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3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自我與界線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喜歡的人做身體接觸。對,當然是身體自主權,但,所有需身體接觸的活動,牽手、握手、示範引導,孩子學習的是憑好惡決定,還是環境覺察、人我覺察,那一種更能保護自己?

    處理畢旅分房是令老師最討厭的事,老師介入是不尊重學生;小孩自由選擇,最後便是「聖(剩)嬰效應」。家長說:老師我孩子為什麼要跟他不喜歡的人同房,你是不是針對他?我們自己加錢升等房間自己住不行嗎?當然不行,其實你可以考慮不參加,自己帶出去玩。

    有些家長過於寵愛孩子,舉著「尊重」、「適性」、「快樂童年」的標語,不斷強調你好棒,總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尊重成了放縱,率性/適性其實是任性,一走入校園便各種衝突不斷,親子都總覺得別人在針對、在霸凌他,家長動不動就要為孩子出頭,以保護為名,肆意攻擊他人。

    有時候,家長又會會過度關心、干涉孩子的生活,形成窒息式的「愛」,讓孩子喘不過氣來,等受不了,有能力時,輕則頂嘴、逃避,重則自傷傷人。不管如何,孩子彷彿受咀咒般,走向荊棘。

    親師生都應有更深層的覺察,學習判斷自己的真實感受,珍愛自我,建立自尊與自重。也要有人我覺察、環境覺察,能感受、發現他人的善意或惡意,環境的安全或危險,處境的愉悅或困頓,從點滴中學習與成長。

    防人之心不可無,不代表無時無刻都先假設別人和環境的惡意,隨時要考驗他人、攻擊「侵犯者」,將自己的界線不斷放大,弄得人嫌狗棄,再來說自己被關係霸凌。我都很實在跟學生、家長說:到了高年級,老師不可能強迫別人喜歡你,你也不強迫自己喜歡每個人。但是,尊重是必須的,每個人的基本權益是平等的,如何在和人相處時,「和人相處/合作愉快」(不是討好別人)是自己得努力的功課。

    怎麼帶孩子有意識的覺察人我間安全距離、親密距離;多觀察、思考環境和人我關係的變化;試著理解他人的感受與邊界;慢慢找出我好,你也好的界線,是未來兩年努力的方向。

    問問自己和孩子:「我」有多大?反思曾經讓我覺得「不舒服」的事件,練習快速判斷與合理反應。事實判斷/環境覺察是挑釁?關心?責任?或者其他企圖?一堂很重要的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