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閱讀這回事(14):純粹也有分程度

你有豐富的閱讀經驗,就會發現每一個師傅都承襲著前人的智慧,好的師傅會讓你曉得師承,敬天尊道。壞的師傅會讓你相信,他是被神派來引導眾人的先知,唯有相信他能得永生。惡劣的師傅則刻意不說,讓你自我印證師傅就是神,不然怎麼會如此合道。下一篇要來談純粹度的問題。

純粹還有分純度?當然,凡事都有比例,只是我們成年人,越晚開始進入閱讀的世界,純度就越低。但也不是說這樣不好,只要是人就會受影響,管你左派右派還是威權民主,人生本就有各種外在因素,無時無刻不在塑造我們的世界觀。

所以前一篇說從娃娃抓起,概念就是越早開始閱讀,效果越好。不過筆者這系列指的是成年人,所以請不要拿前面開的書單給你家小學生看,會出事。

難容一點雜質的閱讀是如何煉成的?

筆者在前幾篇提到一連串找書的建議,可以看出是希望擷取百家之長,不限定於特定思想流派,才要到處看導讀書,多看議題介紹類。對我們成年人來說,這樣有許多好處,最直接的就是確認自己的純度。

舉個例子,假設你大學讀的都是左派的思想,畢業工作多年重新拾起書本,翻右派觀點的書,會發生什麼事?應該是厭惡至極,覺得從頭到尾都是屁話,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反過來右派的來看左派的也是一樣。

會發生這種狀況,即代表我們的現狀是不純粹的,既有的世界觀純度太高,容不下異見。而這通常不是好事,因為若我們從大學開始就一路攻讀上去,不管你是左右哪一派,「照道理說」是會把各家學派的觀點都看過一次,你必然會大量閱讀反對派的觀點。

因為再也沒有比站在你的對立面者,更能發掘你的缺點。而這正是21世紀後出現的困境,大學走向普及化,學生來源變廣,卻沒有因此兼容並蓄,反倒為了招生,讓畢業變得簡單。這其實對學生來說才是悲劇,基礎沒有打好,學歷匹配不上能力,文憑貶值速度極快。

筆者為何說這是困境,歐美已經有不少例子,為了讓程度不足的學生可以畢業,更為了讓教授信奉的價值推廣,不斷簡化各家思想的內容。好聽點是便於傳播,難聽點就是僵化,教出一大堆只知道復誦左右派教義的教徒,沒有應用能力。

從威權時代流傳至今,批鬥反對意見的獵巫社會

台灣的情況更糟,因為威權時代是反對有其他思想的,這遂讓國內在思想教育上非常薄弱。反映在網路上的表現,多的是大學以上學歷者,用信仰的方式對談,遇到任何反對意見,立刻出現純化現象,批鬥每一個反對者。

這裡其實很矛盾,閱讀是為了塑造一個完整的世界觀、自我的價值體系。理論上越早閱讀,體系的完整度越高,而台灣人普遍閱讀量不足,喜好先找到對錯再看(為了考試讀書),變成凡事都要求有個標準答案再說。這變成如果某本書不合主流價值,與自己相信的概念有衝突,常常用全否定的方式對待這本書。可是,如果我們已經有完整的體系,遇到不同意見,本就能快速分門別類,確認並擷取其精華(閱讀進展到這種程度,抱持開放的心胸閱讀,就不一定有效益)。

所以,分辨純粹度的方法,除了上一篇的將過錯推給他人之外,比較好的方式,是看這個人如何面對自己不喜歡的意見。

簡單說,理論要用理論去反駁,理論需要實務驗證,實務要以實務去推翻,實務要有理論支持。

整段話的意思是,當我們提出一個既有理論,說明社會需要做出某一些改革時,你若要反對,必須要用同等層級的理論加以反駁,而不是說「我覺得」。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理論,人類透過實務運作數百年,既有的理論都找得到能夠匹配的正反案例。

無法正確解讀議題,多數討論淪為心得發表

但理論合不合時宜,現狀的施行有沒有問題,這得要實務去驗證,若驗證結果明確,理論該修正就修正。倘若沒有對應的理論,或是你覺得我們提的實務結果不對,那就得提出另外的實務去推翻,不能用另一套理論取代。而最後,實務驗證的結果,跟理論能對得上,才能說這個實務運作的背後是有某個理論支持。

網路上常見的狀況是,一個人提出理論A,另一個人通常是用「我看到的狀況不是這樣」去反驗證,但這個看到的狀況,往往無法匹配理論A。例如,提出讓高速公路整體更順暢的模擬模型,但跟你的想法有衝突,故而反對,理由:「我天天開台北到基隆高速公路多年的經驗」。

不是說要實務驗證?對,但人家提的是高速公路整體,或許你台北基隆通勤的經驗不合,或許其他路段很合,所以整體而言沒錯啊。也就是最常遇到的是理論架構跟驗證的實務不對等。

正常來說,一般人是可以發現這種反駁法有問題,但一個已經不純粹的人,會覺得自己很對,完全沒錯。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實務對實務的驗證反對不匹配,人家裝甲兵退伍的談戰車反登陸,你一個步兵出身的堅持自己看到的戰車不是這樣,裝甲兵不懂步兵的苦。兩邊的驗證跟反對,本質上就是不匹配的,怎麼談都是各說各話。

如何避免無意義的吵架?正確識別議題靠「廣讀」

為何要大量閱讀,就是自己的知識儲備量夠大,像上面兩個簡單例子,交通上或許你會發現,這個理論是把每台車當作固定粒子去跑模擬,所以理論上的反對,或許要設定每個粒子的不確定性,要用自己開車經驗去反駁,就可以說「這模型把每台車都當固定不變,但我開車多年的經驗是,半數的行車都會變化」。

裝甲兵跟步兵在吵反登陸,在你有整套軍事知識的襯托下,會發現其實雙方談的不是共匪的戰車猛不猛,而是解放軍戰車可以上岸,這是否代表整體戰況有變,還是匪軍用了特殊方法硬送了幾台。層次應當放在戰術或是作戰戰略,不是吵戰車會不會被打爆。

也就是,能夠快速看懂人家的文章,層次在哪,議題的深度如何,討論的對象,預設的讀者在哪?如果看得懂,這就表示你閱讀純粹性很高。

大部分吵架文之所以不純粹,說難聽一點,多半是閱讀量太少,但又自認經驗很豐富,常見於萬年戰文,交通、教育、環境、健康、政治……

堅持己見不容質疑,對立極化由「純粹」而生

我們真的去分析,會發現九成以上的吵架,都不是針對主題,比較像是自己紮個稻草人打。

然後強迫大家去看稻草人,宣稱作者的主題就是它,或是乾脆宣布主題不重要,自己辛苦紮的草人才是重點。

這樣有意義?練習吵架有,但想要提升自己,這種不純粹的出發點,你很難從中讀出什麼。

因為,這偏向宣傳,想要推廣自己相信的價值觀,而不是認真的討論解決問題。

試想一下,你真的想解決問題,方案會是消滅一半以上的人口?這根本是廢話,人類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類自己製造的啊。

這根本就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只是改版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