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4|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消失的網路記憶:當我們再也搜不到過去時

數字時代,我們(有可能)正在成為“沒有歷史的人”

raw-image


今天在網路蕭上農的FB上看到了一篇名為『中文互聯網正在加速崩塌』的文章,內容根據大陸電子資料正在大量消失為題進行闡述。

文章網址


這篇文章以「中文互聯網正在迅速崩塌」為題,透過其感動人心的筆觸與分析問題原因,讓我深感震撼和惋惜。


作者從搜尋馬雲早期資訊的無果開始,揭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移動互聯網出現之前的中文網路內容,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



●為什麼 電子歷史資料無法留存?

作者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兩大主因:經濟因素和監管因素。

網站維護需要成本,若無商業價值或流量支撐,便容易被遺忘和關閉。

而日益嚴格的網路監管,也讓許多網站和個人選擇自我審查,刪除可能帶來風險的內容,最終導致大量歷史信息的消失。


文章以三體小說中「時間的二向箔」來比喻這種現象,生動地描繪了中文互聯網内容被吞噬的過程,令人印象深刻。

『劉慈欣《三體》的“二向箔”:歌者文明發現了太陽系有智慧生物的存在,出於宇宙先進文明的清除本能,他們向太陽系扔出一張二向箔,於是,整個太陽系以光的速度從三維坍塌成二維,變化成一張酷似梵古“星空”的畫片。 一切生命、一切文明的痕跡,從此都不復存在。』


我們曾經以為網路是永恆的,可以記錄一切,但現實卻是如此残酷。




作者以自身經歷和一些網路事件為例,說明了資訊消失帶來的影響。許多珍貴的資料、影音、討論都已無跡可尋,我們正在失去對過去的記憶,也讓後代難以了解歷史的全貌。


●電子歷史資料無法留存怎麼了嗎?這問題很重要嗎?

如果未來的文明是互聯網的文明。 我們這一代人,將是沒有歷史的。 因為互聯網沒有留下我們的痕跡。所有你在乎曾努力紀錄的一切,最後都消失了,『現在你所看到的、你所創造的幾乎所有內容,連同這篇文章,這個平臺,終究也會淹沒在虛空中。』你是否會有一絲絲的難過或惋惜?


文章結尾流露出作者深深的無力感,但也提醒我們珍惜現存的網路資訊,並反思如何應對這一趨勢。





●那怎麼辦?如果一件事對我們很重要,而它正在消亡,我們有什麼辦法挽救它嗎?

我認為這篇文章點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值得我們深思:

  • 網路資訊的保存問題: 我們應該如何保存這些珍貴的網路歷史資料,避免被時間的洪流沖走?
  • 網路監管與資訊自由的平衡: 如何在保障網路安全的同時,也保留適度的言論空間和歷史記錄?
  • 網路時代的集體記憶建構: 在資訊爆炸和快速迭代的網路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建構和傳承集體記憶?

這篇文章讓我意識到,網路並非永恆,我們需要更加珍惜和保護這些寶貴的資訊資源,才能讓歷史的河流更加完整而清晰地流淌下去。作者為大陸網民因為經濟、監管因素而遭遇此狀況,身處言論自由的台灣網民,是否應該在資料仍完善的情況下,開始進行所謂的"備份"作業,為了後代、存在我們的記憶做出一點努力?


以下是一些我認為可行的建議:

一、關於網路資訊的保存問題:

  1. 建立國家級網路檔案館: 由政府牽頭,建立一個類似美國“Internet Archive”的國家級網路檔案館,以國家力量系統性地保存中文網路資訊,並定期對外公開部分內容。
  2. 鼓勵民間力量參與: 鼓勵和支持民間組織、企業、個人參與網路資訊的保存工作,例如開發便捷的網頁保存工具、建立專題性網路檔案館等。
  3. 推廣數據儲存新技術: 積極研發和應用更先進、更持久的數據儲存技術,例如DNA儲存技術,以確保網路資訊的長期保存。
  4. 加強版權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 在保存網路資訊的同時,也要注意版權問題,避免侵犯原作者的合法權益。

二、關於網路監管與資訊自由的平衡:

  1. 制定更科學合理的網路監管法規: 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前提下,也要保障公民的言論自由和知情權,避免過度監管導致資訊的過度刪除。
  2. 建立透明公開的網路監管機制: 讓公眾了解網路監管的原則、標準和流程,接受社會監督,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
  3. 鼓勵多元化和理性化的網路輿論: 營造一個包容、理性的網路輿論環境,讓不同觀點可以自由表達和理性討論,減少因輿論壓力導致的資訊自我審查。

三、關於網路時代的集體記憶建構:

  1. 創新網路歷史敘事方式: 探索更符合網路時代特點的歷史敘事方式,例如利用數據可視化、互動式地圖、虛擬現實等技術,讓網路歷史更加生動、直觀、易於理解。
  2. 鼓勵個人和群體記錄網路生活: 鼓勵個人寫作網路日記、博客,記錄自己的網路生活;鼓勵網路社群、平台整理和保存重要的討論、活動、事件記錄。
  3. 加強網路歷史教育和研究: 將網路歷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培養年輕一代的網路歷史意識;鼓勵學術界開展網路歷史研究,從不同角度解讀網路發展歷程。

總之,網路資訊的保存和網路歷史的建構是一個複雜而長期的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和每一位網民的共同努力。希望我們都能意識到網路資訊的價值和脆弱性,共同守護這份珍貴的歷史記憶,讓未來 generations 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




●目前台灣地區對於電子資料的保存現況?

以下是搜尋到的一些現況~

一、 現行做法:

  1.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法」與「電子檔案保存」依據「檔案法」規定,政府機關需系統性地保存電子文件,並建立電子檔案保存規範。檔案局也制定了「電子檔案保存作業規範」,指導各機關進行電子檔案的管理、保存和應用。
  2. 文化部:「文化資產保存法」與「數位文化資產」「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具歷史價值的數位物件(網站、影音資料等)納入保護範疇。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計畫,試圖整合散落在各地的數位文化資產。
  3. 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組織法」與「網路資源典藏」依法收集、整理和保存網路出版品,包含電子期刊、電子書、政府網站等。建置「臺灣網路典藏計畫」,保存具有研究價值的台灣網站。


二、與建議相符程度:

  1. 建立國家級網路檔案館:目前台灣缺乏一個專責機構,系統性地保存所有類型的網路資訊,現有機構的職責範圍較為局限。「國家文化記憶庫」雖試圖整合數位資源,但仍以文化相關內容為主,尚未涵蓋整個網路世界。
  2. 鼓勵民間力量參與:政府在鼓勵民間參與方面較為不足,缺乏相關政策和資源支持。民間自發性的網路資料保存計畫,如 PTT 備份、無名小站備份等,規模有限且缺乏長期支持。
  3. 推廣數據儲存新技術:政府在推廣新技術方面,多著重於學術研究和產業發展,較少應用於網路資料保存領域。數據儲存技術的更新換代速度快,政府需要投入更多資源,才能確保長期保存的可靠性。
  4. 加強版權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政府已意識到版權問題的重要性,但在網路資料保存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相關法規和執行機制。

三、 總結:

台灣政府在電子資料保存方面已有所行動,但仍存在法規不完善、機構協調不足、資源投入有限等問題。面對網路時代的資訊洪流,政府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參考國際經驗,制定更全面、更具前瞻性的網路資訊保存政策,並加強與民間的合作,共同守護台灣珍貴的網路記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大家好,先謝謝你點開這篇文章,我會整理出有興趣的議題,目的是為了寫給未來的我、我的孩子看的,希望可以讓他們從中知道父親思考方式,未來即使我不在了,也能對他們的未來能有些許的幫助。 寫一篇主題時,文章提供的想法,是目前我自己思考該議題的邏輯與想法,可能不會是最好的想法,但對於當下的我,是最好的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