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推薦本書,看完後打破許多我長期以來對納粹大屠殺事件的刻板認知,作者提摩希.史奈德是當代美國研究中東歐歷史的專家,先前看了他寫的《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驚為天人,所以就下單買了這本書跟還沒看的《血色大地》。
史奈德寫的歷史書,不單純是耙梳歷史細節,發掘被人忽視的真相,同時還有很清楚具體的理論對話,在《民族重建》一書對話對象就是霍布斯邦等人的民族建構論,而本書的對話對象,則是德裔猶太人浩瀚的納粹德國研究論述,包括台灣很熟悉的法蘭克福學派以及漢娜·鄂蘭等人,我也是從這些人寫的書去認識納粹德國,理解大屠殺為何會發生。
不過本書反駁了這些理論大師長期型塑出來的理論常識,一個美國人為何敢去挑戰那些曾受到納粹壓迫的猶太人經驗呢,關鍵就在於「倖存者偏差」,雖然作者沒用使用這個專有名詞,但在分析討論過程很明顯用了這個詞的概念,這些流亡美國的德國猶太人受制於德國猶太人經驗的限制,忽視了大量其他中東歐人的經驗。
作者提了一個很值得思考的點,為何我們都把奧斯維茲等集中營等同於納粹大屠殺,那是因為集中營有人活下來了,並對集中營發生的事情作了見證。就整個納粹大屠殺的經過,集中營的毒氣室是發生在戰爭後半階段,當局勢逆轉,德國人從東線敗退,納粹才開始利用集中營大量屠殺猶太人,集中營本原本一開始是在屠殺波蘭人,然後屠殺蘇聯公民,猶太人是第三批,然而猶太人死在集中營的數量,在整個大屠殺死亡人數占比並不高,而且存活率比先前中東歐其他地方猶太人大屠殺事件還高。
中東歐歷經屠殺事件的猶太人因為幾乎死光了,沒有見證人發聲,所以就被國際輿論忽視了。
作者耙梳出一個歷史事實,在德國的猶太人的死亡率低於波蘭、立陶宛、烏克蘭等德國佔領地的猶太人,這些地方不少是納粹抵達沒多久,全城全區猶太人就被屠殺殆盡。也指出相較於荷蘭,其他被德國佔領國如法國、丹麥等,猶太人死亡率相對低很多,單靠歐洲各國各區反猶程度差異並無法解釋這些死亡率的差別。
根據各種史料的分析,史奈德得出了一個與德國猶太人理論很不同的觀點,並不是國家權力發展到極致才導致納粹大屠殺,也不是德國官僚體制有系統地屠殺猶太人,而是整個國家的崩壞才導致大屠殺的發生。即使這個國家極度反猶,但仍受到國家保障的猶太人死亡率遠低於整個國家體制毀滅的地區,而在國家體制完全崩壞的地區,即使人民沒有很強反猶意識,死亡率仍會很高。
荷蘭因為王室與中央官員逃亡至英國,導致國家機能完全喪失,沒有國家的保護,導致猶太人死亡率高,而丹麥雖然戰敗投降被納粹佔領,但國王還在,多數丹麥政府機構仍正常運作,法國也有貝當元首統治的傀儡政權,國家官僚也正常運作中,所以這兩國猶太人因而存活率較高。
是國家提供了猶太人保護,因為有個國家機構擋在猶太人與德國納粹之間,因而減緩了納粹對猶太人的追殺效率。連義大利也不是很認真殺猶太人,一直到莫索尼里倒台,納粹進駐義大利對抗盟軍,義大利才發生比較嚴重的猶太人清洗事件。
國家提供猶太人三方面的保護,一是公民身份,最先發生大屠殺的是奧地利併入德國初期,奧地利國家體制一夕消失,奧地利猶太人突然失去公民身份,這時發生大量的猶太人迫害與屠殺事件。第二是官僚體制,繁文縟節的官僚作業反而會阻礙納粹屠殺的進度,只有在沒有官僚體制存在的地方,納粹才可以放開手腳直接屠殺猶太人,最後則是外交政策,德國的同盟或被佔領的國家也會盤算如果德國戰敗後會發生啥事情,尤其當德國戰事開始出現劣勢時,各國必須認真考量戰後如何面對英美等國,因而也暫緩了猶太清洗政策。
看到作者對國家的強調,喚起我遙遠記憶,以前研究所讀過Skocpol寫的《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她特別強調研究國家的重要性,國家並不是社會各利益的反應,而是有自身利益與運作邏輯。Skocpol提出的國家中心論是因為當時社會學太過社會中心論,國家變成各社會勢力利用的工具,忽視國家主動積極的角色,在本書中,史奈德則是認為傳統對於納粹大屠殺的論述,錯誤認知了國家的角色,國家不是執行大屠殺的工具,而是阻擋大屠殺發生的保護傘。
實際上大屠殺主要發生的地方是整個國家被摧毀的地區,從奧地利開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波羅地海三小國,白俄羅斯,一直到烏克蘭,大屠殺幾乎發生在被德國佔領,既有國家機構不復存在的地方,連德國猶太人也是運送到這裡被屠殺,在德國本土反而不容易出現大量屠殺行為。
而最慘烈嚴重的地區則是所謂的雙重佔領之地,原本由蘇聯佔領統治,然後又被納粹佔領統治,最後又被紅軍佔領。在這雙重佔領地區,猶太人經歷多重的殺戮清洗,第一是德國納粹佔領後大量清洗,第二是雙重協力者的清洗,如原本紅軍協力者為了向納粹效忠,洗刷共產黨協力者的經歷,配合納粹散佈猶太布爾什維克的迷思,指控猶太人是紅軍協力者,透過殺害猶太人來為己脫罪,藉此成為納粹的協力者,第三層是猶太財產佔有者的清洗,趁納粹佔領期間侵佔猶太人財產與房子的人民,害怕猶太人回來會收回這些財產,並被追究侵佔罪責,也加入清洗猶太人工作,最後一層是德國戰事開始失利後,猶太人成為德國對戰事不利怪罪的罪魁禍首,是猶太人勾結蘇聯才導致德國戰事不斷失利,因此德國納粹又加緊屠殺猶太人工作,集中營這時才成為最終解決方案。經過這幾輪的清洗,整個中東歐德國佔領過的地區幾乎沒啥猶太人了。
德國的屠殺猶太人計畫並非一開始就設計好的,也沒有官僚精準無情的規劃,而是隨著戰爭佔領過程中逐步形成,屠殺猶太人的也不全是德國人,兇手有很高比例是波蘭人,烏克蘭人,奧地利人、俄羅斯人等等,殺害動機也很複雜,反猶或種族主義反而不是殺害主因,而是混合著卸責、保命、怪罪、侵佔財產等複雜動機,猶太人成為中東歐所有民族厄運的替罪羔羊。
然而就像討厭一個人並不會無緣無故殺了一個人,討厭猶太人也不會因此去屠殺猶太人,只有在國家權威消失,社會陷入無法無紀的時候,一般人民才有可能大量殺害猶太人。
本書內容很豐富,還專篇分析了希特勒獨特的理論與世界觀,諸如自然競爭、生存空間、殖民主義等觀點,他視日耳曼人為最優秀的種族,斯拉夫人為次等民族、猶太人是污染自然秩序,讓人類世界墮落的非人,所以屠殺猶太人,殖民斯拉夫人是他理論的合理結果,因而他才會讚許美國是國家榜樣,希特勒對中東歐斯拉夫人的征服,其實就是翻版自美國對西部印地安人的征服,也是歐洲帝國殖民亞非地區思維的產物。
本書發掘了很多被忽視的歷史細節,譬如猶太復國主義與波蘭的密切關係,原來波蘭雖然反猶,但他們的解決方案是協助猶太人在以色列建國,讓大量猶太人移居以色列,所以不只金錢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還協助訓練猶太人軍事力量,支持猶太武裝恐怖主義攻擊當時統治巴勒斯坦地區的的英國,波蘭訓練的武裝人員後來就成為以色列建國時軍隊的骨幹,建國後很多年以色列總理都是曾受過波蘭武裝訓練的猶太人,他們的母語其實都是波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