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腦海浮現的不外就是勢利、做人做事有一定的權力、名利的「自私」目的。而邊沁、彌爾提倡的utilitarianism 被翻譯成「功利主義」,但它其實一點也不「功利」。 用我的話說,它是把所有人的快樂最大化的一種思維。
我們的教育其實是西化的,內容除了國語文,其他科目可以說很國際化了。所以,當北一的區桂老師疾呼「不讀廉恥,如何知恥」時,我想,就算讀過廉恥也不見得內化啊,因為在這個社會裡,讀書這件事,是很功利的………但也得說,不能因為讀了不見得內化就不讀。因為讀了等於是種下一顆種子,將來有機會發芽。
就有限的美國經驗,我想,美國的「廉恥」其實是「榮譽」,從他們的「愛國心」和「國慶日」裡感知的。這也反應在社會互動中,做得好就得到鼓勵—就算是走在路上,不認識的路人也會稱讚你的衣服真好看—正面的反饋也會讓人知道與人互動中值得獎勵的行為。當然,這和英語本身是個「直白/low context」的語言也有關。
而中文是個high context的語言,同時文化裡不太會口頭嘉奬,所以做得好不太會得到鼓勵,做得不好會被罵一頓。又在學校學習得好其實也不表示品格好,雖然有「品學兼優」這個詞。跟學習成績好的人,很容易落得比成績。我記得高中時被「成績好」的同學說,「字不就寫在課本上了,你不會看喔」約莫如此的話,口吻裡有種輕視。當然這次對話後,的確讓我看書更仔細了。只是不太喜歡和有一點階級地位的人在一起…時間快轉到工作中,曾經有個大老出現在行銷活動裡,對我來說就是對與會者同等尊重,但怎麼感覺這位大老真的以為自己是大老啊???感覺心累。然而…就是有人不亦樂乎,有大老,當然也會有奉承大老的人啊。
me,too是個全球現象,而中文的社會裡,還有更多的功利和派系(畢竟這是動物性,只能「相對論」)。很難撼動的制度,因為許多學習好的人也是以爬上大老的位置為「榮」。哎,看清得還不算太遲?我知道會有人說這是儒家的遺毒,但我認為這是明儒暗法的治理手法下,最後有了代罪羔羊的一種說詞。
功利主義,追求所有人快樂最大化,是很哲學的理想,希望對文明也有一定的影響。頭腦簡單但嘗試思考者的跳tone結論﹗
#i think, therefore, i am.
#頭腦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