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遭忽略的局限與實況 從鮮浪潮看香港電影的挑戰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最近「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不獲藝發局資助一事,讓「鮮浪潮」成為話題,特別是大家回顧近十年香港新晉導演中,曾參與「鮮浪潮」的短片拍攝資助及其競賽比例之高,讓大家重新肯定「鮮浪潮」對提拔新晉導演的成效。可是,不少評論人及傳媒人,或許對電影工業不認識,或只看到「鮮浪潮」表面的成效,當他們評論「鮮浪潮」時,都忽略了以下問題: 

一.扶植計劃過於單一 

香港新晉導演曾參與「鮮浪潮」比例之高,其實突顯香港電影業有一個嚴重問題——過份依靠單一平台發掘新導演,缺乏其他扶植青年影人的措施。參與「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新晉導演中,大部分也是來自「鮮浪潮」,香港電影業彷彿向有意做導演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指引:要不在工業從低做起,要不參加「鮮浪潮」,拍攝劇情短片,再參加「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拍攝劇情長片。青年影人彷彿沒有其他選項和方法,尤其是香港電影連恆久的劇本比賽也欠奉。 

雖然近年有「奪目影像」或其他電影公司的計劃,但這些計劃始終較新,成效還需一段時間觀察。至少過往香港電影扶植計劃過於單一,欠缺多元發展。  

二.受惠人數問題 

很多評論報導也忽略了「鮮浪潮」受惠人數問題。「鮮浪潮」是精英制項目,參賽名額有限,受惠的人始終較少;因參與「鮮浪潮」而讓其電影事業有所發展的,可說少之又少;即使獲獎,並不代表其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把「鮮浪潮」說成年青影人進入電影圈的最佳平台,或解決年青人入行的最佳方法,明顯忽略了實際情況。 

除此之外,不少年青電影人是不能參與「鮮浪潮」的。一個新晉的電影編劇或攝影師,那怕只參與一部電影,已經不能參與;相反,一直參與工業製作的副導演或其他崗位,卻可以參加,這反映了「鮮浪潮」的局限之處。當然每個比賽都有其局限,但不少評論卻忽略這一點。 

三.欠缺優勢的情況 

類似「鮮浪潮」的短片拍攝資助及競賽計劃,世界各地有不少,所以香港有「鮮浪潮」是正常不過、甚或非常基本的措施,這不會讓香港電影較其他地區有任何優勢。如果評論忽略這一點,也同樣忽略了短片資助或比賽,已在世界各地盛行的事實。 

另外,近年「鮮浪潮」短片作品漸趨保守和工整,欠缺早年實驗之作。這除了政治因素外,這亦與參賽者視「鮮浪潮」為未來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的踏腳石有關。究竟「鮮浪潮」短片乃至新晉導演的思維,較以往的有否進步呢?特別是在政治審查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這是評論及報導值得關注的事項。 

不容樂觀的未來

只看到表面成績,卻看不到背後成因及局限,是近年不少評論報導「鮮浪潮」出現的問題。不過連「鮮浪潮」般較有影響力的平台都受影響下,誰人敢對其他比賽、平台、甚至整個香港電影業的發展,仍感樂觀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