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明天!去年和《故事 Story Studio》合作的書籍《表裏京阪》,終於將在明天(6/7)上市了~
身為本書其中一篇文章的作者,當然要宣傳一下。
📕 表裏京阪:走讀日本!千年古都的文化索隱(購書連結)
這本書的起源,是《故事》網站上去年推出的專題(我當時並沒有參與這個專題)。或許因為專題迴響熱烈,所以決定和《天下文化》合作,增加一些內容後出版成書。我就是在這個因緣際會下接到《故事》方的聯繫,邀請我撰寫〈交通篇〉的新章節。
🔗 去年《故事》網站上的〈表裏京阪:關西歷史散策〉專題連結
實不相瞞,我原本知道的資訊大概只有這樣。
我是《故事》的付費訂閱會員(現在也還是),所以當《故事》一推出〈表裏京阪〉專題時,我就有看過專題內容。但更細節的事情(還有哪些合著的作者,其他作者負責哪些內容),我並不知道。甚至,我去年 9 月交稿之後,幾乎可說是音訊全無(我沒有主動提問),以為出書一事早已石沉大海(所以不敢過問,畢竟我已經交稿、稿費也已經拿到了)。直到上個月,因為校稿的關係接獲來信,看到全書初稿,才終於相信真的要出書了。
我也是在這個時間點,才知道全書樣貌(有哪些作者,以及大家分別寫了什麼樣的主題和內容)。《故事》不愧是歷史科普網站,這本書講述「比較早期的」歷史(不是近現代的部分),內容和考據程度真的是,像我這種並非正規歷史學徒出身的人,真的寫不出來。最後面作者群的自介一字排開,陣仗更是驚人(認真嚇死)。
也因為在校稿時看完同書作者的其他文章,因此發現略為尷尬的事情⋯⋯
多數作者(我是少數)都是將相似的主題【京都】和〖大阪〗各寫一篇,呈現出原本《故事》專題「京阪對決」的形式,但我是把【京都】和〖大阪〗整合在同一篇裡。理由無他,因為我寫的是現代化後的交通,不管是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其實京阪神的大眾運輸系統是環環相扣的。
雖然現在事後回想,倒也不是不能拆成兩篇(大家看完之後就會知道,我的文章是【京都】〖大阪〗【京都】〖大阪〗交錯寫的),但讀者可能會覺得「欸奇怪,怎麼前一篇文章講過類似的事情,下一篇又出現一次」,應該會覺得有點膩。
類似的問題也會發生在,因為事前是真的不知道其他作者要寫哪些內容,所以可能A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某件事,然後B作者也提到了同一件事情當作案例(就不列出是哪幾件事情了,大家看過書應該就會發現)。如何統一書中「在台灣還沒有統一譯名」的用字,應該也是一大工程。
另一個微飲恨的點,其實是我的書稿是在去年 9 月就完成,這中間我其實還有回大阪一次,有點後悔當時沒有繞到傳說中的「梅北(うめきた)車站」看一下,也就是JR大阪車站的地下月台。但總的來說,整個過程還是一次有趣的經驗。校稿過程中,還獲得了文字「實在過於口語」的評價,從新聞編譯的角度來說,這句應該是褒義,但寫書可能不是(苦笑)。
最後還是要再推一次購書連結(找我並沒有折扣碼,我也不會因為書籍的銷量而獲得版稅)
📕 表裏京阪:走讀日本!千年古都的文化索隱(購書連結)
前 言
第一部 京阪相對論
第二部 京阪擂台
📌 人物篇
📌 事件篇
📌 景點篇
📌 飲食篇
📌 交通篇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