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4/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Michael Porter 的策略論

Michael Porter是哈佛大學商學研究院著名教授,當今世界上少數最有影響的管理學家之一。

Michael Porter 32歲即獲哈佛商學院終身教授之職,是當今世界上競爭戰略和競爭力方面公認的第一權威。他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後獲哈佛大學商學院企業經濟學博士學位。目前,他擁有瑞典、荷蘭、法國等國大學的8個名譽博士學位。

Michael Porter的著作相當多,其中《競爭戰略》(1980)、《競爭優勢》(1985)、《國家競爭力》(1990)等是較為重要的。又稱為Michael Porter三部曲,也因此被譽為「競爭戰略之父」。是現今非常有名的策略大師。

三部曲:

a、1980年:競爭策略 — 五力分析。

b、1985年:競爭優勢 — 價值鏈。

c、1990年:國家競爭優勢 — 鑽石型模。

=>營運效益 V.S. 策略競爭

以長期報酬率為考量依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五力分析。

五力分析模型是Michael 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

五力分別是: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購買者的議價能力、潛在競爭者進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業內競爭者現在的競爭能力。五種力量的不同組合變化最終影響行業利潤潛力變化。

除了五力分析,三種成功型戰略思想也很重要。

*策略:這常考!

(1)成本領導策略 (大廠,如統聯) :

a、大量投入資金。

b、規模經濟。

c、標準作業程序。

d、單一化產品。

e、中央集權。

f、高效率配銷系統。

(2)差異化策略 (中廠,如阿羅哈)

a、公司品質領先。

b、創新能力。

c、建立品牌。

d、強化部門間協調。

(3)集中化策略 (小廠,如偏遠地區才有停的野雞車)

a、衡量服務及維持成本。

b、鼓勵員工與顧客直接接觸。

卡在中間策略

卡在中間策略


說明:上面的圖,看不看得懂都無所謂;不過,stuck in the middle (卡在中間策略)是麥克波特非常重要的觀點。波特說:「切勿在不同策略之間舉棋不定,避免卡在中間的困境。」在此所指的「卡在中間」,主要是針對成本領導策略和差異化策略的衝突而言。關於這點,他使用U形走勢來解釋:在市場占有率較小,但差異化程度較高的情況下,公司的獲利最高;但在市場占有率大、而成本較低的情況下,公司亦能獲利 (當然,沒有特色的小公司和無法控制成本的大公司不在這一範圍) ;而卡在中間的公司,不僅獲利能力最低,生存也最艱辛。用最簡單的話來解釋=>不可同時採二種以上策略。


價值鏈 (Value chain)

又名「價值鏈分析」、「價值鏈模型」等。由Michael Porter在1985年,於《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的。Porter指出企業要發展獨特的競爭優勢,要為其商品及服務創造更高附加價值,商業策略是解構企業的經營模式 (流程) ,成為一系列的增值過程,而此一連串的增值流程,就是「價值鏈」。

一般企業的價值鏈主要分為:

1、主要活動 (Primary Activities) ,包括 企業的核心生產與銷售程序:

進貨物流(Inbound Logistics),即來料儲運,締屬資源市場

製造營運(Operations),即加工生產,締屬製造商市場

出貨物流(Outbound Logistics),即成品儲運,締屬中間商市場

市場行銷(Marketing and Sales),即市場營銷(4P),締屬消費者市場

售後服務(After sales service)

以上為產生價值的環節。

2、支援活動 (Support Activities) ,包括支援核心營運活動的其他活動,又稱共同運作環節:

企業基建(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firm),即企業基礎建設和組織建設

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技術發展(Technology development),即技術研發(R&D)

採購(Procurement),即採購管理

以上活動利於資產評估,為輔助性增值環節。

鑽石型模 (Diamond Model)

鑽石模型,又稱鑽石理論、菱形理論及國家競爭優勢理論。

所謂的鑽石理論是以產品創新為出發點,由價格、品質、服務、特色組成核心價值,從這四個方向來著手,讓公司上軌道與國際市場競爭,進而將產品推向國際化。

Michael Porter 於1990年「國家競爭優勢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一書中提出「鑽石理論模型」,認為國家是企業最基本的競爭優勢,因為國家能創造並持續企業的競爭條件,政府不但影響企業決策,也是創造並延續生產與技術發展的核心。產業如何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嶄露頭角,受四項環境因素影響:

Porter認為產業的發展有特定因素,不同的因素相互影響造成產業多變的形態,鑽石結構模式即用來比較解釋產業在不同國家的發展情形。

產業發展的基本因素分為下列六個主要部份:

生產要素:國家在特定產業競爭中有關生產方面的特殊表現。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要素稟賦,應該善用其優異生產條件來發展相關產業。要素主要分成以下五大類:

人力資源:人力的數量、技術及成本等。

天然資源:天然資源的藏量與品質,包括可取得的土地、水源與礦物等,以及天候及地理位置。

財富資源:金融產業的資金數量及成本,以及資本市場的結構等。

基礎建設:基礎建設的數量、形式、品質與使用成本皆會影響競爭力。基礎建設包括運輸系統、電訊系統、醫療系統、郵政系統等。

知識資源:有關於財貨與勞務的科學、技術及市場知識的多寡。

Porter也認為在大部分的產業中,國家天生的要素秉賦並不是最重要的競爭優勢來源,重要的是那些被創造出來的要素,特別是在那些具高生產力的產業中。因此即使缺乏某些要素優勢,只要透過行銷策略及創新,仍然對獲得競爭優勢有所助益。

需求條件:主要為本國市場對產業所提供產品或服務的需求,包含下游產業、應用市場規模之需求狀況。

相關與支援性產業:主要指相關產業與上游產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相關產業的競爭優勢來源通常來自彼此互補所達成的綜效。

企業的策略、結構與競爭程度:主要為產業內企業的組織與管理形態,以及市場競爭的情形。激烈的國內競爭有助促使廠商持續改進或技術創新,無形中也強化了其在國際競爭上的優勢。

機會:某些狀況發生會改變國家的競爭優勢與產業環境。如基礎科技突破、全球金融市場或匯率的重大變化、生產成本突然提高與戰爭。機會因素通常是企業或政府無法事先預知的或掌控的偶發事件,它可能會對現有的市場競爭地位或鑽石理論中的其他構面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其競爭優勢。常見的事件有新發明、基礎科技的突破、戰爭、外在的政治發展、國外市場需求的改變等。

政府:政府透過政策工具與手段會改變產業的競爭環境與條件,政府在鑽石理論中扮演影響者,對其他構面皆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例如,透過管制及其他法令,影響國內競爭狀況。

Porter強調產業的優勢在於各項基本條件的互相配合,藉由關鍵條件配合的狀況,來評估產業環境的變化與改變的效果。因此配合國家的特有資源條件與優勢予以分析評估,可提供有效的資料,促使政府制定、執行、控制與規劃最有利於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

Porter認為一個理想的政府角色應將政府定位為觸媒或挑戰者,鼓勵並推動企業之抱負與目標,並導引其競爭力之提升,致力於創造一個環境,促使企業創造競爭優勢而非直接幫助或干預。


圖/文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嗯,在企業管理中,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中又以Michael Porter提出的策略論最為重要。常考的除了五力分析外,三種成功型戰略思想也是必考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