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會跳舞的房子:臺灣戰後的摩登建築「三信家商波浪大樓」


到臺北市立美術館賞《摩登生活:臺灣建築1949–1983》展,本來以為是「華國美學」大集合,結果超乎預期,更對一棟「會跳舞的房子」留下深刻印象。



旁邊的觀眾不自覺地脫口而出說:「這是因為地震才變成不規則形嗎?」、「現在拆掉了嗎?」

其實這是位於高雄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建於1963年,已走過60個年頭,歷經大小地震,現在仍屹立不搖。

這雖是戰後的建物,但其實跟日治遺緒牽連甚深:三信家商創辦人林瓊瑤先生是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生,委託同為早稻田大學校友的陳仁和建築師,為學校設計一棟實用美觀的教學大樓。

這棟大樓實用。它大膽的波浪「形式」是有「功能」的(form follows function),每個波谷都是教室講台的位置(兩間教室的黑板背靠背),波峰自然形成階梯教室的效果,讓後排學生也能清楚看到黑板。 

這棟大樓美觀。一望即知的直覺美感,建立在陳仁和建築師精緻的圖面上,而且「每一根小樑都踩在精準的力學結構點上」。這讓人聯想到巴哈賦格的強烈理性和邏輯性,或許,各種不同形式的美,最終都隱含著萬佛朝宗的規律真理嗎?

波浪大樓模型©Claydee


如此質樸但前衛,至今仍經典雋永的建築設計,在當時令施工者望之卻步。北美館現場展出的圖紙,不只有精準美妙的線條,也有細密複雜的數學算式,搭配平面圖、側面圖、剖面圖、細部放大圖……一筆一畫似乎都在說服營造商,告訴施工者,只要按圖來做,我們真的能蓋出一棟大樓、真的不會倒,我們要有信心!

此外,混凝土等建築物料的不足以及節節上升的物價,都增加了「化理想為現實」的挑戰性。這時,第三位早稻田校友出現了。吳甲一從日本學成回台後,創設甲一營造廠,精準施工,在有限預算內合力呈現這座台灣戰後建築史上的重要建築工藝作品。

有點可惜的是因為預算限制,原本規劃為與地面波浪平行的圓滑式走廊座椅,改以分段直線的方式呈現。

但這些座椅不單純只有休憩美觀功能——它們將波浪排列的小樑箍在一起,確保力學穩定,讓波浪大樓的走廊毋須密集的柱子支撐,在視覺上更加舒展,創造動態的波浪效果。



陳仁和,建築師,澎湖人,1922年生。高雄中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專門部理工學部建築科畢。1967年因設計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榮獲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十大優秀建築師。


謝謝你讀到這裡,迴響與合作請洽hiclaydee AT proton.m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Clayd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