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7|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如何才能真正的放下?

無論是某個人 某段關係 還是某個目標

不要試圖放下對他們的執著。

因為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執著往往源於我們對外在的人事物賦予過多個人意義、期待或依賴

我們把自我認同建立在外在人事物和某些標準之上時,

將自己的自我價值感、安全感、幸福感綁定在特定的人、關係、目標之上。


直接嘗試去放下對人事物的執著往往是適得其反。

刻意的放下強化了對所執著事物的關注與執著心。

反而可能導致內心的衝突和焦灼。


你不需要放下任何人事物,

你唯一需要放下的是

你對自我的執著。


當你不再試圖從那些人事物中尋找你自己時, 執著本身自然就逐漸減少了。


當你想試圖遠離某樣事物的影響時候 其實是在強化它的存在

如果你真的已經放下 那麼一個東西 它無論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都不會束縛你


當你真正放下

你無論是追求 擁有 還是失去

都可以自在坦然 全情投入 

帶著愛和喜悅活在每一個當下。


如果只是放下外在的人事物

那只是按下葫蘆浮起瓢,表面看似解決了問題,實則掩蓋了問題的根本。

一旦遇到相似的情境或觸發因素,新的問題仍會不斷出現,

這樣的“放下”,只是一種逃避。


真正的放下

不是對外在人事物的割捨

在於內心的轉化和覺醒。


執著並非單純對外在事物的固著,而是內心需求向外的投射和過度補償。


我們之所以在某段關係里感到痛苦往往是內在的匱乏感(比如不安全感、自卑)與情結(如過往創傷、負面信念、關係模式等)。

我們試圖通過掌控或依賴外在人事物來填補內心的空白,緩解焦慮,或者證明自己的價值。

內在的匱乏感與情結會在潛意識層面引導我們吸引並創造與之相呼應的生活情境。 儘管外在的人事物可能不同,但本質上,它們都在滿足或強化我們內在的匱乏感與情結,形成一種「輪迴」。。

內在的匱乏與情結還會限制我們的自我表達,使我們在人際關係、工作、生活等方面無法展現出真實的自我,而傾向於扮演符合匱乏感與情結的角色,進一步強化了舊有模式的迴圈。

內在的匱乏和情結沒有被看見 轉化。 所謂的放下只是治標不治本。


具體到親密關係里呢 這裡在補充一點

失戀後,人們容易將分手視為負面事件,滋生怨恨或受害者心態。 甚至可能會對自己進行自我貶低或否定,這是對內心傷痛的一種防禦機制。


真正的放下,意味著滋養對自我的慈悲與接納。

每個人在情感道路上都會遭遇挫折,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對自己溫柔一點,允許自己體驗悲傷、困惑、脆弱,同時也要看見自己的勇氣、堅韌與智慧。 當你們放下對自己的苛責,全然接納自己的所有面向,包括光明與陰影,就能在內心深處找到療癒、接納與整合的力量。


放下一段關係,不意味著封閉心扉,拒絕新的情感可能。 真正的放下,是保持一顆無條件的愛心,相信生命會帶來最適合自己的緣分。 即使經歷過傷痛,也要保有對真愛的信念,願意再次敞開心扉,以更深的理解、智慧與愛迎接新的旅程。


實現真正的放下並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個持續的自我成長過程。


我們需要保持對自己的覺察,定期進行內在的清理與調整,以便及時發現並處理新的或殘留的匱乏感與情結。 同時,也要培養對變化的接納與對未知的勇氣,因為每一次放下都是向未知的探索,都是對自我邊界的一次拓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