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4|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運用不同理論解釋老化過程




    運用不同理論,解釋老年人如何適應身心的改變、以及在老化的過程中如何達成生理及心理適應。



    以角色理論做解釋

    角色理論假設生命是一連串相繼被界定的角色,人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產生被期待的行為表現,例如「學生」角色主要任務為認真讀書、「父母」角色主要任務為教養子女,老年時常出現的角色為「祖

    父母」。主要任務為含飴弄孫之外,老年時常出現角色模糊的現象,例如不清楚祖父母的角色,除了含弄孫之外,還有什麼具體的行為表現?以致於對角色產生模糊的界定,「喪偶」者應該悲傷多久?可以再交男、女朋友甚至再婚嗎?「退休人員」可以如何調適自己的角色?可以再找新的工作嗎?過往人生中累積的自尊和社會地位,雖然有相當大的部分會延續,但也有相當的部分是需要妥善地轉換和調整的。

    當人們無法轉移過去的角色經驗,或無法發展新的角色以替換舊角色時,就會對老化過程產生不滿。

    例如一位公務員在退休之前,下定決心不要變成坐在電視機前,打瞌睡的退休老人,在退休之前開始參加導覽志工,逐步將公務人員轉移成另一種「服務他人」的新角色,他開心自己扮演「生態保育者」、「生命教育者」的新角色。

    如果老人在失去了一些中年時期的角色之後,之後未能獲得新的角色,那麼就會進入無角色的狀態,不知道如何以新的角色規範或期待來和周圍的他人互動,甚至可能因此而被社會排斥或孤立,以致產生老年生活適應困難。


    以活理論做解釋

    保持活躍並與社會環境保持交互關係的老人,較能成功的老化。如果老人脫離了社會活動,可能較容易變得沮喪、消極,對晚年感到不滿。

    理論上,有意義的活動對老人來說,能使他們與人群和社會環境有更大的聯繁,並有機會得到更大的個人回饋,也能提升老人生活品質,但對患有疾病或有失能情況的長輩、經濟能力受限、缺乏適當的活動空間之長者而言,便是極大的限制,若能透過各式支援介入協助,提高長輩的活動機會,例如社區老人關懷聚點、老人文康休閒車巡迴服務等服務。


    以脫離理論做解釋

    脫離理論被認為是和活動理論相反的,將重點聚焦在老化對社會帶來的功能。

    當社會及政治權力轉移到另一個世代時,社會及個人的相互脫離就隨之發生。當老人脫離了社會中積極的角色,轉為較消極的角色,並讓年輕人中新的領導者有空間發展時,對於老化的適應就開始了。這個理論著重在適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自然更迭現象,從社會中抽離是一種普遍的、正常的情況。脫離理論免不了被批判,認為否定老人應該活躍的想法,但在一些老人身上看到,它仍然是一種個人或社會集體面對老化的合理方式。


    以持續理論做解釋

    持續理論提出,當老人持續保持其一貫的生活方式,那麼老人和社會將有最佳的進展。和其他社會理論的差異在於,持續理論認為老人在老化的過程,不用發展出一套全新的適應方式,晚年是人一生行動模式的延續,當老人維持和先前行動模式一樣的成熟且完整的人格時,老人將對生活感到非常滿意。



    以社會交換理論做解釋

    社會交換理論基於經濟學成本與效益的模型,認為老化帶來交易機會結構性的改變,包括老人的社會角色減少、工具性技能過時、或家庭經濟減弱。老人所擁有的權力以及可運用的資源變少。

    交換理論主張,只要交易雙方都認為有利,交換就會成立

    成功的社會交換會進一步提升雙方的社會關係和吸引力。反之,如果有任何一方認為交易不合理,就無法完成交換,雙方的社會關係或互惠互信的感受,會受到負面的影響。當然,社會交換的當事人如果本身條件(健康、經濟、個性)較好,在進行社會交換時成功的機率較大,而成功容易帶來後續的成功,反之若長輩本身條件變弱,其社會交換失敗的機率也相當增加,失敗也可能影響後交換的機會,甚至最終造成社會排除的狀況。


    以社會構成主義做解釋

    社會構成主義假設,人們不管在什麼年齡,都基於他們所創造出社會對自己意義來參與每一天的生活。

    社會構成主義比較注重在自己如何解釋自身的經驗較有興趣。


    以後現代主義解釋

    後現代主義可說是現代主義的反論,強調語言的霸權、閱聽者主動參與及敘事文本,以新的角度看待老人所處在社會的環境與經驗,說明老人與老化過程的意義,呈現出老化生活的個別特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