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導讀:
佛陀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緊接著又開示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為什麼呢?讀誦《金剛經》,應試著瞭解其中原由,方能契心。筆者提出個人的見解,供大家參考。
在開始之前,先回頭談一下「第一波羅蜜」。關於「第一波羅蜜」,有諸多不同的解釋,有人說佛陀說的是「般若波羅蜜」,因為「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般若為六度之眼,若失其眼,形同眼盲;也有人認為是「布施波羅蜜」,因為「壇義攝於六」,布施波羅蜜涵蓋了整個六度波羅蜜;也有人認為是「忍辱波羅蜜」,以延續後文。筆者則是傾向以「第一希有之法,直了成佛,度脫至解脫彼岸」作解,呼應「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是人即為第一希有」。【忍辱波羅蜜】:六度波羅蜜之一,忍一切痛苦,不起煩惱,以此清淨不動之心,修養一切善德,謂之忍辱波羅蜜。
筆者引《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佛陀之教示,整理敘述如下,文末附上原經文。
後世眾生,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念念慈悲喜捨,眾生無邊誓願度,傳佛心印,開佛知見,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著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隨說是經,遭人惡口罵,加刀杖瓦石,吾心柔和忍辱,防一切瞋恚之害毒,如衣防寒熱之害;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離名絕相,不拘文字,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安住是中,了知眾生本來空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度與不度,其心不二,常無懈倦。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如來室」悲心度生,「如來座」智心離相,皆已開演,今言「如來衣」,深心為炷,佛陀為說「忍辱波羅蜜」。
著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即言「柔順忍」。菩薩修行柔順忍,至於頂位,而後契入無生忍,便再無退轉。初心行者,先須調伏其心,修「伏忍」,忍順逆境。菩薩行者,持戒修福行六度,調伏其心既久,戒定具足,能發慧覺,遇境遇緣,慧心柔軟,隨順真理,同塵和光,不須勉強,自然能忍,此為「柔順忍」。諸菩薩摩訶薩,位居聖位,達一切法本自不生,情與非情,皆是因緣生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是諸法畢竟空矣,即於此無性法中,離一切相,以悟實相,忍心不動,親證無生,是為「無生法忍」。柔順忍以及無生忍,皆是忍辱波羅蜜,即行此行,行至涅槃彼岸,生滅滅已,寂滅現前,是為「寂滅忍」。此言果位聖人,徹證涅槃寂滅境界,動靜二相,皆契如如。
佛說忍辱波羅蜜,先示無生之理,須菩提解悟之語即是矣,故佛言「如是、如是」,以示印可。「實相即是非相」,即言實相之中,無生滅之諸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即言清淨心中,不見相之生滅有無,四相即是非相,是本來不生之相。如此了悟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真智安住於此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不驚、不怖、不畏,謂之「無生法忍」。悟此無生之理,此岸即是彼岸,是本無此岸與彼岸,何有波羅蜜?一切法空,諸法皆是假名,去假歸實,實亦無名,何處更有第一?故佛告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接著佛陀再以己之親遇親證,進一步闡述「無生」之理。安住無生之理,行忍辱波羅蜜,即以此行,實證「無生法忍」。《大智度論》云:「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云:「藥王,若有菩薩問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
母娘慈悲皈命
無極瑤池大聖西王金母大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