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忽略的局限與實況 從鮮浪潮看香港電影的挑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最近「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不獲藝發局資助一事,讓「鮮浪潮」成為話題,特別是大家回顧近十年香港新晉導演中,曾參與「鮮浪潮」的短片拍攝資助及其競賽比例之高,讓大家重新肯定「鮮浪潮」對提拔新晉導演的成效。可是,不少評論人及傳媒人,或許對電影工業不認識,或只看到「鮮浪潮」表面的成效,當他們評論「鮮浪潮」時,都忽略了以下問題: 

一.扶植計劃過於單一 

香港新晉導演曾參與「鮮浪潮」比例之高,其實突顯香港電影業有一個嚴重問題——過份依靠單一平台發掘新導演,缺乏其他扶植青年影人的措施。參與「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新晉導演中,大部分也是來自「鮮浪潮」,香港電影業彷彿向有意做導演的年輕人提供一個指引:要不在工業從低做起,要不參加「鮮浪潮」,拍攝劇情短片,再參加「首部劇情電影計劃」,拍攝劇情長片。青年影人彷彿沒有其他選項和方法,尤其是香港電影連恆久的劇本比賽也欠奉。 

雖然近年有「奪目影像」或其他電影公司的計劃,但這些計劃始終較新,成效還需一段時間觀察。至少過往香港電影扶植計劃過於單一,欠缺多元發展。  

二.受惠人數問題 

很多評論報導也忽略了「鮮浪潮」受惠人數問題。「鮮浪潮」是精英制項目,參賽名額有限,受惠的人始終較少;因參與「鮮浪潮」而讓其電影事業有所發展的,可說少之又少;即使獲獎,並不代表其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把「鮮浪潮」說成年青影人進入電影圈的最佳平台,或解決年青人入行的最佳方法,明顯忽略了實際情況。 

除此之外,不少年青電影人是不能參與「鮮浪潮」的。一個新晉的電影編劇或攝影師,那怕只參與一部電影,已經不能參與;相反,一直參與工業製作的副導演或其他崗位,卻可以參加,這反映了「鮮浪潮」的局限之處。當然每個比賽都有其局限,但不少評論卻忽略這一點。 

三.欠缺優勢的情況 

類似「鮮浪潮」的短片拍攝資助及競賽計劃,世界各地有不少,所以香港有「鮮浪潮」是正常不過、甚或非常基本的措施,這不會讓香港電影較其他地區有任何優勢。如果評論忽略這一點,也同樣忽略了短片資助或比賽,已在世界各地盛行的事實。 

另外,近年「鮮浪潮」短片作品漸趨保守和工整,欠缺早年實驗之作。這除了政治因素外,這亦與參賽者視「鮮浪潮」為未來拍攝首部劇情長片的踏腳石有關。究竟「鮮浪潮」短片乃至新晉導演的思維,較以往的有否進步呢?特別是在政治審查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這是評論及報導值得關注的事項。 

不容樂觀的未來

只看到表面成績,卻看不到背後成因及局限,是近年不少評論報導「鮮浪潮」出現的問題。不過連「鮮浪潮」般較有影響力的平台都受影響下,誰人敢對其他比賽、平台、甚至整個香港電影業的發展,仍感樂觀呢? 

袁廸旗,「筆記電影會」召集人,影視工作者,眼見香港影視業問題多多,因此撰文分析及批評現今香港影視問題,希望問題得到大眾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九年前,筆者成立「筆記電影會」(以下簡稱電影會);不經不覺,「筆記電影會」已踏入九周年。這九年來,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亦深感體會在香港經營一個小型藝術組織之困難。筆者趁這九周年,略談當中的挑戰。 無論是「筆記電影會」還是其他組織,網絡宣傳特別是社交媒體宣傳,成為了最重要的活動宣傳渠道;不過這種宣傳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上兩回分析了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性形象之異同。胡金銓電影之所以出現如此獨特的女性形象,必有當時環境以至他個人的因素;所以,今回將談討胡金銓電影出現獨特女性形象之原因。 一、電檢 胡金銓電影出現這女性形象,電檢或許是一個誘因。六、七十年代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今次談及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角色相同之處。相比不同之處,胡有更多的女角色設定一直貫穿其早晚期的電影,形成其獨特的女性形象。 一.性暗示 性暗示是胡金銓早晚期電影的共同之處,除了早前提及有關性的處理外,其他電影都涉及性,例如《迎春閣之風波》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胡金銓在武俠片之地位,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以《俠女》獲得國際肯定和後人爭相模仿。不過,胡的武俠片水準高且具個人風格,非一般導演能達到,特別是其影片女性角色形象,與一般武俠片男性英雄主義的大為不同。 無論是與胡金銓同期的張徹電影,或是現
(原文於2015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當代德國電影成績,有目共睹。當代德國電影工作者,無論在社會議題上,包括移民、原東德人民的處境,還是對歷史的反思,例如反納粹、東西德問題、甚至對以往的德國電影,都有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令當代德國電影大放異彩,成績斐然。 首先簡介一下當代德國的背景。1982年法
(原文於2014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為時一星期、由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於十月二十六日完滿結束,來世界各國八十三部學生短片,並分為國際組及國內組(包括港澳台的短片),分別競逐多個獎項,而得獎名單如下: 金獎《應用保衛戰》美國電影學院 銀獎《遺留之殤》南加州大學
九年前,筆者成立「筆記電影會」(以下簡稱電影會);不經不覺,「筆記電影會」已踏入九周年。這九年來,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亦深感體會在香港經營一個小型藝術組織之困難。筆者趁這九周年,略談當中的挑戰。 無論是「筆記電影會」還是其他組織,網絡宣傳特別是社交媒體宣傳,成為了最重要的活動宣傳渠道;不過這種宣傳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上兩回分析了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性形象之異同。胡金銓電影之所以出現如此獨特的女性形象,必有當時環境以至他個人的因素;所以,今回將談討胡金銓電影出現獨特女性形象之原因。 一、電檢 胡金銓電影出現這女性形象,電檢或許是一個誘因。六、七十年代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今次談及胡金銓早晚期電影中女角色相同之處。相比不同之處,胡有更多的女角色設定一直貫穿其早晚期的電影,形成其獨特的女性形象。 一.性暗示 性暗示是胡金銓早晚期電影的共同之處,除了早前提及有關性的處理外,其他電影都涉及性,例如《迎春閣之風波》
(原文於2016年在《映畫手民》及《關鍵評論網》刊登) 胡金銓在武俠片之地位,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中以《俠女》獲得國際肯定和後人爭相模仿。不過,胡的武俠片水準高且具個人風格,非一般導演能達到,特別是其影片女性角色形象,與一般武俠片男性英雄主義的大為不同。 無論是與胡金銓同期的張徹電影,或是現
(原文於2015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當代德國電影成績,有目共睹。當代德國電影工作者,無論在社會議題上,包括移民、原東德人民的處境,還是對歷史的反思,例如反納粹、東西德問題、甚至對以往的德國電影,都有深入的探討和研究,令當代德國電影大放異彩,成績斐然。 首先簡介一下當代德國的背景。1982年法
(原文於2014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為時一星期、由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第十三屆國際學生影視作品展,於十月二十六日完滿結束,來世界各國八十三部學生短片,並分為國際組及國內組(包括港澳台的短片),分別競逐多個獎項,而得獎名單如下: 金獎《應用保衛戰》美國電影學院 銀獎《遺留之殤》南加州大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釀電影想邀請你們一起——寫下你/妳曾經見過的香港,或是帶給你的生命重要轉變的香港電影。 活動即日起至 2024 / 9 / 09,本次獎項共有 3 名,將得到《釀電影》vol.16「香港幻象」雜誌 1 本。
Thumbnail
這次我覺得值得的程度大概是:承諾大海的老師>救援生死線=噤界:入侵日>破浪男女。 一如既往,我覺得能拍出來都很了不起,它們都有珍惜我的期待,所以都推薦去看XD。
Thumbnail
超越獎項的填詞L / 卻空洞無物的金手指,都反映著現今的香港
Thumbnail
在當代港產電影中,《潛行》的出現可能是對港片的某一種致敬,也是對港式警匪片傳統的一次回味。然而,這部影片也無形中凸顯了香港電影的多重困境和挑戰,以及在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定位和市場變遷。
Thumbnail
《填詞L》(前名:填詞撚)光是可以同時見證兩位近年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私心認為)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了。
Thumbnail
拍電影的人是瘋子,電影是愛的結晶。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本月選片」獨家影評文章。
Thumbnail
看慣過去港產娛樂商業片的觀眾,總覺得題材越來越…偏門?反正大家總愛說「香港電影已死」,新導演(不代表是業界新鮮人)如何計算都未必取得大眾歡心,還不如拍熟悉擅長的東西,先「說好自己故事」!大家以為「拍自傳」只會流於孤芳自賞、自我沉溺(俗稱「自肥」),其實可以從小見大,從個人片段窺探整個社會的軌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市場對短片的想像以及短影音對短片的影響,以及坎城影展新增短影音競賽的現象所代表的意義。短片定義、短影音特色和坎城影展競賽現象都可能成為短片和短影音相關關鍵字的素材。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人看香港,曾經像一面鏡子。那一頭是 DNA 相近的人事物,又來自不同的文化涵養。我們的流行娛樂符碼曾經如此靠近,甚至共享某種在無憑、無依的精神家園上,乘著經貿大勢向上飆颺的機緣。這些日常(與非日常)的經驗點滴,透過各自寫實(或不寫實)的方式,被記錄在七〇/八〇/九〇年代的台港電影中。
Thumbnail
從電影百花獎獲獎名單,中國網友感嘆電影獎項是資本人脈的遊戲,資本想捧的人拿獎提名都容易,電影圈排外,沒有影視行業人脈的年輕導演想往上走不容易。順著電影大導背後的資本關係鏈,演技差強人意的演員能靠背後推手拿獎,而民選出來的票房巨星演員,獎運稀巴爛,角逐提名竟然拿不到評委們手中任何一票。
Thumbnail
釀電影想邀請你們一起——寫下你/妳曾經見過的香港,或是帶給你的生命重要轉變的香港電影。 活動即日起至 2024 / 9 / 09,本次獎項共有 3 名,將得到《釀電影》vol.16「香港幻象」雜誌 1 本。
Thumbnail
這次我覺得值得的程度大概是:承諾大海的老師>救援生死線=噤界:入侵日>破浪男女。 一如既往,我覺得能拍出來都很了不起,它們都有珍惜我的期待,所以都推薦去看XD。
Thumbnail
超越獎項的填詞L / 卻空洞無物的金手指,都反映著現今的香港
Thumbnail
在當代港產電影中,《潛行》的出現可能是對港片的某一種致敬,也是對港式警匪片傳統的一次回味。然而,這部影片也無形中凸顯了香港電影的多重困境和挑戰,以及在數位時代下的文化定位和市場變遷。
Thumbnail
《填詞L》(前名:填詞撚)光是可以同時見證兩位近年香港新生代中最具潛力(私心認為)女性電影人的「全面進化」,我便已心滿意足了。
Thumbnail
拍電影的人是瘋子,電影是愛的結晶。訂閱「航電影的海」沙龍,即可獲得「本月選片」獨家影評文章。
Thumbnail
看慣過去港產娛樂商業片的觀眾,總覺得題材越來越…偏門?反正大家總愛說「香港電影已死」,新導演(不代表是業界新鮮人)如何計算都未必取得大眾歡心,還不如拍熟悉擅長的東西,先「說好自己故事」!大家以為「拍自傳」只會流於孤芳自賞、自我沉溺(俗稱「自肥」),其實可以從小見大,從個人片段窺探整個社會的軌跡…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臺灣市場對短片的想像以及短影音對短片的影響,以及坎城影展新增短影音競賽的現象所代表的意義。短片定義、短影音特色和坎城影展競賽現象都可能成為短片和短影音相關關鍵字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