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短也好,書評有什麼用?為什麼作者需要被評?
早陣子跟書評人聊天的時候有注意到一些現象:PNN多數的作者都傾向「宣傳系書評」,他們想要的是曝光率,讀者透過書評人得知這本書如何,好不好看?好的就開書,不好的就省略掉,節省大量沉沒成本。
現在的娛樂太多,追求更多的刺激和碎片化,不是人不看書,是挑書。
我自己也是作者,也覺得收到書評在宣傳效果上很見效。很多人喜歡食花生(吃瓜),書評的點擊率搞不好還多過作品本身。
一些技術性的書評,挑寫作手法……效果不是太好。一來不是很多人寫得出來,二來從根本上作者們不太「需要」。求技術上進的作者明顯佔較少的。要評架構,起承轉合/三幕劇/節奏之類的問題當然是看「完本」,但這些較高階的技巧或討論在網路小說圈子裡有多少人需要?少數。需要的人本來自己就會去找資源。
於是宣傳系的書評活動自然是比較多,也比較成功,完全是「供求問題」。
決定一本書該不該看,本身看「黃金三章」就很足夠。網文類1萬字就能大約理解故事舞台和大約走向,寫得正常的,這一萬應該要包含一個基本的小高潮,又或者能讓人感到非常有趣。再極端一點,看簡介跟第一話,大約就能看出作者大約功力如何,短的不會沒有用。(作者本人是比較殘忍的一派,只看簡介和書封就會決定這本要不要買了。)
玻璃心的作者:書評成效問題
創作者玻璃心絕對不是新的議題。
最近看到不少個案:作者看完評論之後不悅,覺得都是在罵他;又或者是「對!我就是這麼爛!我不該創作的!」然後宣告封筆棄坑。
不探討情勒仔想圍爐的本質,但在不確定對方是否想要負面評價而寫時,也許是雙敗的。想要真正評語的人自有他的出路,會投靠那些特別注明很毒辣的書評,或者是直接課金給那些真心有益的書評人。
在免費的情況下,沒人想花費一堆心力評根本不想要被評價的人的作品。連互惠都稱不上,寫完可以還要被情勒仔情勒,沒受到感謝就算了,還一肚氣。你問我,是不是沒心看人家的書?我沒興趣的情況下(aka書很爛)就真的不值得我花這個時間。
評者看不完一本書 vs 作者寫不完一本書。
以非商業作品(興趣向)的網文圈來說,後者的情況比較常見。一來,網文的文章架構比較大,字數的限制也許要花很多時間整理,二來,一些新人作者可能未有架構的概念,未有能力完成長篇,腦內有很多故事想講只管先寫出來。
他們在寫作的中途可能就很迷失,不知道自己的故事如何,是否需砍掉重練。
如果評書必需看完結的書的話,作者也必需先寫完一本嗎?難道這些作者就不能在評論活動裡得到意見嗎?最需要書評的就是這一批啊。
只評前面有用嗎?
電視劇或動畫的話,很多時會有「啊!這套很好看!」就先寫了評論或者感想的情況。可能動畫只有一兩集,已經夠寫評論了。
書評影評,除了是作者本人要看到回饋之外,很多時是給讀者決定這一本書或電影要不要看,或者是看完之後看看自己的分析有沒有錯。很多時評論寫出來,根本不是給作者本人看的。作品字數和評論的長度掛勾,讀者沒時間開書,多數也沒時間看長篇大論的書評,短評對創作圈子還是相對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