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3|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從童年傷痛談起

角度決定態度也影響高度

 

 前言

2024/05/06《 聯合報》有篇 牧野重新解讀童年傷痛》。看題目即知她有童年傷痛,只是現在用另個角度或視野來重新審視、解讀。她會提到童年傷痛,表示她應該已經長大成人了,可是依然受到童年的影響,而且成年後還一直受到影響,並沒有因年齡的增長而有所改變,也可概見童年對人的影響之深遠且巨大了。難怪有本書的書名就叫做:《以為長大就會好了: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金惠男。朴鐘錫,2020)


童年傷痛的解讀 

文中表示她在二十多歲時得了憂鬱症,諮商師分析的結果認為:與家庭息息相關。作者與母親的關係原本在長大後還算不錯,自此開始走下坡。她廣泛閱讀心理學書籍,認定母親深遠的影響了她,但她將這些影響都採用負面的說詞來解讀,然後一遍遍的重溫自己所受到的傷痛;為人母後更是努力避免重蹈母親當年的覆轍,絶不讓孩子受到類似的痛苦與影響。


老公的觀點

我相信因為她是如此深信自己的觀點,因此也常會在言行中表現出來,然而,在他先生眼中,她卻是有著諸多優點的伴侶,因而有天終於開口提出了他自己的觀察,他說:「其實妳母親把妳教得很好,妳學習佳、能力好、善良樂於助人、節儉……妳有許多優點,這些都是妳母親的言傳身教所賜,再不然,她也曾努力培育妳,讓妳擁有好的能力,得以找到不錯的工作。


心態的改變

我想她原先完全看不到她先生所看到的,因為她將心思完全放在歸罪和歸咎於母親身上,先生的話讓她原先的思路突然被截斷,她開始有了:「我有沒有可能想錯了(或者是想歪了,想偏了?)」(註:《我可能錯了》是先覺出版的暢銷書。)

她開始能客觀的檢視整個事件,甚至能站在母親的角度來看待整個事件,她想到母親當年的不易、努力、和愛,雖然生活忙碌,家境不寬裕,仍儘量抽出時間陪她們,騰出空檔帶她們外出遊玩,雖然母親曾教作者壓抑情緒,但她自己也只會用壓抑來面對自己的情緒,母親或許在養育、教育兒女方面有缺陷,有不足,事實上也已經竭盡己能了。對母親的不滿會不會只是作者的"偏見"

她重新檢視母親與她的關係,最後認定”母親沒有對不起我…她做到了一個母親的基本職責,並在過程中付出了她全部的愛…


"影響我們的從來都只是我們的看法"



事情沒變,看法變了,感受也就不同了

我不知道別人如何看待此事件?好玩的是:事情已經客觀的發生過了,並沒有(也不會有)任何的改變了。但,作者翻來覆去的用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去看待整件事,然後讓自己的心情承受著這些想法和觀點的影響,或悲、或酸、或苦,直到想法和觀點改變了,然後心情又承受著這改變了的想法和觀點的影響,或喜,或悟,或敬。想起了那句老話:「影響我們的從來就不是那件事或那個人,而是我們對那件事或那個人的看法。」


小結

作者消解了童年的負面影響,因為先生的提點…那如果沒人提點呢?請記得回去尋找小時候的自己,輕輕柔柔的和他在一起,聽聽他,看看他,摸摸他,抱抱他,最後謝謝他,因為有當年的他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你—幸福、快樂的你。

"角度決定態度也影響高度"


金惠男。朴鐘錫(2020):以為長大就會好了: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何汲譯)。台北:大田出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