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普遍有燒紙錢給亡者的習俗,頗有理財觀念的華人,知道人性貪婪,非常節制地以定期定額的方式匯款給祖先們。維京人則是在人死的當下就一次性支付完畢,不燒紙錢,燒一整艘完整的船,看來是希望逝去親友們沒事真的就別回來了。
維京人的葬禮風格根據不同地方風土民情有些許變化,「搭船遠行」的意象佔大多數。古北歐異教傳統的喪葬,殼蟻根據 5 個要素可組成複合式葬法,5 個要素分別是:
但其實常見組合只有
死老百姓
社會賢達
一千多年前,一支沒興趣寫字紀錄事情的民族,他們的葬禮長什麼樣子,難免是無解的謎;既使墓葬物品可提供一些線索,卻也不容易還原儀式的面貌。
可是,維京人身邊似乎總是有一群很愛寫的人,這一次是阿拉伯人,鉅細靡遺地描繪出一場東漂維京人風格的火船葬。
由於異教人完全不懂阿拉伯文,沒辦法像對古北歐語 (old norse) 那樣做花式翻譯對照,特別附上參考讀物是:紐約大學出版的《伏爾加考察團》(Mission to the Volga)、企鵝出版的《伊本.法德蘭與黑暗大陸》(Ibn Fadlān and the Land of Darkness)。
一位 10 世紀的阿拉伯旅人,以前在「重金屬搖滾維京人?」提過;作為阿拔斯王朝外交使節團的一員,隨著隊伍將沿途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其中包含了一群叫羅斯 (روس) 的人,大概率就是維京時代瑞典往東遷發展的羅斯人 (Rus)。
伊本.法德蘭碰巧趕上一位羅斯首領的喪葬,寫下了史上最細節的維京人葬儀社流程,紀錄之詳細,簡直是龍巖的國外參訪報告書。儘管,相關的文獻稀少,也可能只是當地的羅斯人作風,而非多數古北歐人的喪葬習俗。
如果死者是窮人,羅斯人會建一艘小船裝他,然後燒掉。如果死者是富人,會將他的遺產分為 3 部分:其一留給家屬,其二支付製作壽衣的訂金(喪禮當日死者的體面裝束),其三用以核銷喪禮酒精無限放題的餐飲費。
死者會先封棺放著,約 10 天後再邀請它出棺登場;臨時的墓室中也會先放酒、水果和彈撥爾 (ṭanbūr)(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一種長頸弦樂器),都是喪禮當天會用上的物品。
期間必須請一位老婦人(法德蘭稱之為「死亡天使」,她負責剪裁、編織壽衣,在葬禮當日也是要角之一。至於家屬,可不是把錢收下就好了,光看以下喪禮籌備的項目,就知道喪葬費有多可觀。
一艘富麗堂皇的船隻陪葬是社會賢達的標配,打造好的船隻會架在 "khadhank" 上;這個詞彙指的是樺木,樺木可能具有重生的寓意。
雖說是「酒」,但法德蘭的用詞是 "nabīdh";由於穆斯林不喝酒,因此多數時候指發酵度不高的飲料,通常以椰棗或葡萄乾浸泡水發酵而成。
在斯堪地那維亞,酒精類飲料以蜜酒、麥酒為主,然而無酒不歡的維京人,在硬性飲品的高接受度,入境隨俗也是剛好。基於法德蘭有提到羅斯人的酗酒文化,相信此處說的酒 (nabīdh),大概是刻意拉長發酵時間的「真酒」:
…由於他們日夜不停地飲酒,以至於有時會有人死時,手裡仍捏著酒杯。
維京人除了一定要有酒,還要死得漂亮之外,少不了的還有屍體——活人陪葬。亡者家屬會詢問家裡的奴僕們有沒有意願陪故主去,一旦答應便不得反悔,似乎往往是女性奴隸應聲。
陪葬女奴在葬禮之前會升級成 VIP 女奴,免費獲得其他兩位女奴貼身服侍;她殼蟻天天無限暢飲,唱歌跳舞過每一天,直到喪禮當日。
先不論獻祭的過程,葬禮當日會犧牲掉 1 條狗、2 匹馬、2 頭牛、公雞 1 隻、母雞 2 隻;不說是葬禮的話,還以為是華人眼中的豪華版除夕夜圍爐。
來到葬禮當日,巨大樺木支架上的船艦已經打造完成。人們搬出大床安置在床上,死亡天使在床上鋪蓋著來自拜占庭的絲綢錦緞被毯。由她負責為死者製作的壽衣也已完成。死亡天使體態臃腫,面色陰沉,既不特別衰老,也稱不上年輕。
接著,開棺請出死者的遺體,為他穿上壽衣;全套的禮裝包含長褲、綁腿、靴子、套衫,以及帶有金色紐帶的絲綢長袍,再加上一頂鑲上貂皮尖頂的絲帽。儘管沒有顏色的敘述,但想像起來非常有華人的過年喜氣。
法德蘭特別提到,儘管屍體已經發黑,但似乎沒有特別強烈的屍臭,或許是由於嚴寒的氣候;遺體抬進船上的帳棚內,臥躺在被毯上,身邊放置著各式死者生前使用的武具。棺內的酒、樂器也取出,加上香料、蔥蒜、水果、麵包、肉品等至於身前。猶如華人供奉祖先牌位那般。
狗兒被劈成兩半丟上船,再讓 2 匹馬兒跑到氣喘吁吁後,持劍砍成肉塊也都丟上船。接著是 2 頭牛一樣切塊扔上船,然後是一公一母兩隻雞,同樣是宰殺了後就丟上船;還以為在做某種異國風咖哩。至此,供品、牲禮都已經到位;最後,作為人祭女性奴隸,臨終前會迎來怎樣的祭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