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3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為什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特別重要?

近年來,幼教圈的老師們明顯地感覺到每年入學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越來越差,少子化的影響下,孩子越來越寶貝、長輩疼孫、更重視孩子的課業、家長工作繁忙實在等不及孩子慢吞吞收拾,而我自己在成為媽媽後,太能理解只是要孩子脫下襪子洗手,才脫了一半就跑去玩玩具、好不容易脫完走到洗手間的半路又順手拿了書開始看,那個等待的過程阿~實在恨不得幫她全部做完省事多了!

但為什麼還是耐著性子,每天陪伴孩子完成能夠做到的生活自理呢?其實生活自理就是一個孩子綜合各項能力全面發展的指標,也是孩子在建立自信、情緒更穩定的過程。而在每日的生活中,從孩子起床,能否獨立下床、刷牙、吃飯,到穿上衣服鞋子、整理包包出門玩、過馬路、到達熟悉的公園,回家脫下鞋襪、洗手、洗澡、擰毛巾,主動上床就寢,這些讓孩子能夠一步步獨立自主的小項目,都是生活自理。


  • 生活自理可以練習到哪些能力?


1.精細動作:精細動作到孩子大一些,家長最在意的不外乎是運筆寫字,而從小養成的生活自理不但可以讓手部肌耐力更好(孩子寫字更不容易累),手眼更協調,在運筆的過程中需要使用的旋轉、力道拿捏等等細緻動作,在穿脫衣物、擰毛巾、使用餐具、使用曬衣夾中,幾乎都可以練習到。

2.粗大動作:孩子各項大動作能力,走路、跑、跳、丟踢球、攀爬等等,在孩子生活自理中,如獨立上下桌椅床面、步行到公園、單腳站著穿脫褲子,都會使用到大動作需要的肌耐力、平衡能力、四肢協調能力。

3.認知能力:孩子是否能在處理日常的過程中,嘗試方法撈起碗中的飯、記得自己被交代要洗手、記得玩具從哪裡拿並自己歸位、知道自己的身體部位、了解上下左右前後顏色數量、甚至計畫步驟拿捏時間收拾書包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能力,卻是在未來當孩子進入校園開始脫離父母學習時,最能獨力面對挑戰的能力。

4.語言能力:孩子在日常的自理中,可以學習到每一個動作的語言表達(穿鞋、洗頭、)、語言理解(開關燈、放在桌子上還是椅子下),每一天都在說的內容,孩子更容易主動開口並更能理解大人正在做什麼、希望自己做什麼。

5.執行功能:一個讓孩子能自動自發、規劃好事情的能力。在生活自理中,孩子恰恰好能時常去練習,譬如記得自己被交代要洗手,專注的執行不會被旁邊的玩具影響、記得洗手的步驟、即使想玩水也有克制自己的衝動等等。

6.社會適應:孩子能自己做好更多事情,在不同的環境中自然的也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所需,不需要等待他人的幫助,也更有餘裕可以在新環境中去探索、學習新知識、認識不同的人。

7.情緒穩定:孩子的穩定情緒成長中很重要的一環是感受到自己能夠掌控周遭環境,當孩子發現自己能夠自己吃飯不需要幫忙、可以自己嘗試打開喜歡的玩具不用等大人協助,感覺到大人對他能力的信任、也覺得自己能夠做到很多事情的成就感,對自己也會更有自信,情緒也更正向。


  • 幾個要點,讓生活自理越做越好,以吃飯這個生活自理項目做舉例:


1.拆解步驟:從手抓食物、使用好抓握的湯匙、叉子自己吃,到能夠自己上下餐椅,表達出自己今天希望再多吃哪道菜,幫忙將碗盤放入流理台,清潔桌面等,將吃飯的步驟拆解,一步一步慢慢全部達成。

2.事前準備、預留時間:當孩子在手抓食物的階段,幫孩子準備好合適的食物大小、使用大一點的圍兜,讓孩子在嘗試的過程更有成功經驗;給予足夠的時間嘗試,避免因為來不及而不愉快,若真的來不及,拆解步驟,讓孩子有獨立完成的部分。

3.了解孩子發展:知道孩子還無法自己成功插到水果吃,先幫孩子把水果插好,讓孩子自己拿起來。這是一個倒序的學習方式,幫孩子做好前面的步驟,讓孩子能夠獨立完成後面,再逐步的放手讓孩子完成。此外,知道孩子在這個年齡還是會想要丟東西,因此在孩子把食物丟出時,能夠理解而非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生氣。

4.家長態度:相信孩子能做到、鼓勵孩子自己處理,當孩子成功時給予準確的讚美、失敗時稱讚他做的不錯的部分並鼓勵再一次。

5.堅持原則:知道孩子的能力,在孩子嘗試請他人代勞時,堅持原則,請孩子自己做完。


雖然放手的過程很辛苦,但給孩子一條魚不如教他如何釣魚
希望孩子在每日每日的成長中,他眼中的光持續的因為自己的努力閃閃發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