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從現代製造業看全球化困境(14)

這就是全球化的真正樣貌,後進國拿礦藏、人力交換技術,先進國用技術得到廉價生產基地。在市場面,後進國拿到技術後提升競爭力,從而得到購買力,先進國技術提升後的產品可以賣後進國,也得到更廉價的低技術產品。雙贏。沒有這種概念,全球化就會活不下去,所以中國那種雙贏法,註定會破壞掉全球化基礎。

講很多廢話,要先說抱歉,筆者有先提到,這是給一般對技術不瞭解的人,慢慢去抓到,整個現代製造業錯綜複雜範圍又廣又深之用。

中國為何量體大,但無法取代?講不完,但可以簡化成兩點。

技術與市場屬低階,中國不可能超英趕美


第一,整體技術力不足。不要忘記中國的工業化,嚴格說是改革開放後才開始,大量技術來自於合作、抄襲,除了少數軍工有長期累積外,可以說所有輕工業到現代科技業,都沒有累積。(不能說有蓋工廠就叫做工業化)

第二,購買力不足,中國近年的高速發展,屬於透支未來式,欠缺終端市場,變成要用印鈔的方式維持經濟發展。

講到這一篇,第一項應該多數人都有點概念了,第二項怎麼回事?我們一步步來。

從最初的鋼鐵開始,中國是進口國還是出口國?進口,還是非常大量的進口。其他各種冶煉需要的元素,也幾乎都是大量進口。

中國不是有豐富礦藏嗎?國立編譯館年代的朋友應該會有這個疑問,這個疑問的答案是,整體來說的富礦不多,且已知的富礦挖了幾十年,表層早已枯竭,開採成本上升。筆者不是說沒有富礦,是指整體來講不多,再不然就是處於原礦冶煉的產業中間,一條龍的處理能力不夠。

不然為何要從澳洲大量進口鐵礦砂?


人力傾銷毀滅歐美基層,仍難填補中國的貧窮缺口


問題來了,如果是電子產品,用量最大的是銅、鎳、金等,鐵要拿去做什麼?拿來做基礎建設,蓋很多房子。

所謂的想要富、先修路,難道有錯?沒錯,概念非常好,但如果你沒有技術,開了一條路到礦區,除了挖礦石以外,利用率是很低的,而且汙染率超高,形同掠奪子孫未來。

大量買鐵礦砂不是證明中國經濟好,你又逢中必反?咒語拜託別狂念,一直買東西是好事嗎,先問問錢從哪裡來。

你是建商,蓋房子就是要賣民眾,沒人買就是賠錢。那民眾哪來的錢買現代高層建築,要知道現代高樓層鋼筋水泥建物,成本可是很高的。民眾要有錢,當然是有好的工作,這些工作具有價值,才能領很高的薪水。放在個人的邏輯是正確的,放大到國家就要修正一下。

我們要問的是,中國有什麼可以換外匯的主力產品,源自於自己的資源、加工技術?台灣人很熟悉的三角貿易,其實就說明了中國生產的物品,最終市場都在歐美,也就是中國想藉此過程累積財富,就是台灣、南韓走過的道路。

台灣加上南韓才7千萬人,即便我們加班生產到死,依舊填不滿歐美的需求,取代低階技術也有極限,不可能把歐美勞工的工作搶到光。但中國從改革開放,部分人先致富的方針開始,陸續投入了數億的勞動力,足以完全取代歐美日所有國家的低階勞動力。當然不是真的取代光,但過程也夠嗆了。


中國式雙贏:大賺全球化紅利再主張經濟內循環


問題在於,這個過程打掉了先進工業國的中低階購買力,以美國的狀況來說,大量失業的中低階人口買不起高階產品,低階市場又被中國廉價品徹底取代,這代表什麼?代表中國銷售的廉價商品,在低階市場上賺到的錢沒有取代效應,因為人家的勞工也很窮,窮人賣窮人不會變有錢,只有少數資本家獲利。

要維持窮人的生計,有體面的生活,工業先進國必須砸下很多社會福利,來維持低階級群眾生活。這些錢,多數從中產階級身上抽稅而來,越來越重的稅,工作機會從低階消失慢慢連中階的工作都開始被搶走,歐美的中產階級生活當然越來越差,購買力進一步下降。

這個過程十幾年,中國掌舵者知不知道這問題,當然知道,所以他們提振內需,藉由抄襲發展國內的高階產品,同時阻斷歐美國家高階商品進口,保護國內市場。

但是全球化的前提,不就是後進國要開放高階市場,不然先進國家的技術提升後,本地市場滿足後要賣到哪?這是一個螺旋向上的循環,不能斷的,斷掉就會變成螺旋向下,開始全球沉淪。

換句話說,中國為了自己,先打掉了工業先進國家的低階購買力,然後自己技術提升後,開始傾銷中低階的產品,將其他國家中產階級偏中下的購買力也打掉。而歐美國家的知識份子依照理論想像當中國有錢後,就有大量的中高階市場可以讓他們賺大錢,亦即用中高階產品的猛賺去補貼中低階的損失,中國則透過保護機制阻斷這個交換,開始摧毀工業國的中高階購買力。


跳級打怪做單極強權的夢,泡沫破滅驚覺還是窪地


很好,終端市場購買力下降,中國大部分還是加工出口欸,怎麼辦?

就,透過基礎建設,大量蓋房子,誘使大家愛用國貨,製造內需循環嘛。有沒覺得這說法很熟?因為這本就是基於中國可以脫離世界獨存,已經是超級強國的宣傳,要打造一個完全可以取代歐美的終端市場。

如果中國的技術有累積百年,這一切都是說得過去的,但中國的購買力盈餘還是來自於國際貿易交換,當歐美終端市場購買力下降,中國民眾的購買力必定也下降。

而強力打造基礎建設,基礎公共設施要回本得花很長的時間。鼓勵建商蓋房?大家已經知道無限蓋房的下場是什麼了。不借貸根本就無法持續進口,政府不資助就沒有辦法維持這套直銷運作。

若中國的技術夠強,可以開發國內諸多資源,那這個循環就可以打破,問題中國不是工業技術的先進國啊。

台積電會宣稱自己是全球最強的晶圓代工,會宣稱自己是全球最強的曝光機生產商,還是最強的矽礦提煉商?

看懂這句話,你會明白貫穿整個系列的涵義,中國的最大問題在於跨過界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