歡樂的聚會結束後,內心突然感到一陣的空虛感。在人群中,內心卻是孤獨的。 很熟悉的感覺,曾經在兩個人的關係裡也有過這樣的感受。 那個內心的空缺,讓自己總認為是沒有人了解及陪伴的關係。 總是在與人的碰撞中,觸動內心的那個黑洞。在沒有意識的狀態時,會將它歸因於生活中發生的種種。其實從來與現況無
每天持續的書寫,是給自己的一個任務、一種生活記錄,是將自己的所學的內化及輸出。 隨著自我探索及生活重心的轉變,發現以前讓自己有所感悟的書籍、自我成長的影片已經不再受用、也不再那麼的有共鳴,不是因為厭煩或別人的創作沒有新意。 而是那些道理自己都懂了,不再會因為那些情緒或問題困擾了。但也因為這樣讓自
習慣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把心力投注在自己感興趣的人、事、物上。看似簡單的生活方式,對許多人而言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因為這樣的習慣讓自己在投入關係時,經常無意識的把所有的時間及精力投注在對方身上。經常讓彼此在關係裡喘不過氣。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你的生活一樣那麼的簡單。 總覺得對方永遠達不到自己的期待,
我們都不是當事人,自然沒辦法感受身受。即使有相同的遭遇也不見得能有同理心,對我們無足輕重的事,對當事人而言可能是足以壓跨她的那根稻草。 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回應身邊親近的人的需求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是憤怒或煩燥。因為擔心,也因為自己的無能為力而自責。我們總覺得需要為對方做些什麼。 當你無從得知對方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