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兩岸的政治分歧越來越趨於極端,兩岸的命運越來越趨向戰爭之危險邊緣,香港《亞洲週刊》(2023第33期)曾以〔中文一字兩制新格局〕為主題,製作一個專輯,引發我個人極大的興趣。
一般人可能不太會去關切漢字的使用問題, 因為目前大家在使用手機使用電腦時,都有繁體/簡體界面可以自由轉換,非常方便,不必使用者費心學習。然而漢語中文字的認識與使用, 卻仍是兩岸三地 、新馬地區共同關切的問題。
郭振羽先生的主題文章提及:三十年前兩岸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時,各種協議文書都有繁簡版本;當時兩岸為了營造對等、和諧氣氛,對於文本的使用可謂煞費苦心。 從政治面來看,兩岸從1949年以來,出現了「一字兩制」的現象,各自發展互不相讓。然而歷經七十多年的互動,已出現繁/簡並存、注音/拼音互通的情況。
眾所週知,目前大陸及新馬地區仍以簡體字作為官方文字,而台灣香港則使用繁體字,在文字符號方面似乎仍處於「二元對立」局面。然而在語言交流方面,卻早就出現「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的情況。
以我對於大陸學術界的粗淺了解,早在1960年代出版的學術著作其實就已經使用正體字印刷。而台灣呢?不是也有馬英九前總統倡議「識正書簡」嗎?台灣人普遍都認得正體字,却大多書寫簡體;文字使用的歧異,並不如想像之大。
當今台灣人日常用語,早就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比如「鹹濕」「八卦」「古惑」「 狗仔隊 」「同志 」「埋單」這些香港詞彙,都已是台灣社會的常用詞;網路世代興起之後,什麼「忽悠」「覆盤 」「躺平 」「佛系」「視頻 」「軟件 」等大陸用語,台灣人也朗朗上口。甚至包括不少日本、東亞的民間交流用語, 比如「炎上」, 就來自日語呢!因而在漢字文化圈、漢字的使用領域來看,是遠遠大於兩岸政府掌控的範圍。
在全球化浪潮下,大量中國人口外移, 無論是留學還是移民, 都面臨如何教導下一代的問題。此時,漢語拼音及國語注音,可謂各有苗頭,也趨向互通雙贏。
作為一種國際語言, 漢語中文在各自國內以及國際出現並存與變化,其內容的多樣性, 反而成為一種活躍的、具有生命力的語言。未來的漢語中文,到底是各自發展或者繼續二元對立?肯定不只是「語言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進入數位化的時代,爲避免「繁簡轉換」時出現「失真失誤」,很多的繁簡字「翻譯」問題,目前都可以透過人工智慧來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數千萬國際友人在學習中文時,經常是「繁簡並用」,而且「拼音注音」皆通。比如說美國、波蘭、德國、越南的學生,有的是先學簡體再學繁體,有的則是先學繁體再學簡體,他們的學習方式,反而更為多元。
放寬眼界看待漢語中文的學習, 我們會發現兩岸的語言交流,其實是無法阻擋的。與其堅持一種統一標準,不如放任,接納歧異;與其用政治力量加以阻絶,不如放任漢語使用者,使其各自發展為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