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思慢想》:Ch. 26 展望理論閱讀與翻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前言:過去讀了Daniel Kahneman的經典著作 Thinking, Fast and Slow《快思慢想》)中譯版之後,總覺得自己理解不夠透徹,決定回去讀原文,在解讀的過程中嘗試透過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因此把自己最深受吸引的節展望理論的內容,試圖自己翻譯一次。在此分享自己的翻譯,希望與大家一起討論、學習這本經典名著的內容。如果有任何疑慮,都請告訴我喔,謝謝!
raw-image

我和特維斯基偶然發現白努利理論的核心問題,其實是因為知與不知的幸運組合。當時,特維斯基建議我讀他著作的一個章節,是關於金錢的心理效益,研究參與者如何在可能贏錢或輸錢的賭局中選擇。這些著名學者測量心理效益的方法是微調金額的改變量,且改變輛限縮在一美元之內。這就有些問題了。我們真的能假設人們是藉由微小的金錢差異評估賭局的嗎?如何看待幾毛錢的得與失,真的能幫助我們了解財富的心理計量學原理嗎?近期心理計量學理論趨勢認為,想要研究財富的主觀價值,就應該直接問財富本身的問題,而不是財富狀態改變的問題。當時我對效用理論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尚能以旁觀者清而非當局者迷的角度思考這個理論,也因此感到困惑。

隔天特維斯基和我見面討論,我提出遇到的困難,當時腦中只有模糊的想法,稱不上發現。我滿心期待他澄清我的疑慮,解釋這困惑我已久的實驗究竟道理何在。但他完全沒這麼做─因為他立刻發現這項實驗與當代心理計量學的關聯。經濟學家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曾提出一項理論,認為心理效益是和財富的改變而非狀態有關;馬可維茲後來也因對經濟學的貢獻獲頒諾貝爾獎。儘管此理論提出的25年來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但我們很快就確定,這正是我們理論該走的方向,應該把結果定義為損益,而非財富狀態。總之,我們對認知歷程的知識以及對決策理論的不了解,都讓我們的研究邁進一大步。

我們很快就知道自己剛克服嚴重的當局者迷盲點,原先的想法(亦即心理效益取決於財富狀態)此刻顯得錯誤又荒謬。我們不禁覺得好笑,連評估自己現在到底有多少錢,誤差都可能高達數萬美元。這也是為何我們無法從財富本身的效益,推論出小額變動如何影響認知。當你說不出為何先前始終無法看清事實,就表示你們的理論有了突破。不過,我們仍花了多年時間,探討以利得與損失的角度定義結果究竟含意為何。

效用理論認為,利得的心理效益是藉由比較兩種財富狀態的效益而來。舉例來說,假設你有一百萬,此時再得五百元產生的心理效益,就是「一百萬零五百元」的心理效益減去「一百萬」的心理效益。同理,假設你有一百萬零五百元,則損失五百元的負效益,就是這兩種財富狀態的心理效益之差。根據效用理論,利得與損失的心理效益只有正負之差。可是實際上,失去500元的負效益往往比得到500元的效益更深刻,效用理論卻無法呈現這項事實。這又是一個當局者迷盲點,沒人想過利得與損失可能有不同大小的心理效益,也就沒人去研究。利得與損失的差異並不重要,所以沒必要費神探究。

特維斯基和我當下並沒有發現,將焦點放在財富的改變開啟了新領域的探索。那時我們主要關注高低勝率賭局的差異,一天,特維斯基隨口問:「那賠率呢?」我們很快發現,當情況從贏錢轉為賠錢,原本的風險趨避傾向頓時轉為尋求風險。請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一:你選哪個?「確定得到900元」或「90%機率得到1000元」
問題二:你選哪個?「確定損失900元」或「90%機率損失1000元」

在問題一中你很可能會避開風險,多數人都是如此。確定得到900元的主觀價值,絕對比九成機率獲得1000元的主觀價值來的高。在這裡,風險趨避的預期符合白努利的理論。

現在來看看你第二題的選擇。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你應該會選擇賭一把。此時尋求風險背後的原理,和問題一的風險規避其實是一體兩面:確定失去900元的(負)效益,比九成機率失去1000元的還要高。確定的損失讓人避之唯恐不及,因此寧可冒險。稍後我們將看到,90%與100%造成的心理認知,也影響問題一中的風險規避與問題二中的風險尋求。

滿手壞牌時,人會轉而尋求風險。對於這點我們並不是第一個注意到的,但當局者盲點蓋過了一切。當時普及的理論無法解釋為何人對利得與損失的風險有不同感受,因此只能忽略這種差異。相較之下,因為我們決定以損益界定結果,便能聚焦探討這樣的差異。人對喜歡與厭惡的情況有截然不同的心態,這樣的發現很快有了重大突破:我們找到方法描述白努利選擇理論的核心錯誤。來看看以下兩個問題:

問題三:除了現有財產之外,你又得到了1000元。請接著選擇:「50%機率得到1000元」或「確定得到500元」
問題四:除了現有財產之外,你又得到了2000元。請接著選擇:「50%機率失去1000元」或「確定失去500元」

很明顯,以最後的財富狀態(白努利理論的關注重點)而言,這兩種情境沒有差別。你同樣可以選擇確定的結果或者賭一把,兩者的期望值相同:選擇確定結果,在兩題中都會比原本多出1500元;若選擇冒險,賭對你就能賺2000元,但也有同樣機率賭錯而只賺1000元。因此,以白努利理論看來,兩個問題應該會獲得一致的選擇。但回想你剛才的直覺反應,也許就能猜到其他人怎麼選。

在問題三中,大部分人都喜歡確定的結果。

在問題四中,大部分人都選擇冒險賭賭看。

人在這兩種情境下竟有不同偏好,這對白努利理論的核心觀點是個重大的反例。如果影響抉擇的唯一因素是財富的效益,那麼本質相同的兩個問題,應該會得到相同的選擇結果。兩種問法的差異,凸顯參考點是評估選項時的關鍵因素。在問題三,參考點比現有財富多了1000元;問題四的則是比現有財富多2000元。因此,雖然你最終都比原本多出1500元,但在問題三你是「得到」500元,在問題四卻是「失去」500元。很容易舉其他類似的例子很容易,例如前述安東尼和貝蒂的故事就有類似的結構。

回顧問題三與問題四,你有多注意到自己一開始多得了1000元與2000元?如果你和多數人一樣,答案幾乎都是否定的。確實,你沒有理由特別關注這筆額外的錢,因為這筆錢包含在參考點內,而人們往往忽略參考點。比起效用理論的學者,你知道某些他們不知道的選擇偏好:對風險的態度不會只因總資產多了幾千塊而改變(除非你真的非常窮)。你也知道自己對損益的心態並非來自對財富現狀的評估。你喜歡得到而討厭失去100元,並不是因為這筆錢改變了你的財富狀態,而是因為你就是喜歡贏錢、討厭輸錢─而且你幾乎能篤定地說自己更喜歡贏錢,遠勝過討厭輸錢的程度。

上述四個問題點出白努利理論的不足。白努利理論太過單純,缺乏比較的概念。該理論沒有考慮到的變項正是「參考點」,亦即衡量損益的初始基準。白努利理論只透過財富的狀態評估其效益,但在展望理論中還需要初始的參考點。因此展望理論比效用理論更複雜,但複雜在科學界並不是好事,除非能因此提出大量、嶄新(最好還要有趣)的預測,解釋現有理論說不通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當時的挑戰。

雖然當時特維斯基和我並沒有在研究心智的兩套系統,但現在我們清楚看到展望理論有三個重要的認知特色,對於評估財務結果舉足輕重,此外也是知覺、判斷與情緒之自動化處理歷程的特色。這三項特色應該被視為系統一的運作特徵。

  • 評估往往取決於中性的參考點,此參考點有時也稱為「適應水準」。你可以做個簡單的實驗來體會這個原理。準備三盆水,左邊是冰水,右邊是溫水,中間則是常溫水。將兩隻手分別浸入冰水與溫水,一分鐘後同時將雙手浸入中間的常溫水。這時你會發現,同樣的常溫水,一隻手感覺是熱的,另一隻手則覺得冷。而以財富結果來說,參考點通常是財務現狀,但也可以是期望得到的結果,或自認應得的待遇,例如同事獲得的升遷或獎金。若結果優於參考點就是利得,低於參考點則是損失。
  • 「敏感度遞減原理」不只適用於知覺,也適用於財富的改變。在漆黑的房間中打開微弱的燈相當顯眼,但若是在明亮的房間打開同樣一盞燈,可能幾乎不會引人注意。同理,900元與1000元的主觀差異遠遠小於100元與200元的差異。
  • 第三項原理是損失規避。同樣數量的得與失,損失的衝擊遠超過利得的滿足。正負向的期望或經驗產生的感受並不一致,這樣的差異具有演化基礎,因為若個體將威脅看得比機會更重大,才有比較高的機率生存與繁衍。

這三項原理大大影響評估結果的方式,可以圖(十)表示。如果替展望理論設計一面旗幟,上頭一定會有這張圖。這個函數圖形顯示損失與利得的心理價值,而損失與利得是展望理論中價值的依據,不同於白努利認為價值取決於財富狀態。圖形以中性參考點為中心,分為左右兩個獨立區域。注意到函數為明顯的S型,反映出「敏感度遞減原理」,也就是損失或利得越高,敏感度越低。最後,注意S曲線的兩側弧度並非對稱。函數的斜率在參考點附近陡變:損失引起的反應比相應之利得更強烈。這就是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

生活中面臨的許多選擇,可能同時造成利得與失去:我們得在虧損的風險與獲利的機會之間,決定究竟要不要賭賭看。舉例來說,投資者要評估一間新創公司的發展潛力,律師衡量提出訴訟是否有勝算,戰場上的將軍思考是否發動攻擊,政治人物決定是否投入競選—這些人都面臨勝利或失敗的可能。以下舉一簡單的例子說明這種得失並存的情境,請觀察自己的反應:

問題五:這是一個擲銅板的賭局,如果數字面朝上,你就輸100元。如果人頭面朝上,你就贏150元。

這賭局吸引你嗎?你要賭嗎?

做決定時,你得衡量贏150元的心理效益與輸100元的衝擊。你感覺如何?雖然賭局的期望值明顯為正,贏的錢多於輸的錢,但你還是可能和多數人一樣不想參與這場賭局。拒絕賭局是系統二的決定,但影響此決定的關鍵,是系統一產生的情緒。對多數人來說,失去100元的恐懼比得到150元的希望更強烈。我們從許多類似的觀察中得到結論:失去的衝擊遠勝過利得的滿足,而且人們傾向規避損失。

想知道自己損失規避的程度,可以問問自己:得失的機率相同時,至少要多少獎金我才會願意承擔輸100元的風險?對許多人來說,這金額是200元左右,亦即損失的2倍。一直有許多研究設法估計「損失規避比率」,得到的數值通常落在1.5~2.5。這當然只是平均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規避損失。金融市場中,專業的風險投資人更能容忍失去的風險,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會對每次波動產生情緒反應。當研究參與者被指示「像股票交易員般思考」,參與者規避損失的傾向便會降低,對損失的情緒反應(以生理反應為指標)也大大減少。

想知道自己對不同風險的損失規避比率,可以思考以下問題。不要管世俗眼光,不用試圖表現大膽或謹慎,只要關注可能的損失及相應獎金的主觀衝擊就好。

  • 在一個輸贏機率各半的賭局中,你有50%的機率可能輸掉10元。那麼,至少要多少獎金,才會讓你接受賭局?如果你的答案是10元,表示你既不尋求也不規避風險。如果答案少於10元,表示你傾向尋求風險。若答案多於10元,則表示你傾向規避風險。
  • 如果是一個投擲公正銅板的賭局,有一半的機率輸500元呢?你要多少獎金才會冒險?
  • 如果輸的錢是2000元呢?

回答時,你可能發現自己的損失規避係數隨賭金上升而增加,只是增加並不劇烈。當然,如果損失會帶來災難性結果或嚴重影響生活,一切賭局都免談。這種情況下,損失規避係數會很高,甚至可能高到無窮大—有些風險你絕不會承擔,無論獎金有多高。

 為了釐清一個常見誤解,請再看一次圖(十)。我在本章提出了兩個論點,有些人可能覺得互相矛盾:

  • 在混合賭局中,也就是得與失都可能出現的情況下,損失規避占上風,讓人極度規避風險。
  • 如果無論如何都會失去,則確定的損失和可能的更大損失相比,敏感度遞減原理讓人寧可冒險。

這兩點並不衝突。得與失都有可能得情況下,失去的衝擊會是利得的兩倍,這點可從心理價值函數中,比較「利得」與「失去」的斜率看出。至於滿手爛牌時,價值函數的斜率隨損失增加而趨緩(此即敏感度遞減原理),引發冒險行為。相較於九成機率失去1000元的痛苦,確定失去900元的感受更強烈。上述兩點是展望理論的核心。

圖(十)顯示當利得轉為損失,心理價值函數的斜率急遽改變,因為即使潛在的損失相較於整體財富而言微不足道,損失規避的傾向還是非常強。那麼,對於財富狀態的心態,真的能解釋人們對微小風險的強烈規避嗎? 250多年來,白努利理論中的這個明顯瑕疵都沒有受到學界注意,顯然又是個當局者盲點。2000年,行為經濟學家馬修‧拉賓(Matthew Rabin)終於以數學證明,企圖以財富效用解釋損失規避既荒謬且註定失敗。這次,拉賓成功引起注意。拉賓的理論指出,拒絕一個有利、賭金又小的賭局,等同於賭金提高時犯下不理性的風險規避。舉例來說,拉賓注意到人們大多會拒絕以下賭局:50%機率輸100元,50%機率贏200元。

拉賓指出,根據效用理論,拒絕上述賭局的人也會拒絕以下賭局:50%機率失去200元,50%機率贏20000元。

但沒有任何腦袋清醒的人會拒絕第二個賭局!拉賓和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文章證明這點,文中指出賭金更大的賭局「獲利期望值是9900元—而且你根本不可能輸超過200元。拒絕這種賭局的人,再差勁的律師都能替其主張精神異常。」

或許塞勒和拉賓被熱情沖昏了頭,甚至引用英國著名喜劇天團蒙提派森(Monty Python)的喜劇小品「死鸚鵡」作為文章總結。這部短劇中,氣惱的客人試圖退還一隻死鸚鵡給寵物店。店家不承認鸚鵡死了,於是客人用各種詞彙描述鸚鵡,最後憤而宣告「這根本是隻『前鸚鵡 (ex-parrot)』。」拉賓和塞勒引用這齣喜劇,說「經濟學家該承認預期效用理論是個『前假設』了。」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這句評論輕浮而傲慢。然而,以財富效用解釋對微小損失的心態,這樣的當局者盲點確實引人發噱。

展望理論的盲點

到目前為止,我都在稱讚展望理論的優點,批評理性模型與預期效用理論。現在該來點平衡報導了。

大部分經濟系畢業生都聽過展望理論與損失規避,但你很難在經濟學入門教科書的索引中找到這些詞彙。這樣的闕漏有時讓我感到痛心,不過事實上這很合理,因為「理性」在基本經濟學理論中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假設理性行為人不會犯下愚蠢的錯誤,讓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比較容易解釋。理性的假設確實必要,一旦引入展望理論中的人性,亦即評估結果時並非理性、反而短視近利,就會讓這個假設站不住腳。

這些都是經濟學入門教科書不提展望理論的充分理由。掌握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提供學生基礎的思考工具,但這些概念即使經過簡化,甚至對市場上的交易者做出理想的假設,還是很令人費解。因此,介紹這些假設之初就一邊提出質疑,會讓學生困惑甚至喪氣。總之,讓學生先掌握經濟學的基本工具相當合理。此外,展望理論以傳統理論的缺陷為基礎,但傳統理論的缺失和經濟學理論的預測沒什麼關連,這些理論的預測有時候非常精準,至少很多時候都相當接近真實狀況。然而,有時候傳統理論也會大大偏離現實:根據展望理論,行為人並不是依財富的前景與總體效益來選擇,而是受損益當下的情緒所影響。

討論白努利理論時,我強調是「當局者盲點」使這項瑕疵超過兩百年未受挑戰。不過,當然不是只有預期效用理論會有當局者盲點。展望理論也有自己的瑕疵,但當局者盲點使人們依然願意以展望理論取代預期效用理論。

 請思考展望理論的假設,也就是參考點(通常就是現狀)的價值是零。這個假設看起來很合理,但也導出一些不可思議的結論。仔細看看以下各種情境。不同的選擇會是如何呢?

A. 百萬分之一的機率贏得一百萬
B. 90%機率贏得12元,或者什麼也沒有
C. 90%機率贏得一百萬,或者什麼也沒有

三個賭局都可能讓你空手而歸,但對展望理論來說,空手而歸在三個情境下的價值相同。參考點本就一無所有,因此價值為零。這個敘述符合你的經驗嗎?顯然沒有。在前兩個情境中,空手而歸只是有點掃興,其價值為零很合理。相較之下,第三個情境中,沒拿到一百萬實在令人大失所望。贏得這麼大一筆錢的機率太高了,讓這筆錢頓時成為新的參考點,效果就像口頭的加薪承諾一樣讓你確信會發生。當你抱著這樣的期望卻空手而歸,就形同輸了一大筆錢。展望理論無法解釋這種情形,因為結果(在此即空手而歸)的價值不該只因發生機率低而改變,也不該因為另一個可能結果的價值很高就改變。簡單來說,展望理論無法解釋失望。但我們都會預期、也體驗過失望,如果否認失望的存在,就像我批評白努利理論時舉的反例一樣是個明顯的錯誤。

展望理論和預期效用理論也無法解釋後悔。兩個理論都假設人會分別獨立評估每個選項,最後選擇價值最高者。這樣的假設顯然是錯的,請看以下的例子。

問題六:你會選「90%機率贏得一百萬」或「確定得到50元」?
問題七:你會選「90%機率贏得一百萬」或「確定得到十五萬」?

若你都選擇90%的機率卻沒拿到一百萬,你在兩種情境中的痛苦程度會一樣嗎?沒贏到一百萬都讓人失望,但問題七的痛苦更強烈,因為你很清楚自己會後悔當初做了貪心的決定,一口回絕實實在在的十五萬。人對結果的感覺受到放棄的機會成本影響,這就是後悔。

許多經濟學與心理學家試圖以後悔和失望的情緒,提出各種決策理論。平心而論,這些理論的影響力都不及展望理論,背後的原因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發。後悔和失望確實存在,做決定時也一定會將這些情緒納入考量。問題在於,後悔理論提不出夠多驚人的預測,無法讓其脫穎而出,而且展望理論也比較單純。展望理論也有複雜之處,但和預期效用理論相比是可接受的,因為展望理論確實能預測預期效用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

理論要獲得認可,需要的不只是更多、更符合現實的假設。理論對科學家而言就像一袋工具包,除非新工具真的很實用,否則科學家不會想費心背起更多工具。展望理論並非因為符合現實而獲得接受,而是因為展望理論能補強預期效用理論,特別是參考點與損失規避的概念。這些概念預測出來的結果都符合現實,因此複雜的代價是值得的。我們相當幸運。

聊聊展望理論

「強烈的損失規避,讓他拒絕掉大好機會。」

「她那麼有錢,對微小的損益不該有這種情緒反應。」

「他把損失看得比利得重兩倍,這並不奇怪。」

-----------------------------------------------------------------------------------

更多閱讀心得,歡迎參考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超有戲!》閱讀心得:古代才子佳人,活靈活現在眼前!

《大風吹:台灣童年》閱讀心得:童年回憶與情感的交織

《沉思錄》閱讀心得:哲學家皇帝的6大智慧錦囊,一生受用

《只工作,不上班的自主人生》閱讀心得:把人生當事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藍海

《開箱台灣史:一本制霸中小學108課綱臺灣史學習內容!》立足臺灣,培養世界觀

《愛的藝術》閱讀心得:刻意練習,學會愛

《那一年,我在來頓》閱讀心得:歐洲交換與旅遊後的5個省思

《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閱讀心得:生命的意義之一,就是尋找意義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1, Bow Down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1, Bow Down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2, La Somnambule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2, La Somnambule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3, Nightwatch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4, The Squatter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apter 5,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Watchman, What of the Night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6: "Where the Tree Falls"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Go Down, Matthew (1)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Go Down, Matthew (2)

【摘要練習】Djuna Barnes, Nightwood, Ch.7 (3) + Ch.8 The Possessed

【文獻摘要】流動的情感與權力:Nightwood中的文化與母性解讀

【談談心】你沒有失敗,這是潛伏學習

【談談心】唸心理系之前,你需要知道的5件事

【談談心】正面思考,戴上玫瑰色眼鏡,邁向幸福…嗎?

【談談心】親子關係中的課題分離:讓父母走下神壇,找到通往成熟的路

【工作坊】用心理學設計人生:自我 X 專注工作坊課程回顧與心得(上)

【工作坊】用心理學設計人生:自我 X 專注工作坊課程回顧與心得(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芝女看天下
172會員
214內容數
📖旅行 X 生活省思 X 心理學 X 翻譯思考 💡生命是一場旅行,這裡將分享我的旅行攻略、生活省思、文化觀察,以及心理學與生活的連結。 💡此外,身為外文系+教育學程出身,不能少了英語學習、翻譯與托福準備攻略!希望能滿足大家不同的喜好喔! 🩵相逢即是有緣,謝謝你聽我的故事。
小芝女看天下的其他內容
2025/04/24
在梅克爾的親筆自傳中,前德國總理平實回望了自己的成長背景,細膩描繪了身為女性、牧師子女遭遇的挑戰,以及一名前東德人在統一前後的德國社會面對的衝擊。本文將聚焦於她如何將性別與身分的限制,轉換成對人民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力,不只善於溝通,更透過務實的科學家思維,有效化解複雜的社會困境。
Thumbnail
2025/04/24
在梅克爾的親筆自傳中,前德國總理平實回望了自己的成長背景,細膩描繪了身為女性、牧師子女遭遇的挑戰,以及一名前東德人在統一前後的德國社會面對的衝擊。本文將聚焦於她如何將性別與身分的限制,轉換成對人民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力,不只善於溝通,更透過務實的科學家思維,有效化解複雜的社會困境。
Thumbnail
2025/04/16
綜觀商業或國際政治場域的領導人,無不講究「快、狠、準」,或如馬斯克那般強勢高調。但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卻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不靠煽情的演說,不爭鋒出頭,卻能長年穩住歐洲局勢,成為德國最受信任的總理之一。梅克爾的領導力,來自家庭教養中習得的溫柔包容、對語言與溝通的深刻信念,以及對科學與真理的堅持。
Thumbnail
2025/04/16
綜觀商業或國際政治場域的領導人,無不講究「快、狠、準」,或如馬斯克那般強勢高調。但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卻走出一條不同的路:不靠煽情的演說,不爭鋒出頭,卻能長年穩住歐洲局勢,成為德國最受信任的總理之一。梅克爾的領導力,來自家庭教養中習得的溫柔包容、對語言與溝通的深刻信念,以及對科學與真理的堅持。
Thumbnail
2025/04/03
本文是《馬斯克傳》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馬斯克就像是普羅米修斯,開創人類文明的新篇章,卻無法永遠擺脫風暴的糾纏—這風暴是他自己的,也是全人類的。就個人來說,馬斯克等不到海克力士讓他從日復一日的酷刑之中解脫;就全人類來說,馬斯克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漣漪。
Thumbnail
2025/04/03
本文是《馬斯克傳》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馬斯克就像是普羅米修斯,開創人類文明的新篇章,卻無法永遠擺脫風暴的糾纏—這風暴是他自己的,也是全人類的。就個人來說,馬斯克等不到海克力士讓他從日復一日的酷刑之中解脫;就全人類來說,馬斯克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漣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並不聰明卻是非常有錢?為什麼感覺周圍的人都是非常富有?活在機率隨機的世界中,要如何預測我們的未來? 想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必須看得《不確定》三部曲,《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以及本書《隨機騙局》,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人生中,做出好的決定。 本書的作者 -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是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並不聰明卻是非常有錢?為什麼感覺周圍的人都是非常富有?活在機率隨機的世界中,要如何預測我們的未來? 想解決風險與隨機問題,必須看得《不確定》三部曲,《黑天鵝效應》、《反脆弱》以及本書《隨機騙局》,讓我們在不確定的人生中,做出好的決定。 本書的作者 -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是
Thumbnail
最近看了本書英文名叫做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文名則叫做快思慢想(覺得中文書名取的非常巧妙,把這本書的精髓一語道破),書中用心理學解釋了很多商業社會中無法用經濟學解釋的現象,讓我對工作上很多現象有了新的體悟 ..............
Thumbnail
最近看了本書英文名叫做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文名則叫做快思慢想(覺得中文書名取的非常巧妙,把這本書的精髓一語道破),書中用心理學解釋了很多商業社會中無法用經濟學解釋的現象,讓我對工作上很多現象有了新的體悟 ..............
Thumbnail
「我可以抗拒誘惑以外的任何東西。」- 劇作家 王爾德 ( Oscar Wilde ) 「有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這句話俗話真是深植人心,當你需要從自己口袋掏出金錢,你就和金錢結下不解之緣。本書作者 丹‧艾瑞特 ( Dan Ariely ) 是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而 ......
Thumbnail
「我可以抗拒誘惑以外的任何東西。」- 劇作家 王爾德 ( Oscar Wilde ) 「有錢不是萬能,沒錢卻萬萬不能」,這句話俗話真是深植人心,當你需要從自己口袋掏出金錢,你就和金錢結下不解之緣。本書作者 丹‧艾瑞特 ( Dan Ariely ) 是心理學與行為經濟學教授,而 ......
Thumbnail
《無限賽局》全書金句讓你一次掌握,忻人建議您先看完「後見,」,再看本篇,會有較佳的閱讀體驗。
Thumbnail
《無限賽局》全書金句讓你一次掌握,忻人建議您先看完「後見,」,再看本篇,會有較佳的閱讀體驗。
Thumbnail
  數學對我而言一直是很有挑戰的領域,我自認為還算拿手,但永遠無法如呼吸般自然的解題,深思熟慮後方才知道如何下手。有一次讀到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著的《隨機騙局》中有關於大腦運作的敘述才瞭解(閱讀就是這麼神奇,你永遠不知道它能帶給你哪方面的知識)
Thumbnail
  數學對我而言一直是很有挑戰的領域,我自認為還算拿手,但永遠無法如呼吸般自然的解題,深思熟慮後方才知道如何下手。有一次讀到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所著的《隨機騙局》中有關於大腦運作的敘述才瞭解(閱讀就是這麼神奇,你永遠不知道它能帶給你哪方面的知識)
Thumbnail
高獲利訂價心理學各章摘要 出版日期:2020/01/07 出版社:一心文化 作者:永井孝尚 賴惠玲譯
Thumbnail
高獲利訂價心理學各章摘要 出版日期:2020/01/07 出版社:一心文化 作者:永井孝尚 賴惠玲譯
Thumbnail
究竟是什麼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一個好的投資決策應該避免陷入什麼誤區?
Thumbnail
究竟是什麼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一個好的投資決策應該避免陷入什麼誤區?
Thumbnail
投資市場不是要比智商高低,而要比投資人的心理質素和財商知識的高低。 心理學有助了解每個投資行為的動機、盲點等等,對將來投資的回報絕對有益無害。投資心理學,是投資人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一課。
Thumbnail
投資市場不是要比智商高低,而要比投資人的心理質素和財商知識的高低。 心理學有助了解每個投資行為的動機、盲點等等,對將來投資的回報絕對有益無害。投資心理學,是投資人的第一課也是最重要一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