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0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黑箱日誌》你不願意認識的日本

一直告誡自己,千萬別亂叫日本為「鄉下」,這個國家有很多你不熟悉及難以想像的民族性,例如對男女平權等社會議題,日本人的保守及自發性維穩的程度,令人乍舌之餘,又會心生警惕。

「伊藤詩織」何許人也?

對稍為了解日本社會事件的朋友來說,不可能不知道誰是「伊藤詩織」 — — 2015年她被新聞界大前輩、已故總理安倍晉三的「御用記者」山口敬之性侵之後,企圖循法律途徑為自己討回公道,卻遇到不同層面的制肘:包括被警方施壓調查受阻,或者社會對性暴力議題的自發性噤聲,令她舉步維艱之餘,更受到來自各階層不同程度的指摘及攻擊。

2019年12月伊藤詩織控訴山口敬之強姦勝訴,於法院外手持寫有「勝訴」的標語(圖片:路透社)

負隅頑抗多年,2019年12月她終於透過民事訴訟獲得勝訴(雖然只獲得金錢上的賠償,山口現在仍然身居新聞界要職)。

從文字到影像的自白

早前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公映由伊藤自編自導的紀錄片《黑箱日誌(Black Box Diaries)》,收錄她從事發展開調查後的整個過程,無論對外與人溝通、自我表白、質疑,甚至是留給親人的遺言,全部透過影像呈現於大眾眼前。

伊藤詩織於2017年出版的自傳《Black Box》

2024年的紀錄片自傳《Black Box Diaries》

或者有人覺得,明明伊藤曾於2017出版文字自傳《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實告白(原名:Black Box)》,一般人可以透過文字了理前因後果,為何還要拍成紀錄片?身為局外人,尤其身處海外的我們,很難想像她的訴求如何「撼動」傳統威權/父權社會,所以今次透過影像紀錄的人物互動細節,可以看到表面是文明大國的日本,如何於「厭女」文化與責怪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s)思維盛行之下,從日常細節上向弱者抽刀。

英語比日語令她更自信?

打從調查一開始,伊藤就把所有過程拍攝下來,無論接電話、見律師、做調查、與「探員A」及酒店服務員的關鍵對話等等,都保留聲音與影像(主要是她本人)的片段。片中看到她流利地切換英語及日語對話的同時,卻發現語言會影響思維,她之所以甘願「得罪」整個日本社會去爭取屬於自己的公義,果然跟英語思維有關?(伊藤曾於紐約就讀大學)

早前香港國際電影節邀請伊藤詩織來港參加影後分享,她以流利英語與觀眾交流,現場反應熱烈(圖片:香港國際電影節FB)

無論是紀錄片的影像,或者早前來港出席影後分享,不難發現伊藤講英文的時候,語氣堅定直接、神態充滿自信,無論與朋友溝通,或者獨自面對鏡頭「受訪」的時候,皆能夠揮灑自如地表達自己所思所想,的確令人生出「此女不簡單」的印象;反而當她換講日語,語氣瞬間變得嬌柔婉轉,甚至莫名其妙生出我見猶憐的可愛感覺。

尤其當她與調查員A、酒店服務員、律師等相關人士交涉的時候,雖然說的是「母語」,卻配搭著日語特有的婉轉敬語文法及「溫柔」語氣,那種小心翼翼的模樣,完全不像要為自己討回公道;還有她對父母親人說出「遺言」的時候,弱氣程度更被日語的「溫婉感覺」放大!在雙語環境下伊藤流露出的不同面貌,只看文字描述是完全感受不到。

自拍紀錄片的缺點與意外

很多評論對《黑箱日誌》持肯定評價,多數讚賞伊藤本人挺身自白、挖開心扉的勇氣(當然這部份值得嘉許);可是作為紀錄片,它的敍事技巧似乎比一般紀錄片還要弱,尤其完全以拍攝者的角度出發,未能抓住能挖出更進一步的思考視角——明明只是為自己討回公道,社會輿論卻上升到政治陰謀、抹黑「別有用心」的層面,就算施暴的一方勢力強大(山口身為安倍好友,的確有右翼勢力撐腰),社會輿論對伊藤的口誅筆伐卻超乎外人想象。

《黑箱日誌》記錄了伊藤詩織為受到性侵討回公道的過程

最令人有深刻印象的,是質疑、批判她的聲音當中,其中不乏來自日本女性,私訊電郵中「我家教很嚴,所以能避開這種事」「身為女性我以你為恥」,又或者有女性示威者入鏡,對她大吼「當自己是偶像嗎?!」片中只有輯錄了這些批評及侮辱的聲音,然後附上她既無奈又受傷的表情,沒有就伊藤的「非傳統日本女性」「受性侵卻成為女性公敵」詭異現象作更深入的探討,甚為可惜。(當然這種討論對她來說太殘忍,只是就紀錄片而言,欠缺了平衡角度。)

不過因為「紀錄片自拍」,《黑箱日誌》呈現出一個意外角度——就算為伊藤強出頭的男性,都會不小心流露出男尊女卑社會下的「上位視角」!例如事件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調查員A,因為他透露調查背後的黑幕而被調職,此後亦有持續地暗中支持伊藤,但他曾經在談話期間以兩性關係作調笑,例如「如果你要我發聲,就跟我結婚吧」;挺身而出的酒店服務員,亦有對她說「你要慶幸那時候當值的是我」。理論上他們應該算是受害者的「夥伴」,言語間卻似乎對她作出「二次傷害」(伊藤聽罷調查員A的「結婚才發聲」的聲言後,只有翻白眼及沉默),矛盾觀感亦只能透過影像去呈現感受。

日本異端份子皆有紀錄片

《我.直擊真相(i-新聞記者ドキュメント-)》

同樣是日本新聞界的「異端份子」,以揭發森友學園事件揚名的望月衣塑子,也有屬於她的《我.直擊真相(i-新聞記者ドキュメント-)》,只是由他人(森達也)執導的紀錄片,亦刻意加強已存在的戲劇性衝突元素,有意無意地把望月塑造成挑戰體制的女英雄,彷如現實版的「大門未知子」(日劇《Doctor X》女主角);《黑箱日誌》由伊藤自行拍攝及剪輯,呈現模式較為單一,流水帳的舖排似乎以本人心情先行,也許在世人眼中她撼動了日本固有文化與體制,但伊藤還是把自己還原為一介普通人。

隨著近年對日本社會事件了解更多,縱使不減追星及旅遊的熱情,對日本文化的人和事總有保留,明白無論如何「日本都不會變成你的鄉下」,保持距離地繼續觀察及認識這個國家,認識「不願意認識」的陰暗面,才是令「喜愛日本」的人生更為圓滿的最佳辦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大福同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