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陸地被國家佔滿,是二戰後的事。國界劃分令人不滿之處,全都是地緣政治的衝突熱點。國家,直到1648年的西發里亞和約,才被認定為不可侵犯的政治區隔單位。此前,政治實體的控制範圍,一直是權力能及的邊界。帝國不必是國家,也不必備帝王,帝國只需要賴以取得資源的權力,再回頭以資源來鞏固權力。
我們身側就有個擴張中的帝國,不了解一下帝國的邏輯嗎?
無論從帝國的典範羅馬帝國、國祚綿長的中華帝國、疆域廣大的蒙古帝國、民族繁浩的鄂圖曼帝國,或者當代被批為美帝的美國,以及蘇聯崩解不到卅年的俄羅斯帝國來看,帝國唯一停不下來的,就是擴張。
帝國擴張的理由異常簡單:不擴張,就滅亡。所有的帝國都建立起高度的秩序以鞏固統治,無論是中央官僚還是厚賞戰士,建立起為政權服務的忠誠度,需要靠政權獨佔分配資源的權力。既然要分配資源,就必須有多餘的資源來額外拉開表忠誠和一般人的生活品質差異,否則誰要聽你的?
政治就是資源分配的權力,所以政治的邏輯,終究是資源分配的邏輯。若有人分配到多餘資源,就必定有人生產的資源被奪取。統治成本容易隨社會發展攀升,若有愈多人需要配到多餘資源,就有愈多人生產的資源被剝奪。多餘的生產者哪裡來?帝國的答案是:擴張。
以邊陲飼養核心,是帝國的政治邏輯。於是核心越肥碩,邊陲就需要越廣闊。邊陲一旦萎縮,核心也恐怕難保。一旦進入擴張邏輯,很難不繼續,怕權力無以為繼。
因為擴張帝國能帶來的,是同一勢力底下的和平。和平是貿易興盛的前提,而貿易是最賺錢的經濟活動。物以稀為貴,把一個地方盛產的物資帶到稀缺的地區出售,價差可觀。無論是絲路還是香料航線,保證商隊安全,就能帶給帝國豐厚回報,同時換得忠誠。確保勢力範圍內的交易路線安全,是帝國擴張的動力。至今,全球貿易秩序仍然是美國的核心利益。
之所以能以擴張來取得更多資源,必然是把新取得的疆域化作資源,來補貼擴張的戰損,並用以回饋權力核心。帝國賴以延續的基礎,必然是不平等治理。
因此,帝國秩序內的不平等,首先一定發生在核心與邊陲,那是目的跟手段的區隔,天差地遠。
核心與邊陲的地位並非永久不變,至少有兩種情況會改變:一是擴張後的最邊陲換人當,原本的邊陲被剝削的處境就有望減緩,例如日本帝國把第一階段殖民的台灣納入皇民化運動。二是核心改變,例如遷都、例如政權更迭。東羅馬帝國的首都本來是邊陲,成為核心後地位丕變。
除了核心與邊陲,用以區分生產者和管理者,或者權力和人力的條件還有很多。
以帝國的經典款羅馬為例,羅馬公民才有受法庭公平審理的權利,而取得羅馬公民的條件,除了繳稅,還仰賴帝國中心羅馬人的判斷:你是否符合羅馬的普世價值?全盛時期的羅馬分級制已經是最公允的例子。許多帝國的人類分級制度是種族,也有宗教,還有收入,或者與統治者的親疏遠近。
無論帝國採取哪套綜合條件來把人民分成三六九等與其下的奴隸,邏輯都是:吸納大量生產者的產出,以壯大擁護政權的勢力。在帝國底下,不平等是是資源分配的必然後果。
以當代帝國為例,俄羅斯為蘇聯底下的邦聯分工執行集體化生產,烏克蘭被視為帝國農場,繳出所有食糧,自己卻在 1932 年發生嚴重飢荒,估計死亡人數在兩百萬到四百八十萬之間。當代中國的不平等治理劃分線在地方與中央,以及共產黨和國家。中國稅制是地方將稅收上繳中央,中央以補貼的方式決定哪些地方政府獲得資源重分配,明確掌握權力,跟共產黨對待自己和國家人民的分野無二。至於美國,即使不看 Banana Repubic,布列敦森林協定後,美元的通膨就由全世界為它稀釋衝擊,完美詮釋帝國輸出秩序帶來的優勢。
要劃份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前提是人群之間的差異性。在高度均值的社群,核心與邊緣的界線模糊,不容易存在為權力核心服務的邊陲。
既然帝國擴張的結果往往是納入異質的人群,帝國就不得不發展出統治異質人群的手段。帝國終究學會:高壓統治的成本奇高。
高壓統治的成本之高,除了維穩所需的軍武成本,還有被征服地區的生產力無法釋出,長期持有會成為帝國的債務。通常帝國之所以選擇高壓統治鞏固邊疆,除了還沒學會統治技術外,就是為了展示權力。如果無法展示對叛意的壓制力,帝國中對資源分配不滿的人終究會背離帝國,或甚取代帝國。
多數帝國需要從異質人群身上學會怎麼統治他們,學習過程中,帝國自己也會改變。與時俱進、改變統治方式,是多數帝國長久存續的訣竅。但也有許多帝國就因為改變的速度遠遠追不上世界改變的速度,直接殞落。無論是蘇聯、羅馬帝國,還是日不落帝國,你聽過但現在已經不存在的帝國,都是這樣死的。
如果對帝國主義真的很感興趣,我精選了三本書,讓你可以用精簡的閱讀篇幅,最大幅度掌握帝國主義。
如果前面三本專業的磚塊書讀起來嫌辛苦,我寫了小說《搏落去》,專門以權力的結構為故事章節,讓主角帶你闖蕩以權力為賭注的賭場,走一遭,就能明白帝國為什麼最終手段是輸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