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捧著這本書跟我說:「媽媽,這個女生前面沒有路了。」
我心頭一驚,沒想到尚不識字的她竟然能單憑封面就能理解到這本書名所傳達的意思。
我試著回答:「可是媽媽覺得前面很可能也有階梯耶!」
女兒用肯定的語氣跟我說:「前面沒有階梯,真的沒有路了。」
或許,這一段話在某種程度上也能呈現這本小說的部分樣貌。當大人們對於孩子的煩惱表示不屑一顧之時,很可能又更把他們推向絕望的深淵,直到他們到了另一個世界,仍然不被周遭的人所理解與諒解。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這部小說講述的便是那些無聲的少女,她們打從一出生就非自願,還必須猶如寄人籬下般地依循著父母所安排的道路,也讓她們不得不開始練習隱藏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因為她們知道終究無法抵抗父母的任何決定,連感受都必須是適切且被允許的。
這些父母很可能會告訴子女:「你已經很幸福了。」但幸福的定義又是什麼呢?是享有物質生活,還是可以自在表達內心的需求與感受,並且同時能被接納與包容?如果非得要選擇,我相信絕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吧?
作者吳曉樂帶領讀者去思考我們的文化為何賦予父母如此大的權力?也對於「忍耐」是種美德提出強烈的質疑,過去有個說法是「吃苦當作吃補」是符合人性的嗎?抑或是權力者的一種自圓其說呢?
這部小說特別的是過去我們總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壓迫下一代,肯定他自己也曾經有過創傷或被害經驗,但吳曉樂並沒有把角色形塑成我們所認知的既定樣貌,或許也是想要凸顯很多事情並不一定能找出原因,就如同許多人明明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但依舊做出令人難以費解的事情一樣,那種無法咎責的殘酷現實確實令人感到疑惑與不快,但我想這是更貼近真實世界的樣貌吧?
每個人在自己的角色中都有困境存在,而這部小說從親子、師生、世代等不同層面去切入剖析,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回那個渴望自在的美好願景,並且在旁人都自顧不暇的情況中還能安然保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