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3|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Better than nothing 的生活哲學

  回想起在將近10年前,畢業後就拿著一本打工度假聖經飛澳洲的我。一到澳洲,生活很不順,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錢一直燒,跟我出發前想像的澳洲不一樣,以為自己可以很順利地生活,像是賺大錢這類的思維。但起初沒有那麼順,還不敢回台灣,怕被笑之類的。

  不過到後來,算是三個月後,開始會想著,生活無論再怎樣差,有得到一些些收入,都是better than nothing(比起"什麼都沒有"好很多了)。可能那時候失望太多,所以也因此調整自己的心態。

  我原本是固定簽約三個月的租屋,在飲茶餐廳當服務生,時數不多,甚至是負的淨收入,我就會對自己說:「at least better than nothing.」也覺得當時自己的心理素質真的很強大。不過租金和找不到更多工時真的還是有些焦慮,當時不忘繼續跟許多背包客交流,我會去教堂上志工提供的英文課,透過交流也才得知有些市區的青年旅館可以打掃換宿,即使沒有打掃換宿的機會,也是日租付錢,比起簽約三個月更彈性些,而且在城市居住,走路到工作的地方都方便很多,減少交通的支出。

  轉到日租的背包客棧,財務上因此而彈性,也敢跟青年旅館的老闆洽談,常住是否有折扣,後來也得到打掃換宿的機會,我的支出降低許多,接著上網找工作,有工作就問,不然就是一家家的店家去問有無工作,後來我親自拜訪一間國樂教室,因此還去餐廳演奏國樂給nab銀行的尾牙,也獲得去學校教書法的機會,雖然都沒有多少小時,但我當時超興奮可以獲得這些機會。後來在澳洲也越來越順,建立起人脈,也比較不會沒工作,即使沒工作也不怕,因為已經存好一筆錢了,而且還有一群會互相幫忙的友人們。

  想起過去那個將Better than nothing總是放在心裡和嘴邊的我,有些難以想像,在當時我很感恩地認為只要比沒有多一些,這樣的生活就該慶幸了,然後嘗試各種我沒試過的工作,這感覺就想去每一個我沒去過的地方旅行一樣,對我來說都是體驗,進而地繼續讓生活更加地好。

  十年後的我,光是想著要離開不喜歡的工作型態,都可以考慮個三到五年,還不敢做決定,怕自己無法好好地繼續生存,很多想做的工作也不敢去嘗試,怕收入養不起自己,怕這個工作社會觀感不好,好多種「怕」,就變得很難踏出任何一步。

  但我真的想再嘗試一些事情,這次的標案掉了,帶給我一些希望,好像給我一個理由可以再一次夢想,現在剛好也有一些存款,公寓也比較穩定地租出去了,或許是一個契機使我有勇氣再嘗試些什麼。對於這次的失業,我有點期待,可能也像當時要前往澳洲打工度假一樣的美好想像,失業也可能不如我想像中美好。

  我想就再次拾起「better than nothing」去面對即將失業的生活吧! 勇於嘗試,然後一點一滴地建立起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在桃園長大的一位女性,阿公阿嬤家都在嘉義,那是小時候寒暑假會回去的地方,從小就喜歡在南部的自由,沒有太多都市的束縛,30歲後遷居到嘉義的心歷路程和紀錄。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