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0|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談談心】正面思考,戴上玫瑰色眼鏡,邁向幸福…嗎?

上一篇文章提到,身為雙主修心理系的學生,我最常被問到的兩個問題不外乎:(1) 你一定知道我在想什麼囉?(2) 你一定有很多方法感到快樂吧?第一個問題,我已經在前一篇文章討論過心理學究竟在學什麼了;現在,就讓我們討論第二個問題吧!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正念(mindfulness)、心流 (flow)等概念也從學術領域逐漸融入許多人的日常生活。

如何幸福快樂?今天,我們不從學術領域的角度來討論,單純透過不久前自己生活中的小插曲,來分享最近對於快樂的感悟。

如何幸福快樂?

戴上rose-colored glasses: 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於你怎麼想

英文中,有個片語叫做 “rose-colored glasses”,根據Cambridge Dictionary,該片語的定義為

rose-colored glasses

a happy or positive attitude that fails to notice negative things, leading to a view of life that is not realistic

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透過玫瑰色濾鏡看世界。也就是說,這樣的人充滿浪漫幻想,看不見任何煩惱。其實中文也有類似的用法,我們會說這樣的人「活在粉紅泡泡裡」。

乍看之下,這樣的人似乎有些不切實際。但從務實的角度來說,戴上所謂玫瑰色眼鏡(rose-colored glasses),或許還真的有可能。

美國暢銷書作者湯姆.柯利(Tom Corley)與澳洲財富心理作家麥可.雅德尼(Michael Yardney),在共同撰寫的《習慣致富》這本書中寫到:

「沒人能夠見到真實世界,相反地,我們以自己所要的方式去看這世界。」

也就是說,所有事件本身都不帶任何情感或意圖,而我們可以自己決定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掌握自己的情緒。

現在,來談談我一開始提到的插曲。幾天前的上午十點,我與系上教授約好對於我申請之國科會計畫進行第一次線上討論。因為是第一次討論,戰戰兢兢的我提早十分鐘,就已坐定電腦前。

我看著指針走到十點,然後指針頭也不回,繼續往前。然而線上會議室中,依然只有自己茫然瞪著螢幕。十五分鐘過去。二十分鐘。半小時後,線上會議的視窗仍漆黑一片。

我寫信詢問教授。渺無回音。

我寫信詢問教授。渺無回音。


我開始著急了。教授不會是忘了吧?還是教授臨時出了什麼事?甚至……教授該不會,根本不願意擔任我的指導教授?

人一旦被負向思維纏上,便很難脫身。

約一小時後,教授回信了。原來是因為開學在即,辦公室的書一時整理不完,竟剛好又忘了帶手機,無法通知我。對於造成我的困擾,教授也非常抱歉。我們倒是很有效率地討論完計畫中的幾個問題,會議隨即圓滿結束。

我不禁回想一個多小時前,被各種悲觀想法困住的自己。如果當初的我,將教授的遲到解讀成「教授一時無法脫身,剛好又無法聯絡我」,那我根本不會如此煎熬。

只是被爽約的痛苦在於,你完全不知道實際原因為何,便任由自己推測各種可能。對方是不是出了什麼事?或是忘記你了?更糟的是,對方該不會是故意的?越想越悲觀,心情越負面。

但,這其中也有轉機。因為,我們完全可以決定要如何詮釋每個事件。也許對方其實,比你更不願意讓類似事情發生。所有事件本身都是中性的,或許甚至可以說,事件本身其實並沒有意義。因為事件的價值,是由我們來賦予的。所謂的情緒,完全操之在己,我們都可以主動選擇。

不是無視痛苦,而是重新解讀

讀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世界上依然有不順心的事情發生啊!被同儕批評、被主管責罵、被家人誤解……這都不是我選擇的!

沒錯,世界上還是有天災人禍,仍有許多事我們無法掌控。但是,「戴上玫瑰色眼鏡」並不是要我們單純「想開點」、忽略一切痛苦或感受。因為,所有情緒都在透露重要的事情,而我們可以藉由探索情緒,認識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渴望,進而學習重新解讀事件,最終從每件事中成長。

以「憤怒」的情緒來舉例。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考卷上還是滿江紅?明明花了大量時間構思提案,為什麼卻被同事或主管毫不留情批評?越想越氣,不禁想拍桌起身,衝上前質疑......

請等一等。問問自己,在「憤怒」背後,是什麼樣更深層的渴望動機?感到憤怒是不是因為,自己其實希望付出能夠有所回饋、與收穫成正比?

那麼,何不正視自己的渴望,著手思考該如何讓自己的渴望被聽見、被滿足?

與其衝上前質疑教授或同事,不妨換個角度想:一切批評或指責,其實也是一種建議。我們可以有禮貌地詢問對方意見,從錯誤中學習,改善自己的不足。相信隨著時間過去,所有曾犯下的錯都會讓我們越來越好,離夢想越來越近。當然,如果對方確實是惡意批評,那又何必為這樣的人動氣?

因此,每一次的挫折,與其選擇憤怒以對、認為別人是存心扯後腿,不如選擇將其看做是學習的經驗。讓我們從做中學,更從錯中學。

讓我們從做中學,更從錯中學。

也許就像意義治療創始人維克多.弗蘭克 (Viktor Frankl) 說的,在刺激與反應之間有個空間,而在那空間裡,是我們選擇的自由與成長的機會。

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Viktor Frankl

所以,英文裡的「玫瑰色眼鏡」也許真的存在。願我們都能找到這副眼鏡,戴上它,發揮人生主導權,選擇自己想要過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小芝女看天下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