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酪露」是我們部落的名字:
小米對於我們來說,可說是糧食之王。無論是求婚、訂婚、結婚,甚至婚後的殺豬,通通少不了小米的身影。小米可以變身成小米糕款待客人,也能釀造成美酒,用途諸多。
昔日族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到小米成熟收割,頭目便會聚集村民共享成果,大家不僅分享了收成,更凝聚了情感,這就是小米收穫祭(Masalut)的由來,直到日治時,運動元素才融入其中。
據長者分享,舊馬兒時最出名的作物反而是花生,當時每一家種花生都是大豐收,村外的人都聞名而來,帶錢、帶檳榔交換花生。
Qavay(小米糕)是由djuadjuay(有黏性的小米)做成的,它經過處理會變得糯黏,因此可以做成糕點。小米糕有很多種類,如linipudru(圓的)、kinpel(長的)等。
在舊馬兒常見的小米有幾種,可分為djuadjuay(有黏性)跟cuparan(非黏性)。而djuadjuay有很多種類如palalamu、salunai、davangasan、quciparepare、dulidulis等,這些都可以製成小米糕,現在瓦酪露常見的為palalamu,其餘較少見。
不具有黏性的cuparan,顏色是灰灰的,尾端有分叉,在舊馬兒是像稀飯一樣吃,長者分享說:「煮cuparan時,上面灑一點芋頭粉或芝麻會很好吃。」不過可惜的是,現在瓦酪露幾乎找不到cuparan了。
在收成小米時,通常會綁成一把一把的,每小把稱為talikic,綁成一手能握住的最大數量。捆好後,專門負責聚集talikic的人會根據自己的判斷,把很多的talikic捆成更大把的taveljiyut。而talekelekan則是將四大把的taveljiyut捆在一起,不過特殊之處在於,瓦酪露是四把,而在其他村莊有三把的說法。一位出身泰武的長者分享說:「泰武是三把,分為早、午、晚餐,而馬兒則是四把,因為馬兒比較富裕,所以多出來的一把是點心。」
過去,小米通常存放在屋內的穀倉(salang)。若空間不夠,則會儲存在屋外的kubav。
處理小米需要經過曬乾、分粒、脫殼等許多的步驟。現在每個步驟都有機器可以使用,但在以前是靠人力去處理。例如把小米曬乾後會用腳踩的方式來分粒;用valanga(臼)、qaselu(杵)把小米搗一搗,讓它受力脫殼。磨成漿狀的小米在把水過濾後會成為lamug(小米麵團)。以前會放在tjakaz(編織的竹籃)來保存它。若是要避免它腐敗,甚至會用葉子包起麵團埋在土中。剛打好的lamug,經過一天的發酵後(na ma sa qalivanga),據說是比較不會脹氣,也比較好吃。
在舊馬兒時,會將脫殼產生的殼粉,用來清潔石板屋的地板,使用後石板會非常光滑;以前沒有刷子,還會把小米的梗(singilj)聚集在一起,用來刷衣服、刷地板;生小孩子時,會把梗燒至炭化,用來洗淨新生兒頭上滑滑的東西;小米的莖葉鋪在田地裡焚燒也能成為天然的肥料。可見在過去,小米的用處很多,什麼部位都能活用到生活上,一處都不會浪費。
瓦酪露最常見的傳統美食是小米糕。在祭儀或活動中,經常製作kinpel(長形小米糕),因為kinpel是用香蕉葉包裹的,攜帶到外村時更加方便。例如,在提親時會準備kinpel,通常是準備兩條大的(ljaljak)和十條小的(ljacerve)。
製作Linipudru時搓揉的大小,取決於第一顆做的尺寸來變化。第一顆多大,就會依照這個大小來當標準。基本上與漢人所做的湯圓差不多大小。部落最習慣是與樹豆湯一起搭配。不過不同於現在Linipudru常包的豬肉,舊馬兒時期通常是包溪流中能抓到的海鮮如魚、蝦、蟹為主,或是包糖,除非有獵到豬,才會包肉進去,以前吃肉是很奢侈的事。
在過去,部落的族人習慣彼此互助,協助收成小米並共享,稱為mazazeliuliulj(換工)。沒有土地的人會借用他人的土地耕種,收成後會分享給地主;幫忙養豬也會分豬肉給對方;颱風來臨時,會自發地去部落巡邏查看災情,這些互助行為在過去都是很理所當然的。
長者分享說:「以前一起床就忙著挑水、農作,只有勞動才有飯吃。」跟同儕朋友一起忙農事之餘,也同時是在交朋友、談戀愛。以前的追求方式很含蓄,例如幫忙砍柴、搬柴到對方家後面,或將檳榔、糖果放在對方屋頂(石板屋的屋頂很低)。晚上約會時要帶著蠟燭去對方家,因為以前是點油燈,為了不浪費對方家的油燈,所以會自備蠟燭。
小米曾是瓦酪露的生活支柱,也是文化的根源。從食用到應用,小米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團隊與部落的長者、婦女合作,紀錄了小米從收穫、加工,再到製成傳統美食的過程,更深刻地認識了小米在部落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儘管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生活方式正在改變,但小米所體現的價值觀——互助、分享、尊重自然——將永遠是瓦酪露的核心價值。
高玉英長者 孔順興牧師 林美芳老師 蕭玉桃耆老
林哲星議長 蔡明珠長老 陳玉蘭長老 蕭美花長老
蔡勝來耆老 葉美花老師 彭桂華長者 彭桂梅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