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012|為什麼「こだわり」不能簡單翻譯為「拘泥」或「堅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紀錄「自己的審美(こだわり)」吧!」


「看劇的時候,紀錄與收集符合自己審美(こだわり)的點吧!」


這兩句話,節錄自日本作家井上新八[1]的著書,


《「やりたいこと」も「やるべきこと」も全部できる! 続ける思考》[2]的第218頁。


こだわり這個日文字,


有「拘泥」的意思,也更有「對事物的堅持」,


表達一種專注追求理想,品質,價值的精神 [3]。


我理解那種追求卓越,


或者說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那個形象的堅持,


但我一直覺得こだわり翻譯成「拘泥」或者「堅持」都不是那麼貼切。


而今天讀到井上新八寫到的「紀錄「自己的(こだわり)」吧!」時,


我獲得了如何翻譯こだわり的啟發:


こだわり,其實指的就是「你對事物的審美」。


我們都喜歡美的東西,


而現實的事情不夠美,我們會試著去改變,


試著讓事情往你心中覺得的美去靠近。


這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拘泥,


兩者在追求的,其實就是「審美」。


而每個人的審美不同:


一個人覺得很好聽的歌曲,另一個人覺得很吵很刺耳;


一個人覺得很好吃的餐點,另一個人覺得乏味無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都有自己覺得好的事情。


而書上建議你可以把「符合自己審美的東西記錄下來」,


這些紀錄,不只能幫助你更認識自己,


還可以去推廣你的審美,讓更多人看見,


如此你有更多機會遇見遇你有相同審美的人,


甚至進一步形成社群。


把你的こだわり記錄下來,


接著在網路社群媒體上分享吧!


Reference

[1] https://note.com/shimpachi88/

[2] https://www.kinokuniya.co.jp/f/dsg-08-EK-1607198

[3] https://www.facebook.com/wangcolaneko/posts/2487163271315984/

avatar-img
540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分支與合併 Branching and Merging[1] 。 這裡提供一個很有趣的說法, 就是理解「分支 Branching」最好的方式, 就是把它理解成「上下文 Context」。
社群媒體上, 常常會看到有些人說「我也是這麼想的」, 「你說的大概就是我想的那樣」。 一開始還會覺得, 這些人是來馬後砲,是想不懂裝懂, 看了 Scott 這兩句話後, 我才發現, 可能真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自己的意見。 而且大部分的人沒有自己的意見以外, 有些人還會站隊站出優越感。
目前,「AI代理人 AI Agent」這個字, 大概就是指人類如何與「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互動。 而在Micheal Lanham 的著書,《AI Agents in Action》的第一章[1],提到了四種人類與大語言模型互動的方式:
我現在感覺到台灣人天生有個盲點, 就是不會引用資訊來源。 2024年6月24日。 我開始使用新設計的「寫作日曆 Writing Calendar」, 來記錄每天產出的短文。 目前採用的短文良品標準, 是內文在300-600個中文字的長度, 並且內文中提到的觀
「01 需求方是誰? 02 需求方想要什麼? 03 滿足對方欲求的供給方是誰? 04 供給方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 05 新概念是什麼? 06 新概念能提供的價值本質是什麼? 07 因為這個新概念,需求方與供給方達到的新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08 理想的新業態是什麼?」
之前我會想完成每天寫下的工作目標, 但最近不再堅持完成, 而是把工作目標當作一個啟動的方向, 而具體進展如何, 就用筆記記錄就好, 不用真的每一個都完成。 有記錄的話, 未來要重看重整都有個依據, 有記錄的話, 自己每天的知識產能, 都能夠有很具體的度量。
分支與合併 Branching and Merging[1] 。 這裡提供一個很有趣的說法, 就是理解「分支 Branching」最好的方式, 就是把它理解成「上下文 Context」。
社群媒體上, 常常會看到有些人說「我也是這麼想的」, 「你說的大概就是我想的那樣」。 一開始還會覺得, 這些人是來馬後砲,是想不懂裝懂, 看了 Scott 這兩句話後, 我才發現, 可能真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自己的意見。 而且大部分的人沒有自己的意見以外, 有些人還會站隊站出優越感。
目前,「AI代理人 AI Agent」這個字, 大概就是指人類如何與「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互動。 而在Micheal Lanham 的著書,《AI Agents in Action》的第一章[1],提到了四種人類與大語言模型互動的方式:
我現在感覺到台灣人天生有個盲點, 就是不會引用資訊來源。 2024年6月24日。 我開始使用新設計的「寫作日曆 Writing Calendar」, 來記錄每天產出的短文。 目前採用的短文良品標準, 是內文在300-600個中文字的長度, 並且內文中提到的觀
「01 需求方是誰? 02 需求方想要什麼? 03 滿足對方欲求的供給方是誰? 04 供給方有什麼先入為主的觀念? 05 新概念是什麼? 06 新概念能提供的價值本質是什麼? 07 因為這個新概念,需求方與供給方達到的新的理想關係是什麼? 08 理想的新業態是什麼?」
之前我會想完成每天寫下的工作目標, 但最近不再堅持完成, 而是把工作目標當作一個啟動的方向, 而具體進展如何, 就用筆記記錄就好, 不用真的每一個都完成。 有記錄的話, 未來要重看重整都有個依據, 有記錄的話, 自己每天的知識產能, 都能夠有很具體的度量。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日本外務省發函要求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OHCHR),要求不得將日本提供的資金,用於旗下的「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CEDAW),理由是「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去年呼籲日本修改《皇室典範》,讓女性也能繼承皇位。日本政府此舉屬於極為破例的作法。
誰會在一日之內折返新宿與河口湖? 有些事情,一輩子做一次就好了,譬如折返這件事。 當初訂票的時候,只搶著訂新宿往河口湖,因為覺得河口湖回返新宿不是問題。 豈料一上富士洄游號,人海如恐懼淹沒我——如果回程沒有位置,我與我的28吋行李箱該何去何從? 上東日本的JR網站訂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找出一個意義,會不會太執著,或者像我說的這樣、什麼都不上心,也是一種執著?
終其一生,不管對外,或是對內,與自己的關係, 都在學習設立界線與平衡度的拿揑, 都在讓我們意識到不被舊有的慣性綑綁,不再重蹈覆轍。
從以前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擅長紀錄的人,沒有養成習慣,很多事情做過就遺忘掉了,活到了三字頭,才驚覺似乎要記錄一些事情。 不過思考要記錄什麼,好像又有困難,畢竟自己有著完美主義強迫症的性格:想要做的完美,卻中途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半途而廢,或者,從有這念頭時猶豫太久,過了就覺得不新鮮。 這其中也
Thumbnail
聚焦在卓越,專注於目的~ 各個項目與行業,都有必須得達到頂峰的專業知識,如何挑選必須輸入的材料,也是一種本領,畢竟時間就是只有這樣,只能將時間擺放在對的地方~ 學習專業知識肯定是好事,在挑選知識的過程中,什麼才是對的,什麼又是困住自己的,什麼又是業務必須的,什麼又是得先放手不學的~
Thumbnail
「本來面目」有很多的想法,對「應該如何生活」也有許多僵化的設定,我現在知道所認識的「內在」,原來是長這樣子。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如果什麼事情都要找出一個意義,會不會太執著,或者像我說的這樣、什麼都不上心,也是一種執著?
終其一生,不管對外,或是對內,與自己的關係, 都在學習設立界線與平衡度的拿揑, 都在讓我們意識到不被舊有的慣性綑綁,不再重蹈覆轍。
從以前就認為自己不是一個擅長紀錄的人,沒有養成習慣,很多事情做過就遺忘掉了,活到了三字頭,才驚覺似乎要記錄一些事情。 不過思考要記錄什麼,好像又有困難,畢竟自己有著完美主義強迫症的性格:想要做的完美,卻中途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進而半途而廢,或者,從有這念頭時猶豫太久,過了就覺得不新鮮。 這其中也
Thumbnail
聚焦在卓越,專注於目的~ 各個項目與行業,都有必須得達到頂峰的專業知識,如何挑選必須輸入的材料,也是一種本領,畢竟時間就是只有這樣,只能將時間擺放在對的地方~ 學習專業知識肯定是好事,在挑選知識的過程中,什麼才是對的,什麼又是困住自己的,什麼又是業務必須的,什麼又是得先放手不學的~
Thumbnail
「本來面目」有很多的想法,對「應該如何生活」也有許多僵化的設定,我現在知道所認識的「內在」,原來是長這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