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閱讀時間 ‧ 約 68 分鐘

快思慢想(英文版)

Thinking, Fast and Slow

Daniel Kahneman  2012  Penguin Group UK

分類:論說--理論

★★★★★★★★★★

 

重要字句: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一個行為經濟學的描述性理論。解釋人們在風險下做決策,會因為參考點的不同,面對風險會有不同的(違反理性的)態度。

 

Fast thinking included the expert and the heuristic intuitive thought, the entirely automatic mental activities of perception and memory.

 

Slow thinking:A deliberate, effortful, orderly mental work, retrieved from memory the cognitive program.

 

智商運算能力(algorithmic mild)不等於理性(rationality:more alert, more intellectually active, less willing to satisfied with superficially attractive answers, more skeptical about intuitions)

 

系統一對於做決策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像中還大。

 

系統一會持續不斷地生成建議提供給系統二,包括印象、直覺、意圖、感覺。如果系統二合理化這些建議就會變成信念而化為行動。一般的狀況系統二會不經修改地接受系統一的建議。

 

System 1 is generally very good at what it does, however, it has biases in specified circumstances (like logic and statistics).

 

ego depletion:控制認知、情緒、生理活動都需要心智能量,當你強迫自己做某個需要系統二的工作之後,面對下一個任務會失去動機(就算你能夠做到),和cognitive busyness不同。

 

風險規避risk averse:偏好一個確定的結果而拒絕期望值相同或較高的賭局。

 

風險尋求risk seeking:拒絕確定的結果而選擇期望值較低或相同的賭局。

 

面對風險決策時為何無法理性(保持偏好的一致性):框架(得失)、沒有並列綜合比較所有決策的結果、用心理上的後果評估(非線性的決策權重)、

 

摘要:

 

系統一(fast thinking):

如辨認表情背後的情緒;辨識聲音的主人;理解簡單的文句;下棋的技巧(skilled response and intuition);在交通順暢時開車

無意識(automatically and involuntary, no sense of voluntary control)(你不知道他從何而來和在腦中如何運作)

快速啟動。

無法被關閉,就像視錯覺,就算你辨識出錯覺的模式且在腦中建立規則,還是無法阻止系統一的看法(還是會看到兩條線不一樣長)。

天生演化而來的技能。


能同時處理多個任務。

continuously monitor what is going on outside and inside the mind, and generate assessment of various aspects of the situation without specific intention.

Associatively coherent:快速、不自覺且自發性地將事物連結,誘發記憶、情緒和生理反應,關聯成一個連貫的故事。

把事物整理成「模式」(Intuition is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than recognition.) represent categories as norms and prototypical exemplars.

不擅長懷疑,會壓抑不確定性ambiguity,不會感覺自身能力的不足而會想辦法快速產生答案(如回答替代問題)。

 

System 1 is indeed the origin of much that we do wrong, but it is also the origin of most of what we do right, which is most of what we do.

 

系統二(slow thinking):

如計算17 X 24,開車停入狹窄的停車位

follow rules, compare objects on several attributes, make deliberate choices between options

use effort to adoption of "task sets", it can program memory to obey an instruction that overrides habitual responses. ex. count all letter f in this page

control thought and actions "suggested" by System 1

receive and generate question, then direct attention and search memory to find the answer

需要集中注意力(require attention),但專注力是有限的(intense focusing on a task make people effectively blind, even to stimuli that normally attract attention),而且控制注意力不單純和智商有關:實驗基礎是當心智運作努力時瞳孔會擴大,當得出答案或放棄時瞳孔立刻就會收縮。

Law of least effort:系統二是懶惰的(in a comfortable low-effort mode)、動機不足的,人會選擇消耗心智力最少的方式達成目標。人不喜歡頻繁地在工作中切換和時間壓力,因為這兩種狀況都更耗費心智。例如球棒問題(一顆球和一根球棒1.1元、球棒比球貴1元問球多少錢),大多數人會過度相信自己的直覺回答1元而不肯花一點力氣計算。

當事件違反系統一建立的模型就會啟動系統二(surprise activates and orients your attention)

需要自制力,當認知忙碌時自制力會下降(self-control requires attention and effort)

消耗能量(血糖),有認知負擔,會有ego depletion。

 

The attentive System 2 is who we think we are.

 

系統一二間的交互作用:

系統一在無意識下接收到的信息會影響系統二(Effortlessly originating impressions and feelings in System 1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explicit beliefs and deliberated choice of System 2.)(System 1 can respond to impressions of events of which System 2 is unaware.)

System 1 generated impressions, feelings, inclinations傾向; when endorsed by System 2 these become beliefs, attitudes and intentions.


System 1 constructed a story and System 2 believed it. It happens to all of us.


Associatively coherent:

An idea can evoke many ideas at once, which in turn activates others. But only a few ideas will register in consciousness; most of the work of associative thinking is silent.

 

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來自系統一。例如完成SO_P,當你最近看到eat或相關的概念你會寫soup,而當你看到的是wash你會寫soap。你沒有覺察到的事物也可以啟動(priming)你的動作或情緒。例如意念運動效應(ideomotor effect),聽到和衰老相關的概念或單字,你的動作會不自覺變慢;反之亦然(動作變慢後會聯想到有關老年的概念),此為reciprocal priming effect。雖然促發效應很堅固,但不代表我們會任由環境中的促發事物擺布。儘管與我們認知的主觀經驗不同,但我們不能否認促發效應的存在,主觀經驗是系統二告訴我們自己的故事。

 

The world makes much less sense than you think. The coherence comes mostly from the way your mind works.

 

Cognitive ease

Strained(rather than easy) indicated that a problem or threat exists, which will require increased mobilization of System 2, which is determined by System 1. When we feel strained, we are vigilant(警惕) and suspicious, invest more effort, feel less comfortable, and make fewer error, but we also are less intuitive and less creative.

the various ways of inducing cognitive ease or strain are interchangeable. You may not know precisely what it is.

 

由上圖可知,如果做決策奠基於認知放鬆度,就會產生可預測的幻覺。只要能讓腦中的「關聯機器」順利運作的事物都會造成信念的偏誤。例如Illusions of remembering (The experience of familiarity has a simple but powerful quality of "pastness" that seems to indicate that it is a direct reflection of prior experience) 、Illusions of truth(熟悉的意見或事物就覺得是事實)、Mere exposure effect(familiarity breeds liking)。

 

運用認知放鬆度來寫出具說服力的信息:原則就是減少認知緊張,增加易讀性(部分重點字句重複、字體清楚、對比鮮明、押韻、選擇簡單好發音的名字)。但重點還是在內容必須是事實,認知放鬆度的概念只是在強調引導我們日常生活運作的很多印象來自系統一,而且我們通常不清楚來源為何。

 

另外認知放鬆度和情緒的連結是有演化基礎的,是為了分辨環境是否安全適於生存。所以好的心情能幫助人更善用他的直覺和創造性,但也較不警惕而容易犯下邏輯上的錯誤。

 

Good mood, intuition, creativity, gullibility, and increased reliance on System 1 form a cluster.

 

Assessing normality

系統一的主要功能是幫你的日常生活建立何為「正常」的模型。模型是根據同時發生的環境、事件、行為、結果之間的規則性建立。這些連結的想法可以呈現你生活的架構,以及決定你如何解釋現在和預測未來。

 

System 1 distinguishes surprising from the normal. Surprise is the most sensitive indication of how we understand our world and what we expect from it. A single incident may make a recurrence less surprising. Very little repetition is needed for a new experience to feel normal.

 

We have "norms" that provide the background for the immediate detection of anomalies.  Studies of brain responses have shown that violations of normality are detected with astonishing speed and subtlely. We are able to communicate because of ou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nd our use of words are largely shared.

 

Seeing causes and intentions

System 1負責自動找出可以理解一個故事的因果連結關係,而系統二會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並接受。所有的新聞頭條都在滿足我們對連貫性(coherence)的需求:每個重大事件的後果都要有可以解釋的成因。我們從剛出生、還無法理解事物時就準備好對周遭事物形成因果關係的印象。在需要數據統計理解的狀況誤用因果性思考是本書一再出現強調的主題。

 

We see causality just as directly as we see color.

 

Jumping to conclusions

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 (WYSIATI)

 

面對不確定性,系統一會根據經驗(recent events and current context有最多的權重)分析下注答案。有意識的懷疑不是系統一的特性,所以他不會追蹤那些被排除的其他替代方案。It neglects ambiguity and suppresses doubt.

 

要理解一個陳述必須從試圖相信它開始(系統一的作用),我們要先知道如果概念是真的代表什麼,才能決定要不要「拒絕相信」它(系統二)。就算是一個荒唐的陳述,系統一也會自動架構出最可能的解釋。所以當系統二被其他任務占據,或是疲倦而精力耗盡時,我們就比較難去懷疑或拒絕相信錯誤的陳述。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不同於科學方法是用反駁來測試假說,系統二會尋找符合該信念的證據(positive test strategy)。系統一則是不加批判地接受建議並且放大極端案例的可能性。

 

光環效應halo effect:對他人的認知會根據第一印象,接著根據喜好全盤接受這個人的一切,所有特質都變成好的,缺乏證據的面向會用情緒反應去填補。

 

System 1 presents only activated ideas.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retrieved(even unconsciously) from memory might as well not exist. 系統一重視的是它創造出來的故事連貫性(coherence),故事(或印象、直覺)相關資料的數量和質量都不重要。就算運用System 2系統性和謹慎思考所做的決定,也免不了系統一的影響,因為系統一的輸入從不間斷,而且系統二通常懶惰地贊同直覺的信念。人們對一個陳述的信心來自於建構的故事和可得的資訊是否有連貫性。對好的故事來說,重要的是資訊的一致性、而非完整性。

 

WYSIATI facilitates the achievement of coherence and of the cognitive ease that causes us to accept a statement as true. It explains why we can think fast. But WYSIATI can also explain a list of biases of judgment and choice, including overconfidence (the confidence in their beliefs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story about what they see), framing effect (different ways of presenting the same information evoke different emotion), base-rate neglect.

 

Basic assessment

是指系統一不斷地監測和評估各種狀況,這在直覺判斷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是思考捷徑(heuristic)和系統性錯誤(biases)的核心觀念:我們利用這些基本的評估來取代(substitution)更困難的問題。系統一的兩個特徵可以幫助substitution,一個是跨面向的價值轉換translate value across dimensions;一個是mental shotgun。

 

系統一因為生物的生存演化,必須持續對問題做出評估。好的心情和認知放鬆等同於安全和熟悉感。This assessments include computation of similarity and representativeness, attributions of causality, evaluations of the availability of associations and exemplars. 系統一會用原型prototype和typical exemplars代表事物的類別,所以處理平均比總和來得好,因此在系統一做決策時會忽略類別的大小、類別包含案例的數目、時間的長短等等與總和相關的參數。

 

Intensity matching:系統一能跨越不同維度,把強度大小的規模尺度做匹配,例如把犯罪的嚴重度用顏色的深淺來表達。

 

mental shotgun:系統一不需要刻意啟動就能同時持續做多種運算,例如眼睛張開我們就能評估三度空間中的位置、識別視野中的物體、辨別聲音的來源遠近等等。系統一的運算遠超過我們想要或需要的,所以稱為散彈槍。當我們回答一個問題時忍不住會誘發其他的問題,對進行主要任務是多於而且甚至有害的,你的解答會受到不相干的問題評估的答案干擾。

 

Substituting questions

我們的心智隨時對各種所見所想的東西產生直覺的感覺和意見,所以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不論對問題了不了解,通常腦中會根據不知從何解釋的證據馬上顯現出答案。如果對一個問題沒辦法快速獲得滿意的解答,系統一會找一個比較簡單的相關問題來回答,這是mental shotgun的結果。Intensity matching則用來尋找替代問題的答案。系統二通常會懶惰地贊同系統一的捷思答案,所以你根本沒有意識到原本問題的困難。

 

The target question(如你最近的人生有多幸福) is the assessment you intend to produce. The heuristic question(用我現在的心情如何去取代) is the simpler question that you answer instead.

 

情意捷徑Affect heuristic:People let their likes and dislikes determine their beliefs about the world and drive their beliefs about their benefits and their risks. (an example of substitution)

 

直覺(人類)VS公式(演算法)

低效度環境:不確定性和不可預測性高。專家的直覺準確率並不優於簡單(只包含幾項重要因素,而且分配給每項因素相等權種,以排除取樣意外的影響)的演算法,例如預測婚姻穩定度的公式是做愛次數減去爭執次數,以及預測新生兒存活率的Apgar score。專家會考慮得過分複雜而降低效度,而且人在面對複雜資訊做決策時總是無可救藥地不一致(可能是系統一受到決策當時的環境priming),加上系統一會在你還不知情的狀況下快速產生替代問題的解答或決策。

 

About expert, they know they are skilled, but they don't necessarily know the boundaries of their skill.

 

可以訓練技能skill的環境:規則而可預測的,而且可以透過長期的訓練去學習它的規律,能及時收到精確的回饋,例如西洋棋、運動員、救火員。Recognition-primed decision需要用到系統一和系統二,系統一先從辨認環境線索(highly valid, strong and predictive clues)和提取相關記憶建立計畫藍圖,再由系統二評估可行性。這種狀況下我們就能相信專家的直覺。另外專家的專業expertise技能是很多技巧的組合,有些技巧的學習比較容易,有些技巧則無法在學習中得到立即有效的回饋,不了解自己專業技能的局限會造成專家的過度自信。

 

Intuition is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than recognition.

 

預測的觀點

內部觀點:計畫謬誤(從自身經驗和狀況下預測,接近最佳狀況而非一般現實狀況)。沉沒成本謬誤。

外部觀點:我們通常不會考慮相同情形下的統計資料(例如參考看看類似計畫的完成時間),就算得到這些資訊也不影響我們用本身經驗(內部觀點)做決策。要克服計畫謬誤就必須運用外部觀點reference class forecasting,找出適當的參考點做基本預測後再做調整。

 

展望理論

期望值理論假設人是理性的經濟人,對風險的態度是中立的,決策時會採納其望值較高的選項。效用理論追求的是效用utility(感受和快樂,而非金錢本身)最大化,比較的是兩個財富水平的效用,而效用本身有邊際效應。然而這兩個理論沒有考慮到人的系統一(厭惡確定的損失而甘願冒風險;對機率的不敏感),以及參考點(得失)對效用變化的影響。

 

展望理論將結果定義為獲得和損失gain and loss,而非財富水平的多少。其中心思想來自於系統一的特色,人們一般不用整體財富的狀況來思考小賭局的結果,而是用贏或輸來評估:

  • 評估是根據參考點reference point or adaptation level,如財富的現況或是你的預期,結果和參考點的差距就是得(贏)與失(輸)。
  • 在得失的兩端都有邊際效應(參考點的絕對值越大,對變化的敏感度越低)。
  • 損失規避:同樣數量的金錢,來自系統一的情緒反應導致損失對心裡的影響大於獲得,比例大概是二比一。沒有達到目標有時也視為一種損失,例如高爾夫球員面對同樣的一竿,避免柏忌(損失)會打得比拿到博蒂還努力。損失規避也造成談判(一方的獲得另一方視為損失)以及政策改革(受到損失者的反抗動機比較強烈)的困難。

 


展望理論的盲點在於沒辦法處理後悔或對期待的失望感,以及後悔(沒有選擇的選項使對結果的感覺產生變化)。


He suffered from extreme loss aversion, which makes him turn down very favorable opportunities.

 

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在無異曲線(或等優曲線)圖中,同一條線的效用(薪水和假期)理論上是相同的,但它只顯示現況而沒有考慮過去的狀況所造成的影響。根據展望理論,失去現有的(A→B用薪水換取假期)感受會大於獲得,損失規避的作用下人們會傾向保持現有的狀態(認為現有的比較好)。遇到不常作為商業交易的財貨,或是那一樣物品的「使用價值」比較重要時,稟賦效應(系統一的情緒反應)會更明顯。想要消除稟賦效應必須讓自己像老練的交易者一般思考,改變你的參考點,把財貨當成帶有未來交易價值的東西,以及思考「和其他可以擁有的比較,我有多想要這個東西」。

 

四象限理論

評估複雜事物時,我們會給予它的特性不同的權重;相同的,評估不確定性(賭局)我們也會根據結果發生的可能性給予不同的權重,這兩者都是系統一的作用。

 

certainty effect:結果從95→100%時,我們會給"幾乎"確定的結果較低的權重。Almost certain outcomes are underweighted.

possibility effect:結果從0→5%,發生的可能性還是很低,但我們給予過高的權重。Improbable outcomes are overweighted.

 

We are willing to pay a lot for certainty.

 

在展望理論中,decision weight不等同於probabilities。possibility effect和certainty effect綜合的結果就是我們對中間的概率缺乏足夠的敏感度。


 

左上,在有高機率獲得的情況風險趨避,因為certainty effect,人們會因為對失望恐懼而接受低於期望值的確定值。

左下,在有低機率獲得的情況風險追逐,因為possibility effect。例如買彩券。

右下,在有低機率損失的情況風險趨避,為了消除對巨大損失的憂慮。例如買保險,或是大企業為了敗訴機率很小的訴訟付出高額和解金。

右上,在有高機率損失的情況風險追逐,希望能預防損失。

 

兩大影響因素

sensitivity下降的影響:損失900塊對心裡的衝擊超過損失1000塊的九成,所以在損失時會風險追逐,獲得時會風險趨避。

decision weight:對機率不敏感(把高機率看得比較低)

 

左上,絕對的獲得(雖然比較少)更具吸引力,而且把不是百分之百的高機率看的比較低,所以風險趨避。

左下,possibility effect的影響(把低機率事件看得太大)大於sensitivity下降(獲得時會風險趨避)的影響,所以風險追逐。

右下,possibility effect的影響(把低機率事件看得太大)大於sensitivity下降(損失時會風險趨避)的影響,所以風險趨避。

右上,把確定的損失(雖然比較少)看得更嚴重,把高機率看得比較低,所以風險追逐。很多人類的不幸來自這個象限,因為心裡不能接受,把原本可控的失敗變成大災難。

 

Rare event

Overestimate the probabilities of unlikely events and overweight unlikely events in their decisions. (the mechanisms: focused attention by vivid outcomes and salience, confirmation bias, cognitive ease)

 

Denominator neglect (每年有1000個美國人死於該疾病和每年有0.00036%的美國人死於該疾病的感受差異)

 

choice from experience和choice from description (possibility effect)相比反而是會underestimate rare event,可能因為rare event除非很特別否則很少在決策中進入系統一的評估。

 

(投資的)風險策略

情緒紀律:不要太頻繁關心小賭局的損失,以免過分損失規避和窄框思考。

 

心理帳戶:把金錢當作個人成就的「分數」,損失被定義成失敗,因此獲利了結或擁抱套牢股,而沒有考慮股票未來的價值。

 

後悔:當你做另一個選擇或另外一件事很容易想像的時候,後悔的強度最大。我們會以正常狀況為基準來「後悔」而評估偏離預設選向的行為,所以恐懼後悔會導致保守和風險趨避,不息代價去消除風險,其實是自私地為了自己的情緒。當事情變糟時,你能明確記得在決策前考慮過後悔的可能性,就能感覺少一點後悔,或是減少後見之明的偏誤也有幫助。

 

Preference reversal

當個別評估和聯合評估(會用到系統二)時產生偏好不一致,例如賭注A(11/36 win 140. 25/36 lose 15)和賭注B(35/36 win 30), 1/36 lose 10),若個別看兩個選項我們會偏好A,合在一起看才會去比較它的風險,然而生活中的經驗很少有提供比較的場景。評估個別選項時可能會受到文字描述的影響,聯合評估則會顯現出原本沒注意到的表徵或特質。

 

框架frames

理性的人的信念和偏好是根據現實的,不會被描述的文字影響。但文句的"意義"在於當你理解它時存取了哪部分相關記憶,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場比賽「A隊贏了」和「B隊輸了」,或「手術成功率九成」和「死亡率一成」,雖然是同一件事,但我們聽到時的想法卻不一樣。受到框架影響和情緒的刺激有關。將問題用「得到」或「失去」做框架就會改變我們對風險的態度。

 

Let's reframe the problem by changing the reference point. Imagine we did not own it; how much would we think it is worth?

 

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

峰終定律:對整體過程的回顧性評估是根據(快樂或痛苦)最極端的時刻以及最後結束時的感受。

忽略持續期間:對過程時間的長短不敏感,持續的時間不會影響你對整體過程的評估。

 

經驗自我experiencing self(Does it hurt now?)是當下每一刻的感受,而記憶自我remembering self (How was it, on the whole)(回顧性評估)會忽略時間長短以及給與極端值和最後時刻的感受最高的權重,因此兩者會有差距,而我們在思考人生時只能感受到記憶自我,做決策時也是記憶自我主導。一個美好經驗的糟糕結尾並沒有破壞這個體驗(在體驗的時刻幾乎都是好的),而是破壞這個經驗的記憶,但我們混淆了這兩者而認為過去的「經驗」是可以被破壞的。我們的偏好和決策由記憶來形塑,但記憶可以是錯的。這對理性模型中人是偏好一致而且行為會使偏好或利益最大化是一大挑戰。

 

記憶自我就像旅途中拍照片,拍照片並不是為了品味當下的體驗,而是為了儲存記憶。我們評估一個假期值不值得,是根據最後記憶的評估,而不是每一天當下體驗的品質,經驗自我對我們來說,像是個陌生人。

 

An inconsistnecy is built into the design of our minds.

 

記憶自我是由系統二建構,但它評估生活事件的特質卻是來自我們記憶的本質,源自於系統一。我們做決策時使用記憶自我是不好的指引,因為時間真的很重要。記憶自我會讓我們喜歡短暫的刺激甚於長期平穩的幸福。

 

人生故事:撰寫我們人生的故事是記憶自我的工作,所以一樣會忽略時間和重視結尾對角色帶來的影響。我們在乎一個人通常是關心他們故事的品質,而不是他們的感覺。一個人活了30年或60年非常快樂的生活,當回答「它的生活有多麼令人羨慕」,對我們來說是同樣的;而當同樣一個人過了30年非常快樂的生活,最後5年則相當平淡,我們卻覺得生命得快樂總和下降了。事實上兩個問題後者快樂的時間總和都比較多,但我們是以生命中某一段時間為原型去評估生命快樂的「總和」,而不是以快樂時間的總量。

 

關於幸福人生

The easiest way to increase happiness is to control your use of time. Attention is key. Our emotional state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what we attend to.

 

Being rich may enhance ones' life satisfaction, but does not improve experienced well-being.

 

One recipe for a dissatisfied adulthood is setting goals that are especially difficult to attain.

 

關於金錢和物質 "Focusing illusion: nothing in life is as important as you think it is when you are thinking about it." "When you tried to rate how much you enjoyed your car, you actually answered a much narrower question: How much pleasure do you get from your car when you think about it? " "Over time, attention is withdrawn from a new situation as it becomes more familiar."

 

The focusing illusion creates a bias in favor of goods and experiences that are initially exciting, even if they will eventually lose their appeal. Time is neglected."

 

不確定性下的判斷:捷徑與偏誤

人們在面對評估機率和預測價值時,會運用思考捷徑(heuristic)簡化複雜的任務,造成思維系統性的錯誤(bias)。

 

Representativeness

在面對機率問題,例如A屬於B類別的機率、或是B程序造成事件A的機率等等,人類會運用代表性捷思,以A有多像B來代替機率的問題,因為相似性的問題比機率簡單。日常生活的語言對機率probability的定義並不精確,和可能性likelihood、不確定性uncertainty、傾向propensity混雜在一起,所以人們被問到機率的問題不會被難倒,因為我們不像統計學家一般去解釋機率,mental shotgun會自動觸發對表徵的評估。

 

使用representativeness的問題:通常直覺印象會比憑運氣猜測準確,但是當stereotype有錯以及忽略base rate時,這種捷思就會違反統計的邏輯。兩大錯誤包含過度偏好預測基本比率很低的事件會發生、以及對證據或描述的質量不敏感。

 

對結果的先驗機率(prior probability)不敏感

當證據不足、不正確或證據對問題沒有提供有效的資訊時,我們應該用事件的基本比例base rate去評估機率,但我們的系統一卻是用表徵representativeness,也就是該描述和典型stereotype的相似程度去評估,而忽視基本比例和不去懷疑描述的真實性(系統二的作用)。

 

基本比率分為兩種,statistical base rate基於數據事實,當人們手上有個案的特定資訊時通常被忽略。causal base rate則和個案的資訊相結合,改變我們對個案的看法。當我們學到一個驚奇的統計數據,並不會改變我們的世界觀、個人信念或刻板印象,但是當我們聽到一個驚奇的個案確有強大的影響力,

 

Subjects' unwillingness to deduce the particular from the general was matched only by their willingness to infer the general from the particular.

 

對樣本數大小不敏感

一個民意調查包含300人或3000人不會改變我們的結論,我們看到這樣的訊息只注意故事而不會關注故事來源的可靠度。

 

對隨機機遇的誤解

極端值較容易出現在小樣本群裡,例如成績特別好(或差)的學生在小學校會比大學校多。這完全是基於數據統計(statistics),但我們的系統二會根據系統一尋找的因果關係(例如小學校的優點)去解釋這個結果。雖然我們都知道大樣本數會比小樣本數精確,但大腦卻無法轉換去「知道」小樣本數中的極端值會比較常出現。

心理學家做研究多數根據自己的統計直覺去選擇相信太小的樣本,作者稱為小數法則,作者建議用計算代替印象,要去懷疑自己在統計上的直覺。

統計數據的觀點只注意發生的結果,而我們的腦中的關聯機器喜歡尋找原因,在評估隨機性的事物就會產生嚴重錯誤,因為我們會在規律之中尋找模式,認為他是某種規則產生的因果,例如我們會覺得擲硬幣的順序正反正正反正比正正正正正正來的隨機。

 

對可預測性不敏感

預測事情時,我們幾乎完全不考慮可預測性,我們的預測不會受到資訊可靠性與準確性的影響。

 

效度錯覺

不應該有的信心來自於描述和腦中刻板印象的密合,即使判斷者知道依此預測的正確率有限,仍然不影響其信心。

 

敘事謬誤Narrative fallacies是指有缺陷的,關於過去的故事塑造了我們的世界觀和對未來的預期。當我們持續地想要合理化這個世界,不可避免就會出現敘事謬誤。編故事的兩個問題是過分低估運氣在做決定時扮演的角色,以及當我們知道得越少故事就能編得越有聯貫性。

 

The core of the illusion is that we believe we understand the past, which implies that the future also should be knowable.

 

當無法預測的事件發生,我們會立刻根據此一驚訝事件調整世界觀,因此對過去和未來的看法都受到這個新的感知影響和調整。人類心智的一大限制是無法完美重建就有的知識觀,當你一接受新的觀念,就立刻無法再回想起改變觀念前的信念。於是用現在的信念來重建以前的看法(一種取代),產生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它讓我們結果的好壞而非程序來評估一個決策的價值。後見之明對社會的影響是許多行為和決策會趨向官僚化或標準程序,而不願意承擔風險;或是讓冒不負責任的風險卻成功的人,得到不該有的讚賞。

 

She has no evidence for saying that the firm is badly managed. All she knows is that its stock has gone down. This is an outcome bias.

 

因為系統一的信心來自於從證據得到的故事的聯貫性,所以容易過度自信。就算雇主得知他面試員工時預測的品質很差,仍然不影響他在做面試時的信心。信心是一種感覺,呈現的是做決策時的認知放鬆程度和資訊的連貫性,所以做決策時的信心程度不能拿來當做判斷決策正確性機率的評估標準。而在股票市場中,最關鍵的問題是公司的資訊是否已經整合到股票的價格裡,交易者顯然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但他們也選擇對他們的無知展現無知,交易者的自信來自於一種感覺而不是他的判斷。

 

The idea that the future is unpredictable is undermined every day by the ease with which the past is explained.

 

對回歸的誤解

小孩考得好被誇獎之後考差,考差被罵之後考好,其實不是獎懲的效果,而是均值迴歸regression to the mean而隨機的波動,偏離平均值的好表現包含運氣的成分,所以下一次會更接近平均值。數值越極端,下一次抽樣的迴歸就會越明顯,這當中並沒有因果的解釋。我們無法發現到處都存在的均值迴歸現象,因為我們得心智(系統一)會自動從記憶中找出一個事件的「原因」,所以系統二很難理解和學習均值迴歸。

 

Regression inevitably occurs whe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wo measures is less than perfect.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得性捷思:the process of judging frequency by "the ease with which instances come to mind." 用案例進入腦中的難易度去取代評估事件類別的大小或頻率。

我們對事件發生頻率的預期,受接觸到訊息的頻率和情緒強度所影響。

Reconsider your impressions is possible, but tiresome.

在做判斷時,提取案例的流暢度影響比提取出案例的數量,例如當要求人們找出論點來支持自己的看法時,要求想出更多案例會造成流暢度的下降超出自己的預期(驚訝,這是系統一的能力),反而會變得對自己的論點沒有信心。

 

The emotional tail wags the rational dog.

 

The public and the experts:風險的概念是為了瞭解和應付生活中的危險和不確定性,風險評估取決於你採用的測量方法,沒有所謂「客觀」的風險。民主為有不可避免的混亂,部分原因是可得性捷思(對小風險沒有中間值,不是忽略就是看得太重;只想到悲劇的個案而忽略分母)和情意捷徑造成大眾的偏見,和專家權衡利弊得失的看法相衝突。

 

案例可取得性的偏誤

熟悉度、鮮明度都會影響提取案例的容易度。

 

搜索效率的偏誤

 

想像度的偏誤

有時例子不是儲存在記憶中,而是必須根據規則產生,我們會根據建構例子的容易度來評定它的頻率。

 

相關性的錯覺

判斷兩件事有多常共同發生是基於兩個事件的聯結強度。

 

系統一的運作實例

一位女大學生四歲就能很流暢地閱讀,請問他的GPA成績?系統一會先找出兩者的因果關聯,但不會對關聯證據的強度去做調整,接著根據相關的記憶和現有資訊建構故事。接著證據會拿來和相關的常規模型做比較,得出四歲小孩能閱讀的聰明程度。再來就做取代和強度轉換,將聰明程度比對至她的成績的百分比。我們在做預測時,會把答案取代為對現有資料的評估,完全無視均值迴歸。

系統二對直覺的預測做校正

從平均GPA分數的估計值開始(A)(就像base rate)→直覺評估,從證據得到的印象去預測GPA分數(B)→評估證據和GPA分數的相關性→如果correlation是0.3,就把估計值從(A)往(B)移動30%的距離。但在日常生活中,除非犯錯的代價很高昂,否則去除預測的偏誤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因為系統二的運作很費力,會讓事情變得複雜。而且你的預測會趨於中庸,失去很多人生的樂趣(猜中極端值)。

 

Adjustment and anchoring

調整和錨點捷思:當評估一個未知量時腦中出現的參考值,但這個值可能會受到明顯不相干或缺乏資訊的數字影響(priming effect)。接下來我們會從錨點去上下移動調整估計值。和錢有關的決策最容易受到強而有力的錨點效應,所以在談判時不要受到對方提出數字的影響,如果對方提出離譜的數字直接拒絕。

 

錨點效應發生的原因:除非是明顯錯誤,不論可靠性為何的陳述都會影響我們的關聯系統(系統一會先當成是真的來理解),所以系統二是在記憶中的資料做運算(系統一的運作),而系統二不知情也無法控制,所以實驗者都不承認受到無關錨點的影響

 

Our thoughts and behavior are influenced, much more than we know or want, by the environment of the moment.

 

調整不足

調整需要花費心智力,懶惰的系統二容易造成調整不夠。

 

評估結合和分離事件的偏誤

 

主觀機率分佈的錨點

做評估時定的「信賴區間」太窄。

 

短評:

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在作者過世後我鼓起勇氣看了英文版,才發現原本中文版的翻譯糟蹋了這本好書。看了附錄我才發現展望理論是作者二三十年前的論文,每一次閱讀快思慢想都是一趟愉快的心智旅行。原本覺得自己嘗試翻譯和整理出筆記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完成後又覺得好像沒那麼難(記憶自我的偏誤XD)。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